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对酌古诗(向香菱学诗先读诗数百)

二人对酌古诗(向香菱学诗先读诗数百)(1)

向香菱学写诗

大丑嘴

初读《红楼梦》,对香菱所作诗三稿优劣品第,不甚了了。三读三思后,方悟其差异。在此就香菱以“月”为题所写的三稿诗为例,粗品其高下,祈与诗词初学者共饗。

香菱三稿诗之优劣,早有定论,即一二稿未过关,第三稿才获赞赏。那么,前两稿为何不受称道,第三稿又好在哪里呢?

请看第一稿: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林黛玉老师点评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

“意思却有”,有什么意思?再三细读,仔细琢磨,就会发现,香菱这首诗存在三个方面的毛病:

首先,是立意幼稚。虽然诗中句句见“月”,但中心意思只有一点:月亮又大又圆又亮,除此而别无他意。写什么就是什么,诗中没有寄寓,少了蕴含。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大意是说,以画得像与不像来论画的高下,这样的见解与儿童差不多;所写什么就是什么,而没有一点别的含义,那作者就一定不是真诗人。诗歌除了字面意思,须有寄托;诗贵在言志抒情。

其次,措辞不雅。所谓“措辞不雅”,就是用语俗熟,如用“玉镜”“冰盘”写月这类陈词滥调。

再次,神思局促。林老师简捷地指出她症结所在——“皆因你看的诗少(不算香菱往日读的,单按林黛玉开的书目来计,香菱至少读了三百多首绝妙的唐诗。即便如此,林黛玉仍嫌香菱阅读量太少!),被它缚住了。”就是说诗作得太粘太实,写月亮就只有月亮,没别的意味,被“月”这个物象粘住了、捆住了,未能驰骋想象,情意不足。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紧扣诗题,做到文从字顺且有一定形象性,已属不错。但林老师并未罢休,所谓“严师出高徒”也,加之香菱悟性好,诗趣正浓,舍得下苦功,尚有潜力可掘。

对此,林老师的建议并鼓励道:“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请注意“放开胆子”几个字,这是要求她大胆地展开想象。

二人对酌古诗(向香菱学诗先读诗数百)(2)

再看第二稿: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第二稿较之第一稿似乎大有进步。从中反映出香菱观察细致,描绘也真切细腻,功力明显增进。她自己也认为“这首绝妙”。

可林老师认为“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怎么就“穿凿了”?林老师并没解说其理,倒是下文宝钗对之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宝钗所说,正是对林黛玉所评“穿凿”二字的注脚,指出第二稿的问题是内容与诗题不洽。

如果按宝钗所讲,改诗题为月色,诗的内容与诗题相扣,这首诗就不错吗?

也算不得上乘之作,因为它还仅仅是止于咏物,止于绘月之色。这一稿句句写月色,不免重复累赘、架床叠屋之嫌;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抓住诗的本质在于寄兴。风月是诗的表象,情志实为诗的内核。

直到完成第三稿,众人看后大加赞赏:“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香菱学诗至此,才算悟出个中三昧。

二人对酌古诗(向香菱学诗先读诗数百)(3)

第三稿: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曹雪芹并没有借小说人物之口,道出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

故余不揣鄙陋,略作解读,以就教方家。

这首诗博得众人称赞的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从诗题与内容上看,文要对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文与题不对等,会被方家嘲笑为“牛头不对马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吟诗作文,不管是依题而作,还是作后再拟题,都要仔细审核内容与题目是否对等,是否贴切,是否有艺术性。香菱的第三稿诗,句句写的都是月,而不是月色、月影,所以不存在偏题跑题的问题。

其次,以月喻人,在咏物之中寄托身世之感。

既是咏物,就应抓住物之形神而表现之。“精华”“影”“魄”为月之三个侧面,是为内容;“难掩”“娟娟”“寒”为月之三个特性。起首联非常简炼的勾画出月之形神,并以物性暗示作者身世及精神。“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是说自己天生丽质,如月明洁娟秀;精华灵气,虽遭折磨摧残而难以掩盖磨灭,暗示孤洁秀出的品格。

“魄自寒”,从物象上看,月性寒凉,“蕴含了香菱的凄苦辛酸的遭遇:幼年被拐,远离父母,后被薛蟠霸占,受其糟践;“缘何不使永团圆”,虽说是代为天下离散之人质问嫦娥,实则也包含自己与亲人分离的痛楚,这一声是问得多么酸辛啊!这一声悲问,揭露现实的不公!

二人对酌古诗(向香菱学诗先读诗数百)(4)

第三,紧扣诗题,主题集中而想象丰富。

月之意象,多以之写思念。本诗也不除外。句句写月又不泥滞于写月,颔颈联从月下洗衣妇、江上渔翁到楼上怨妇,所涉及社会面广、职业阶层较多,所表达主题就具有普遍性。思念之因是分离,分离之因是什么呢;如果说个人分离不足道,那么导致众多家庭分离的社会原因难道不值得思考吗?以诗思统摄声色视听,想象更为丰富,意象流动跳跃,意境更开阔。

第四,诗的结构完整,手法成熟。

结构上,首联点题,很含蓄,概括力极强;中两联从不同角度写离别之思,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映衬的写法。而后自然过渡到尾联的发问。首以议论开端,尾以悲问作结。

因此,诗的第三稿,无论是从立意上看,还是从结构、表现手法来看,都远远超出前两稿。最关键处在于诗中融入“自我”,融入更多的主观情感,为自己也为众人呼出压抑在心底的人生疑惑: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学诗,先读诗数百,心有所悟;后依题构思,夜半不寐,入神痴笑;再三修改,抠泥画地,自言自语;最后精血凝聚,若有神助。学诗大略如此。

作者简介

大丑嘴,本名唐巢中,男,汉族,四川乐至人,乡村教师。古典文学爱好者。

相关链接

大丑嘴:化虚为实写愁绪

大丑嘴:李白《宫中行乐词》批注

大丑嘴:李绅《江南春暮寄家》批注

大丑嘴: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批注

大丑嘴:《红楼梦·咏白海棠诗》批注

从崔颢《黄鹤楼》看格律诗回环之美,带你享受不一样的诗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