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名句(荒野生存吾爱世人)
看完《荒岛余生》不久,我被一部很特殊的电影所吸引,和前者一样,这同样也是一部讲述荒野生存的电影。
电影的名字就叫做《荒野生存》。
在电影的开头有如上一段引言,翻译成中文就是:
无径之林,常有情趣;
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岸畔崖间,鼓涛为乐;
无人驻足,是为桃源;
吾爱世人,自然甚之
——拜伦
该片段选择了拜伦的诗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一部分,原作是借主角恰尔德和拜伦的身份谱写的浪漫抒情史诗,对当时殖民者的残暴表达愤怒和抨击,同时又对压迫者的解放报以渴求,对自由人民和意志不吝赞美和鼓舞。
该篇诗作是拜伦主要的诗作之一,其间不仅包括上述富有人文情怀的格局探讨,还有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和欣赏,电影的开头所展现的这一小段,就是拜伦对这些美景的感慨。
相比于复杂的阶级社会而言,拜伦更加热爱纯粹的自然,这当然与他坎坷的一生有关。
而《荒野生存》这个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年轻人离开社会,拥抱自然的故事。
坦白而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故事。
当远行的列车缓缓离开站台,吉他拨弦,一曲略带苦涩的民谣风背景乐响起,故事开始正是讲述。
这部电影主角名叫克里斯托弗,在流浪荒野的过程中,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超浪人,英文是Alexander Supertramp,tramp本身具有流浪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克里斯托弗把自己当做一个流浪者,一个不同于一般流浪者的超级流浪者。
为什么他会选择去流浪呢?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
正像拜伦之所以投入到自然,热爱自然,是因为当时贵族阶级的腐败和荒诞,他对人类社会的规则失望甚至绝望,相比之下,更纯粹的自然就显得美妙不可多言。
克里斯托弗,这个后来自称为亚历山大超浪人的小伙子,也是因为对人类社会的失望而渴求寄生于自然的,在克里斯托弗从艾文理大学毕业后,对儿子的成就极其满意的夫妇俩想要奖励儿子,告诉他将要给他一辆新车的时候。
克里斯托弗拒绝了。
对于家境优渥的克里斯托弗而言,父母的奖励对他而言更像是对年幼时家庭不和谐的一种补偿。因为在小时候,父母曾在克里斯面前多次争吵,甚至讨论过离婚,这给克里斯造成了不小的童年阴影。
为了离开不负责任的父母,他走上了一条流浪的路。
这注定是一条不寻常的路,也是一条孤独的路,不同于《荒岛余生》的不可选择性,克里斯托弗的荒野流浪是一次主动的选择,既为了逃避世界,又为了亲近自然。
他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将近两万四千美金,全部捐给了美国乐施会,希望能够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而对于他自己,他没有留下一分钱,即使有了现金,克里斯托弗也会选择处理掉,甚至是烧掉。
当他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会选择折中的方法,而往往会选择更加极端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方法对当下事情作出回应。
比如遇到露宿荒野,遇到洪水之后,弃车徒步。
再就是烧掉仅有的一沓美金。
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纯粹只是为了做而去做。
因为只有做过和感觉到的才会是真实的。
真实对于克里斯而言尤其重要。
克里斯对世界的虚伪抱持着一种极度的厌恶,在父母的谎言中,他看到了虚假的婚姻。
在与路过的夫妻交谈时,他也提到过这点。
对于克里斯托弗而言,真正的真相不是在书中所学到的一些理论和名词,而是能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感受出差异的东西,它就像柏拉图提到的隐藏在庞大的物质实体之后的永恒形式,是让一切实体之所以成为实体的原因所在,而对于存在而言,这种感受的主观性,才是真正的存在本身。
父母虚伪的婚姻让他产生厌倦,他们的爱究竟是真的,还是因为金钱而不得不在一起的呢?
究竟克里斯托弗的存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弗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是想做一次重生,摆脱过去的自己。
摆脱那个为了成为父母心目中的优秀榜样的虚伪的自己,真正的走出舒适圈,成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独立的,孤独的流浪者。
流浪者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传统而言的“去看世界”,虽然他确实包含了这个意义,但是却并不是他的全部,在原始的世界中测量自己存在的尺度,尽情的感受自己作为生者无限的快乐,是流浪者的核心。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最切实的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
除此之外,影片在展现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时候,也用一种客观的角度,展现了克里斯托弗在二者之间的一种思考角度的变化。
倘若《荒野生存》只是一个逃脱社会的人如何葬身于荒野的故事的话,那么故事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出彩,一开始的克里斯托弗想要探寻的,就是一种真实,因为在生活中无法寻求到这种真实,于是他求助于荒野,求助于自然。
一个脱世的人,在自然中获得了新生,并成长起来,勇敢起来,和《荒岛余生》一样,这部片子的结构仍旧是一个环状的结构,虽然最终我们主角克里斯托弗并没有活着回到现实社会中,但是正因为他的死亡,让其流浪的意义得以强化。
我们总是为了某些目的而在践行着某种行为,所以即使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于情感的执拗也是稍微强于普通人罢了,克里斯托弗的自然之旅,更倾向于一种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旅程,我们生于社会,长于社会,终究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
所以无论是和雷里夫妇的相遇。
还是和妙龄少女特雷西的暧昧情节。
以及那个永远没有踏出过舒适圈的老人,法兰士先生。
克里斯托弗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影响着他们。同样的,他也在潜移默化的被这些他所遇见的人影响,“荒野”的生存没有野兽,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的思想,他们或许一生只会遇见一次,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却可能持续一辈子。
你看,克里斯托弗是厌恶人类吗?
显然不是。
尽管有着童年印象,尽管被父亲的谎言所蒙蔽,但是他依然是友善的,正义的和坚定的,他不追求绝对的荒野,但是却为了断绝信念而否定一切可能的帮助,也是为了更好的断绝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但随后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他虽然讨厌金钱,虽然讨厌社会,但那只是因为他觉得他们虚伪,肤浅,而当认识了韦恩,也就是一个农场的农场主的时候,他突然觉得生活原来也可以很有趣,而谎言有时候也可以是善意的。
韦恩被抓离开之前,还不忘告诉克里斯托弗关于路线的建议,他真正把克里斯托弗当做朋友,而不是一个打工者,而在父母的眼里,克里斯托弗只是他们婚姻的一个累赘,一个不该存在的多余人物。
所以,其实不是人或社会出了问题,而是人与社会的一部分出了问题,克里斯托弗愿意走入这样的世界,也愿意成为社会的一员,但出于对真实的渴望,他渴求着有一次机会能够做真正的自己,与其说它是一场《荒野生存》,倒不如说是《回归社会》,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世界就像克里斯托弗所遇到的那些人一样真实和美好,我们还会选择成为流浪的一员吗?
自然是我们逃避苦难的避难所,梭罗的《瓦尔登湖》如此,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更是如此。
所以克里斯托弗临死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与人分享快乐,快乐才是真实的。
我们可能无法感受克里斯托弗的那种快乐,但是却可以从电影的种种细节中发现快乐的起因,当情感被归类为某种细节时,这种情感才越发真实。
最终,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8月18日去世,去世的时候名字从“亚历山大超级浪人”变回了克里斯托弗,也代表着他旅程的结束。
最终,他从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中找到了他所期望的那种真实,也将这份真实永远的保留在了他的生命里,这是一次史诗性的旅程,正如开头所提到的那篇节选诗歌一样,充满了对理性和自由的热切渴望。
它不是在浪费生命,也不是消费理想,正如我所提到的,它是在完成着克里斯托弗想要完成的真实之旅,它将真实带到了他的面前,并且他抓住了真实,进而对世界有了新的思考。
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会因为这样的故事而产生改变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先行者的存在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可行的前进路线,而克里斯托弗的故事会让整个社会对待情感教育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我们的社会的转变是缓慢的,但是只要转变始终存在,我们就必须尝试着另改变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至少有一次,拥抱那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