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

我们在读古代帝王传记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著史者对帝王经常有一番外貌上的描写。本来,如实的记述帝王们的长相,对于后人真实的了解前人是有帮助的,然而这些关于帝王的形象描述有时却显得那么的“独特”,有些甚至超出了我们对于一般人类长相的理解,从而让后人不得不怀疑史书中记载的帝王相貌是否是真实的。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史书中对其相貌的描写就非常奇特,有人说刘邦的相貌似龙,也有人说刘邦的相貌似鸟。那么,刘邦的长相究竟如何?史书中帝王的奇特相貌具体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本文便为您详细解读这些问题。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1)

刘邦画像

一、《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解读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的形象有一个非常详尽的描写:“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段描写班固在《汉书》中是原样摘录,丝毫未改,可见刘邦的这一形象得到了两汉人士的认可。而有人说刘邦的相貌似龙,其根据也就是司马迁的这段刘邦有“龙颜”的记载。

我们首先翻译一下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所谓“隆准”,指的是高鼻,“隆”即“高”的意思,“准”则是指人的鼻子。“龙颜”的意思据《史记》注引文颖一说,是指刘邦“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美须髯”是指刘邦有一缕非常漂亮的胡须,“股”即大腿的意思,“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说刘邦的左大腿上有七十二个黑点。这个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奇特的了。

古人推崇高鼻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历史记载中找到证据,例如光武帝刘秀就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身长八尺,隆准龙颜”,晋元帝司马睿“隆准龙颜,目有精曜”,宋神宗赵顼亦是“隆准龙颜,动止皆有常度”,由此可见,刘邦的这一形象是非常符合古人的审美标准的。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2)

光武帝刘秀

至于“龙颜”,更是“天子”的独有象征,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龙为“鱗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一个人若能有“龙颜”,在古人眼中可谓意义非凡。而在古时能够拥有一缕漂亮的须发更是形象的加分项,最为著名的就是号称为“美髯公”的关羽,现在的影视形象中亦是特意要突出关羽的长髯,足见这一形象在古人眼中的重要性。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3)

关羽

那么从这段记载中,刘邦的形象似龙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是为何有人又说刘邦的形象似鸟呢?这主要来自于对其“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的解读。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在这段话后引用了两段材料,一为《河图》:“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二为《合诚图》:“赤帝体为硃鸟,其表龙颜,多黑子。”并在其后说道:“左,阳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

《合诚图》即《春秋合诚图》,为汉代一无名氏所作的谶纬书籍。谶纬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谶是指预言,纬则是利用经学对这种预言的解读,谶纬简而言之,即经学的神学化,其出现于西汉中后期,盛行于东汉,并一度成为东汉王朝的官方统治思想。那么从这本谶纬之书的解读可知,刘邦为赤帝之子,而赤帝为硃鸟之相,其表龙颜,多黑子,所以刘邦的形象又多了一层鸟的形象。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4)

但不管是龙的形象还是鸟的形象,按照《合诚图》的解释,二者之间是并不矛盾的,皆为神异之相,都是在指明汉高祖刘邦为赤帝之子,生有一副帝王之相。

然而,张守节在引用的《河图》一书中,还记载了刘邦另外一幅形象,那么《河图》中的刘邦形象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河图》中的刘邦形象解读

《河图》本指我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然而此处张守节所引的“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这句话,则并非出自《河图》。有两种解释,一为这是张守节本人根据《河图》星象之推演对刘邦的形象加以解读而成,二则是指某本冠以《河图》之名的对《河图》加以注解的谶纬之书。不管哪种解释更符合事实,张守节所引《河图》中的这段关于刘邦形象的记载,则毫无疑问更加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5)

“口角”应为“日角”之误,日角是相术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具体指的是额头中央隐隐隆起的部分,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帝王之相,最为著名的就是光武帝刘秀,史书明确记载其“隆准,日角”。“戴胜”一词则出自《山海经》的西王母形象,《山海经·西山经·玉山》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郭璞注“胜”为“玉胜”,是一种头上的装饰物,“蓬发戴胜”的意思,就是指披散着头发还带有玉饰。那么《河图》中“口角戴胜”的意思,应当是指刘邦的额头隆起,好似额头上带了玉胜一样。“斗胸,龟背,龙股”则是指刘邦其人胸直挺拔,背似龟,腿似龙。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6)

戴胜鸟

从这可以看出,《河图》中的刘邦形象更趋神圣,因为其相似之物皆为圣物。“戴胜”虽然指的是带有玉胜之意,但这个形象往往与西王母相连,故“戴胜”亦可指代西王母。西王母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灵,但是她的形象却经过了很多次的变化,从上引《山海经》中记载,最初西王母的形象似乎还未完全“人化”,但她的神化则已经开始,《山海经》说她“司天之历及五残”,意思就是说主管天界的灾害和五刑残杀,可以说是地位非常重要的一个神明。《河图》说刘邦有“西王母”之相,无疑是在说明刘邦亦有主管天下的能力。而至于“龙、龟”,更是古人眼中的神异之物,“玄武”即是龟蛇合体的形象。刘邦背似龟,股似龙,无疑更是在说明其浑身上下皆透露出神异之相,是地地道道的真龙天子之命。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7)

西王母

那么,在了解了这些刘邦的形象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关于刘邦的形象记载靠谱吗?刘邦这些神异的形象记载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现实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帝王神化”现象。

三、古代帝王的神化现象

帝王神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原因,但若要追根溯源,则出自古人对圣人的一种崇拜现象,而圣人形象的神化,则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

春秋战国之时,各家各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纷纷抬出古代圣人作为自己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于是一大批冠以古代圣人名号的思想著作纷纷问世,许多未经证实的古代圣人的言论也开始流传,同样的,关于古代圣人的形象也开始产生变化与神化。例如,黄帝其人“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帝尧则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里虽未具体到外貌形象的描述,但亦是将其神化的一种表现。

战国后期,阴阳流派开始流行起来,其代表人物邹衍以其宏大的理论与怪诞的学说获得了当时一大批人的追随,而到了西汉初年,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儒学,并最终在汉武帝时期获得了官方统治哲学的地位,经学的神化进程开始加快,到西汉中后期之后,更是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影响力的学说。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8)

董仲舒

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一个新王朝或者新帝王的出现,都不会是平平常常的,它往往是上天的意志,冥冥中的一切其实都符合上天的安排。经学中推崇圣人治天下,那么这个圣人必定是上天安排的圣人,他的一切都具有天的意志,同时也就带有天的神秘性,也就是说他绝对不会同于一般人。那么,如何分辨上天选择的治理天下的圣人与一般人呢?除了圣人高超的德行之外,异于常人的外貌则是更容易让普天之下的大多数人最容易分辨的了。于是,神化帝王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只有神化后的帝王,才符合传统经学家眼中治理天下的正道。

帝王形象的神化对统治者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像刘邦这样平民出身的皇帝。汉初号称布衣将相之局,皇帝与开国功臣大多都是非贵族出身,他们虽然靠武功夺得了天下,但如何坐稳这个天下则又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时人讨论的重点。帝王形象的神化,对于统治者稳固自己的统治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将自己形象的神化,从而将王朝的命运与天意相结合,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于是,在这一现实政治需求的背景之下,二者便相互结合,帝王神化这一历史现象也就因此出现了。

对于帝王而言,有一个优秀的神化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后人对其的评价。例如秦始皇,他留给后世的形象就不是很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尉缭曾经形容过秦始皇的长相:“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是一副猛禽恶兽的形象,再联系秦王朝时期的暴政,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秦始皇是暴君的历史记忆。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9)

秦始皇

刘邦继位之初,对其形象的神化当不是现在所见的那个样子,它必定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说自刘邦开始,统治者开始重视帝王的形象塑造则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当我们翻看史书之时,历代有为帝王,尤其是开国之君,其形象必定是带有神化色彩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四岁之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之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明太祖朱元璋其母怀孕之时“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些都是帝王神化现象的产物。

刘邦赤帝之子(刘邦被传是赤帝子)(10)

汉高祖斩白蛇

由于帝王神化现象的影响,后人根据史书所载去推测甚至复原古代帝王的样貌,其可靠性就大为降低了。然而,其间透露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这个文化现象背后所存在的现实政治考量,仔细推敲起来,其实也不失为一番趣味。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山海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