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小塔的诗句(文字之趣离合诗)

山上小塔的诗句(文字之趣离合诗)(1)

汉字不仅具有记录人们行为、思想、情感的功能,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人们利用汉字形、音、义合一的特殊结构和字间独立、构词灵活的特点,与不同的语言文学形式如诗词、楹联、字谜、绕口令等相结合,创造出了多样的文字游戏,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趣味。

其中诗词是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以严格的韵律、简练的语言、缜密的章法,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文说为大家介绍了回文诗,本篇文章则为大家介绍离合诗、宝塔诗、藏头诗三种诗体。

离合诗

离合诗是一种隐语诗,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把字形的偏旁或一部分拆离,然后再合成另一字,先离后合。清人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说:离合诗“分离字形之半而两交潜,并合成本字,属词而为诗也。主于按字生情,明分暗并”。宋代叶梦得认为离合诗“始于孔北海”(《石林诗话》)。孔北海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他写的《离合郡姓名字诗》是一首著名的离合诗。全诗共22句,离合成“鲁国孔融文举(孔融字文举)”六个字。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行施张。吕公饥钓,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予匡。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不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俾也可忘。玟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此诗如何得到“鲁国孔融文举”呢?以前四句为例。第一句“渔父屈节”,还看不出意图;第二句“水潜匿方”暗示“渔”字的偏旁“水”潜藏了,剩下“鱼”字。第三、第四句“与时进止,出行施张”,暗示“时”即古“旹”字的偏旁“出”(近似)远行了,离得“日”字。第一、第二句离出的“鱼”与第三、第四句离出的“日”合成“鲁”。其余五字,依此类推。

常见的离合诗是利用汉字特殊的构字法,拆字成诗,以宋代刘一止《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最为典型。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

诗中“日”“月”为明,“山”“风”为岚,“石”“皮”为破,“古”“木”为枯,“可”“人”为何,“千”“里”为重,“永”“言”为咏(詠),“士”“心”为志。

另外,还有一种离合藏头诗,就是把离合诗和藏头诗结合起来,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游紫霄宫》。

离合诗类似于春秋时代的瘦辞,战国时代的隐语,魏晋以来的谜语,在文化娱乐活动中,颇有雅趣。但是,由于现在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要写好离合诗,或者能够猜出离合诗,需要掌握繁体字、古今字等文字知识,也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累。

宝塔诗

宝塔诗是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最早见于隋朝。宝塔诗形如宝塔,始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部分,向下延伸至十字或十五字,字数逐层增加,构成等腰三角形。“宝塔诗”按形状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清代吴敬梓的《呆》就是单宝塔诗。

山上小塔的诗句(文字之趣离合诗)(2)

《呆》 清代吴敬梓

宝塔诗还有双塔对峙的结构形式,叫双塔诗。双塔诗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押韵,从字数上也不只是一七言形式,而是更多。双塔诗的形式更为多见。唐代元稹的《茶》可谓经典。

山上小塔的诗句(文字之趣离合诗)(3)

《茶》 唐代元稹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赐号传真天师,一生著述颇丰。相传其所作《怀古今》,是双宝塔诗中最长的作品,达240字,从一字句递增到十五字句,均为双字句,不愧为宝塔诗中的绝品。

还有一种宝塔诗叫变形宝塔诗。变形宝塔诗每行并非依次递增,而是不规则递增,还有的递增到一定程度开始递减,形成如塔影临水倒映的形象。如清代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用塔之对顶的形式排列的《阴阳》就很有特色。

山上小塔的诗句(文字之趣离合诗)(4)

《阴阳》

由于宝塔诗句式参差不齐,格律严谨,后人即以“一七令”将其命名为词牌。宝塔诗对现当代新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冰心、胡适、闻一多等在创作新诗时都曾采用过宝塔形式,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藏头诗

藏头诗是古典诗歌中杂体诗之一,又称藏头格。一般认为藏头诗有三种形式:一是前六句都是所寓之景的描述,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主题;二是将诗头句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第三种最为我们所熟知,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会有特别的含义,体现出作者巧思和读者的慧心。

藏头诗在民间流传甚广,在古典戏曲、小说等作品中也时有所见。《水浒传》第六十回“吴用智取玉麒麟”中,就有一首立下大功的藏头诗,诗曰:

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

这首诗四句字头连缀起来就是“卢俊义反”四字。这首诗充满了玄机,实际是吴用和宋江为让卢俊义上梁山而施的计策,用藏头诗为卢俊义“造反”制造舆论。由于梁山的有意传播,藏头诗果然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最后本不想“入伙”的卢俊义不得不投奔梁山。一首诗就将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可见藏头诗的威力。

有一种复杂的藏头诗,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即取句尾一字的局部作为下句首字,全诗最后一句末字的局部又是该诗第一句的首字。这种藏头诗叫离合藏头诗或拆字藏头诗,相传始于白居易,《游紫霄宫》即为代表作:

水洗尘埃道未尝,

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

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

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

见得山中好酒浆。

诗中首句首字“水”为诗末尾字浆的“水”部,首句末字“尝”字拆字成“甘”为第二句句首,第三句首“心”为第二句末“忘”之部首,余亦类推之。


文源:《我们的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书推荐

山上小塔的诗句(文字之趣离合诗)(5)

内容简介

方寸间的文明

双手中的传承

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

在岁月的长河里采撷

我们的文字 ,中国的记忆

《我们的文字》成书历时一年,作者走遍中国各地,行程51496.5公里(能绕地球两圈),走访了11个省的50余个城市和乡村,采访了30余个非遗项目的37位传承人及专家,拍摄了400余小时的影像和口述资料。堪称上山入海,寻访我们遗失的文字。书中以全新的视角讲述文字故事。内容纵向贯穿文字发展全部历程,横向覆盖了我国20余个民族所使用的30种左右的民族文字,涉及到10余种已经消失的文字,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字,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文字,中国的文字。本书还从文字与民俗、文字与艺术、文字崇拜、文字的传播等不同角度来解读文字主题,从仓颉、王羲之、蔡伦的传说,到各民族的造纸技艺;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篆刻艺术,到文字的避讳与文字的崇拜等,本书几乎涵盖了文字在我国得以传承的方方面面,也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了解我国文字大家庭的微型百科全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