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亲爱的原型被找到(亲爱的原型寻子成功)
在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儿子后,《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也寻子成功了12月6日,相关部门透露,孙海洋与儿子孙卓DNA比对成功之后孙卓从山东赶往深圳,在认亲现场,孙海洋夫妻抹泪不止这意味着,寻子14年后,孙海洋寻亲故事终于有了“大团圆”的结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看待亲爱的原型被找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看待亲爱的原型被找到
在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儿子后,《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也寻子成功了。12月6日,相关部门透露,孙海洋与儿子孙卓DNA比对成功。之后孙卓从山东赶往深圳,在认亲现场,孙海洋夫妻抹泪不止。这意味着,寻子14年后,孙海洋寻亲故事终于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断线风筝的“线”又接上了,离散多年的家人又团圆了。郭刚堂、孙海洋的守得云开见月明,对公众而言称得上熨帖人心,对那些还在寻亲路上跋涉的人更是种激励鼓舞。正如有些人说的,以往是文艺作品弥补现实中的缺憾,现在却是,现实结局弥补了文艺作品中的“缺憾”,给人希望和温暖。
无论是郭刚堂还是孙海洋,能找回走丢这么多年的孩子,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身“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找寻,他们经常载着希望而去,却未因失望而弃;也在于科技不断地进步——得益于DNA数据库的渐次完善和人脸识别、DNA比对技术的日益成熟,郭刚堂、孙海洋才得以在时隔数年后找回远在外地的孩子。
这也表明,科技可以为善,科技也该向善。拿人口走失问题来说,每一个走失人口背后都是一起悲剧,是家庭的破碎,也是亲情的割裂,是个体的不幸,也是社会的隐痛。舔舐这些家庭的离散之痛,消减他们的寻亲之难,体现着社会的人文温度与关怀厚度,也是技术努力的方向。
科技的“善”,要用之于人,也要依托于人。具体来说,要靠人的初心、用心和决心去推动制度完善。近年来,民政、公安系统在打拐寻亲方面大招迭出,早在2014年,民政部就首次将“寻亲服务”作为对滞留人员的救助程序纳入规范性文件,连续多年将救助寻亲服务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综合评估指标,还于2015年启用了全国救助寻亲网;公安部则于2016年5月上线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建立起针对儿童失踪的全国性警报机制和群防群治体系。这是郭刚堂、孙海洋们接连找到孩子的大背景。
科技进步照亮了不少走失者的回家之路,这彰显了科技的价值,也展现了科技该有的价值面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科技”囊括的,不只是DNA比对技术,还有更多的前端技术;背后的力量不止来自政府部门,也来自社会多方。这些技术以助力寻人为圆心,合力画大了科技为善的同心圆。
得看到,我国每年走丢的人口数量依旧庞大。据《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测算,2020年全国每天约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达100万人次。人口走失的成因经常很复杂,可能是残障、失智,主动出走、寻求庇护,务工无着、寻亲不遇、遭遇偷抢骗等,流动农民工、未成年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老年人等则是易走失人群。这需要集结社会的“寻人合力”。
但纵向比较,相较于5年前,我国2020年走失人口减少近75%。这得益于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完善等社会因素,也受益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的自觉担当与技术赋能。
在电影《亲爱的》和《失孤》中,寻亲之路对那些家人来说总是漫长而苦涩。他们除了在电线杆张贴寻人启事,就是走遍各个角落搞地毯式搜寻。这就像大海捞针,成功几率经常是微乎其微。
但当下移动互联网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和Push(消息推送)功能的广泛应用,为寻亲打破对警方排查、贴寻人启事、靠大V帮忙等传统路径的依赖提供了更多可能,一部智能手机,一个推送弹窗,就能重新定义寻人方式,让寻人从“大海捞针”模式变为“精准找人”节奏。民政部负责人此前就曾表示,“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快、准、打破区域限制等作用,提高了寻亲成功率。”
以字节跳动为例,其公益项目“头条寻人”依托今日头条、抖音平台,借助精准地域弹窗技术,让更多热心用户参与“寻人”,提升成功找到人的几率。上线至今,“头条寻人”先后与民政部和归口民政的所有救助管理机构对接,并与警方、媒体、医疗机构、公益组织合作,“掘”出了海量的寻人线索。5年多来,该项目已成功帮助近1.8万个家庭团圆。
就以郭刚堂为例,他曾在24年里独自骑摩托骑了50多万公里寻子,虽然屡屡受挫,后来开通了抖音直播,帮助自己和他人扩散寻子消息,获得广泛关注。不只是郭刚堂,媒体曾聚焦的“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在被拐35年后找到了家人,也是得益于短视频上的信息连接与善意接力;河南中牟的村主任刘红涛作为寻亲志愿者,在抖音上忙乎了3年,已帮助128个家庭团圆。可以说,技术的进步,网友的关注,有关部门的努力,共同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失散家庭的团聚。
某种程度上,从郭刚堂到孙海洋,都离不开科技的以善促善。科技在向善而行中,带动了更多人存善心、行善举,种下了更多善因结出了更多善果。
本质上,科技代表着能力,也伴生着责任。只有当科技被注入更多“责任感”的分量,科技进步才能更好地跟裨益民生结合,方能更好地“救人之急,济人之难,悯人之孤”。
眼下,《亲爱的》《失孤》里的悲剧仍未消失,科技为善的导向仍需延续。让科技的以善促善迸发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助力解决更多的民生痛点,仍是摆在社会多方面前的必答题。
文/仲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