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

欧阳询鲜有墨迹存世,这无疑是对欧体爱好者的一个遗憾,但这也增加了欧体的神秘感。闲言少叙,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1)

左《千字文》,右《九成宫》

我们在学习欧体楷书时,非常注重笔画的精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回锋法应运而生。注意上图红圈,右图碑版写得干干净净,而左图墨迹则有明显的“毛刺”。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看来历代书家对墨迹都非常推崇,但如果只有刻本怎么办?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2)

启功曾说:

“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

他主张透过木刻、石刻拓本字口模糊的“雾霁”,去识“庐山”真面目。然“透过刀锋看笔锋”,非有独具匠心之功是不能做得到的。书家写本,拓之上石(或木),乃第一次损耗也。兹以王羲之《兰亭序》两种流传的摹本为例子来证明,唐宋书法镌石(木)的精美程度,历来倍受赞赏。但仍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如下图: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3)

左墨迹,右拓片

“茂”字“撇”和“钩”区别十分明显。两个字的“意味”也大相径庭。前者笔划之间的牵丝和映带极富“情”趣,而后者则显得相对理性,甚至有些呆滞,特别是上面的两点,过渡不自然,显得生硬又牵强。以下三字中,纸本中的“竹”字末笔,有牵丝,其“情”趣与前面映照,整体看,气韵通畅。而后者则少许多东西。可见,拓之上石,虽良工亦必然有所损耗也。勒石成硨,刀工或优或劣,第二次损耗也。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4)

左墨迹,中石刻,右拓片

兹以前期出土的《高昌墓表砖》为例子。十分庆幸这批墓砖中,在同块砖上面有刻字(碑味书法)和朱书(帖味书法)两类痕迹。它是先涂一层粉垩使砖面平滑易写,由于粉垩吸水性强,使提按转折、浓淡燥润的用笔历历在目。更为可贵的是在这块墓砖上,分别有刻字和朱墨两组相同的“七十有”等字。仅仅只有几十个字的幕砖,无论从运笔和书法风格上看,均为人同一时期所为,但朱笔字与被刀刻划后的感觉大有异趣。如下图: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5)

左墨迹,右碑刻

二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典型的帖味书风,后者则是典型的金石书法。根据清代康有为的理论来评判优劣的话,他肯定赞赏后者。而其实是同一人在同一时间所书写的。如果说让当代大家启功先生以“透过刀锋”的方法来“观”和“照”的话,以启老的功力,其“笔锋”想必应是同一种“味道”。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6)

同一时间同一人书写的字,为什么刻写与不刻写,“情趣”大不一样呢? 岁月漫泐,第三次损耗也。下面是《黄庭经》碑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拓片。详细比较,其可品味的“元素”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和老星凤楼的拓片较早,透出秀气清晰的笔锋。另拓《黄庭经》图片则显得古抽,漫漶,富于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如何看碑帖的章法(为什么要多临帖)(7)

左星凤楼本,右故宫藏本

对于拓片,拓工优劣,第四次损耗也。正如上面的例子,这中间的差别也包括有不同的拓工技术的差异在内。即使是同一拓工,不同时期的拓片,所产生的效果(“味道”)也是不一样的。这里勿须详论。

总结

要高质量的“从剥离到还原”,依赖于书者对笔法的精深认识。所以,对研究刻本作者同时期的墨迹显得弥足珍贵!

故民间有云:

临碑不临帖, 到老一场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