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在甘肃哪里 黄河流域的陕北文化活动

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在黄河流域流传着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是正月里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是从陕北流传过来的古老的习俗。

黄河九曲在甘肃哪里 黄河流域的陕北文化活动(1)

到正月十五下午,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浑厚的锣鼓,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最早是"四曲"后来发展成九曲的,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

"九曲"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其回廓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

转九曲起源于军事,运用于祀神,后来逐步发展为汉族民俗游艺娱乐活动。

陕北转九曲一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期间举行。上灯时分,人们将九曲灯点着,转九曲的人流由一老道领头,并有唢呐、秧歌队开道,从阵门浩浩荡荡进入,弯弯蜒蜒,曲折向前。每曲中有星君牌位,并设有专门看曲人,当人流进入曲头时,看曲人要点香、烧纸、放炮,并有道人诵经,以示战捷。

转九曲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当地人把九曲叫"走九曲"、"闹老教",是一种祭礼老子的活动。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地方已经演变成一种大众化娱乐活动,和秧歌舞、社火一起演出。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属于一种汉族民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灯场一般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地方。栽灯场时一般用高粱杆剪成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象征全年的天数。杆间相距一米,在把顶上坐上泥,然后按上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挖成的"灯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有时也用蜡烛),罩上五色纸灯罩。栽好以后,也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九个小城,九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也象征九道门。

此种传统风俗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 (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分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风俗从此在汉族民间中,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久盛不衰,现今人们把它列入民间文化艺术的行里。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

参加转九曲的人往往很多。有很多是求财的、求官的、求吉祥的、求平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迷信观念逐渐淡化,现在加入转九曲的人也并非求这求那,大多图的是红火热闹。新时代的黄河儿女秉烛夜游,他们图的是今宵红火,坚信明朝更辉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