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总量达1万亿元(2025年经济总量达1万亿元)

近日,昆明市公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方案原文如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2025年经济总量达1万亿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25年经济总量达1万亿元(2025年经济总量达1万亿元)

2025年经济总量达1万亿元

近日,昆明市公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方案原文如下:

昆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为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安排,促进昆明市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发〔2018〕43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发〔2020〕11号)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定位,更好发挥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县区比较优势,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左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更加合理、机制更加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经济总量达到2.7万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各板块发展联动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

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依托中越铁路、中老铁路、昆曼公路等国际大通道,以及中缅铁路、公路、能源和电力联网等项目,全面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构建“南向、西进、北融、东联”开放发展新格局。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发挥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在商贸流通、项目建设、产业创新等方面支撑作用。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国家战略,在交通设施、多式联运、产业转移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跨省(市)合作园区等平台,更好发挥昆明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打造内陆开放战略新高地。

(二)强化对滇中崛起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滇中城市群“一主四副、通道对接、点轴联动”的空间格局,完善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州市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协调联动,鼓励寻甸—马龙、禄劝—武定、石林—弥勒等相邻县区连片发展,提速昆明玉溪同城发展步伐,打造“昆曲玉楚红”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引领带动滇中崛起。加快与云南滇中新区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规划共绘、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建,携手推动思想融合、工作融合、行动融合、机制融合、干部融合,共同打造全省最具活力增长核心。

(三)推动区域空间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明确空间发展目标,坚决转变环湖造城的发展模式,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加快构建“老城焕新、新城崛起、两翼齐飞、多点支撑”的市域发展格局。有序推进核心区“东进、西拓、南控、北延、中优”,推进重点区域连片开发,支持五华区西北片区 富民县、盘龙区双龙片区 空港经济区、西山区 安宁市太平新城、晋宁区 呈贡区 滇池度假区大渔片区等跨县域片区共建共享。加快嵩明—空港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主城—安宁同城化发展步伐。健全空间规划修编、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四)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紧扣县区功能定位,加快推动城市功能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拓展区先进制造业、健康产业、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城市生态涵养区绿色经济发展。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及省级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云药”、数字经济、稀贵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参与昆玉红、昆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培育文化创意、生态养生、温泉康养、健身休闲等新业态。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心打造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及特色小城镇,稳慎推进特定区域撤县设市(区)步伐,加快提升东川、禄劝、寻甸等县区城镇化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县城医疗卫生、教育、文旅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县城市政综合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推动县城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进乡村建设治理,加速农村城镇化,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六)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分类实施“帮扶、扶志、兜底”三大差异化帮扶措施,全力落实好产业培育、就业稳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础设施改善、志智双扶、兜底保障等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脱贫人口、农村居民持续增收行动,全面推进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完成“一县九镇”示范创建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铜冶采选冶炼、煤磷化工、钛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轻工业等新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地和文化教育基地等旅游产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着力补齐区域间、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短板。

(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实施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推进东川港、禄劝港、乌东德水电站翻坝转运设施等金沙江内河航运体系建设。构建以“铁路干线 城际铁路 都市快线”为主的铁路交通网,配合推进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环线、渝昆高铁(昆明段)建设和滇中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研究。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全力推动福宜、三清(昆明段)、昆倘等“能通全通”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推动乌禄、晋易等“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及建设,构筑覆盖富民、嵩明、宜良、澄江、禄丰等地的1小时交通圈,以及昆明与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地的1.5小时交通圈。系统推进畅通工程和新老城区一体化工程,加快城市交通微循环改造和高速公路收费站外迁研究工作,高水平建成连接新老城区的城市大道,加快构建快速路网体系。

(八)强化能源信息物流网络建设。继续推动乌东德大型水电外送基地和西电东送能源通道建设,推进绿色高效智能现代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打造安全可靠的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推动公共集中式充电站、分散式充电桩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高质量完成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构建“通道 枢纽 网络 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深化铁路口岸对外开放,提升临空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发挥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通关服务功能,加快打造便捷通畅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九)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深化区域合作互助机制。深化与国际区域,特别是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城市协商合作,加大力度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交流、资源双向流动。构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对口合作体系。主动加强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州市合作,推动建立跨州(市)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加强县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跨县区重大问题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各区域产业、土地资源等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辐射全省、链接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完善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适时推动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完善水权交易规则,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优化区域间水、电等资源配置。积极推动有色金属、茶叶、花卉、橡胶、中药材、肉牛等国际交易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昆明深度汇聚。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预算安排,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昆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倾斜。完善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长江流域和南盘江流域市内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鼓励引导生态受益地区对保护生态地区实施补偿。推动建立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加快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确保资源价格能够涵盖开采成本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成本。继续对生态脆弱脱贫地区给予生态保护补偿,对在原深度贫困地区开发能源资源的新建项目,采取资金、资产折价量化为集体股权的方式进行补偿。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科学划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有关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支持各县区与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跨区域共享。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加快教育合作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引导家政服务与养老、托幼、托育融合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统筹层次。实施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培养工程,补齐基层人才短板。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和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创新区域协调政策调控机制。依据县区发展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财政、产业、土地、环保、人才等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联动性,培育和激发发展的内生动能。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继续向财力困难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和服务指导。保障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对特殊类型发展困难地区实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倾斜。加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优化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加强规划统筹衔接,鼓励县区联合编制区域规划,推进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建立区域发展风险识别、防控和应急制度,密切监控突出问题,预先防范和妥善应对区域发展风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市级部门和毗邻地区的沟通衔接,切实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任务落实,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加强协调指导。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对接省级部门,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指导和协调调度,及时研究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

(三)加强督查督导。市级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求,参照国家、省级区域发展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项督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进行检查考核,督促各级各部门将工作任务执行到位。

(四)加强舆论引导。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成效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形成关注和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责编:杨芮

编审:刘莹

终审:周健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