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失传的古代早餐小吃(和尚舍不得扔掉剩菜)

江南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叫作临海,那里山水秀丽,人文荟萃,是东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逢年过节,那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习俗,例如“戚继光抗倭”、“跳狮子”、“舞板龙”,还有“车灯娘”等等。每到除夕边上,为了正月里走亲方便,家家户户总会忙里忙外,都会提前做好一美食,叫做“麦油脂”,也有一些人称之为“食饼筒”。据说临海当地还有一个习俗,哪家要是新讨了媳妇,夫家一定会让新媳妇下厨,让她做“麦油脂”或是“糟羹”(这个下次介绍),来考考她的手艺。

麦油脂,外面是以面粉糊烙制成的饼皮,又薄又韧,而里面裹着炒米面,肉片、猪肝、墨鱼、红萝卜、萝卜丝、蛋皮、鱼肉、豆腐片,还有金针、木耳、粉丝、笋丝、菜梗,鸡蛋韭菜丝等馅料,放在油中一煎,外皮酥黄,入嘴即化,而里面鲜香无比,令人回味无穷。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下这个“麦油脂”的做法。

已经失传的古代早餐小吃(和尚舍不得扔掉剩菜)(1)

(图为麦油脂的馅料)

第三,包裹煎熬。

馅料全部准备好后,下面一步就是包裹了。说起这包麦油脂的技术也是十分讲究的,包得太“瘦”不好吃、太“胖”外皮容易破。我们先将面皮平摊在桌面,用筷子把自己喜欢吃的菜肴,每样夹一点,放在面皮上,然后卷成直径约5厘米的圆筒状。通常要把面皮的一端折进去一小段,以免拿手上吃的时候里面的馅料漏出来。到了这里,麦油脂基本上包裹好了,但是临海当地百姓通常还有最后一道的工序,就是要把包裹好的麦油脂放在油锅里煎一下(当然如果喜欢冷吃的朋友,立马就可以开吃了)。他们先在平底锅四周放上少许植物油或猪油,等平底锅热了以后,再把包裹好的麦油脂放在锅里贴煎,切记火不可太旺,同时要记住勤翻,免得一面焦了,里面还是冷冰冰的。等到两面都被煎得焦黄,内馅冒出热气,那么地地道道的麦油脂才算做好了。

已经失传的古代早餐小吃(和尚舍不得扔掉剩菜)(2)

(图为正在包裹的麦油脂)

据说这个“麦油脂”在台州温州一带十分流行,关于它的由来,在台州当地一直留传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在天台一直流传着济公和尚发明“食饼筒”的故事。话说济公和尚是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国清寺出家。此人一身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行为怪癖,举止疯癫。他在天台寺的时候,见寺中每餐倒掉许多剩菜剩饭,觉得十分可惜,便把剩菜全部裹入面饼放了起来。到了晚饭的时候,济公和尚拿出那剩菜包裹的面饼送给附近的穷苦百姓。百姓们吃后,个个赞不绝口,便问济公和尚是怎么做的。济公和尚和盘说了出来,从此家家户户开始学习济公和尚,将吃不了的剩菜用面饼包裹起来,等到下一顿再吃,就这样,“食饼筒”的做法流传了下来。从此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天台百姓便把“食饼筒”当作祭品,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候,更是不可缺少。

而在临海一直流传着百姓为了感谢戚继光抗倭而创造发明了“麦油脂”的说法。

读过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七战七捷的故事。而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几次大战都发生在临海。话说戚继光带领戚家在临海驻防,保家卫国,而且将军治军极严,从不侵扰百姓,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在家团圆,吃年夜饭,看到那些坚守岗位的守城将士,还在寒风中受冻。于是,家家户户自发地准备了些饭菜上城慰劳守城将士。可是城墙上没有桌椅,将士们又要站岗,无法食用。有人灵机一动,用面粉做成外皮,把各家各户送来的菜肴,包成筒状,让守城的士兵拿在手中食用。就这样,这些守城的勇士们一边吃着麦油脂,一边继续坚守岗位,保家卫国!

当然关于“麦油脂”由来的典故,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查实了,但是“麦油脂”的做法却流传了下来,而且还被评为了中华第一名小吃。

----------------------------------------------------------------------------------------------------------------------------------------------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