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贫困代际传递的惯性怎么破)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贫困代际传递的惯性怎么破)(1)

图片来源:东方IC

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推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2017年末的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工作还面临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地区的孩童受教育率仍处于低水平、贫困代际传递的惯性、因婚致贫和公民意识、权责意识薄弱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上述问题昭示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缺失,更是一种文化的缺憾。

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通过对墨西哥贫困家庭和社区的梳理研究发现,一个区域中的穷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惯性影响,会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式”的文化,即贫困文化,它主要是对贫困阶层的“贫困惯性”所做的文化解读。分析了贫困人群的内生机制和因素,在诸如“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等要素中,兼为内在精神层面的“因子”影响脱贫。学界对此理论尚有争议,但就其分析影响贫困的内在精神因素而言,对解决我国当下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仍有启发,即在扶贫过程中要以文化扶贫为先导。

贫困地区多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和对教育重视不够的区域,文盲和半文盲率居高不下,从根本上影响了扶贫的效果。国家行政学院曾有专门小组对河南省三个贫困县扶贫效果进行调研反馈显示,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如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提升、收入有所增加。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的进程和效果。贫困往往是体系化的贫困,贫困地区的公民在知识、修养、信息等方面储备有限,精神层面的贫困较为突出。精神层面的贫困往往涉及价值观的重塑,采取“文化塑人”的方式即可解决,即以文化塑造贫困地区公民的思想、精神和生存技能,从而引导贫困地区的公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行动力和潜能,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公民的脱贫意识和能力。文化扶贫重在对贫困地区公民的思想意识再造,着重解决他们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最终实现“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结合,以提升扶贫效果。

贫困的代际传递惯性也是影响扶贫的重要因素。代际传递主要是指贫困地区的公民由于先天环境的影响,缺少自我超越的意念。教育程度低会使他们难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在变化的社会中缺乏竞争力,无法完成自身的超越而延续贫困状态。

在谈到贫困地区脱贫治愚时,应将教育和文化结合来谈,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互为表里、互相促进。要想解决贫困地区的代际传递惯性,唯有在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做工作,才能实现根本性脱贫。

首先是教育,加强对贫困地区适龄儿童的教育,用最新的理念充实他们的头脑,丰富他们的知识,强化他们的谋生技能,进而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坚定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完成自身能力的“脱贫”。在此过程中,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可给予教师数量和资金方面的倾斜以支持。其次是文化扶贫,要将以图书、广播和电影等为载体的文化内容和理念输入贫困地区公民的脑海中,改变贫困地区文盲和半文盲占比较高的状况。以文化改变思想,以思想带动技能培训,以技能培训提升谋生本领,以谋生本领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可见,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发挥文化扶贫的先导作用,从解放贫困地区公民的思想入手,以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提升他们的自我脱贫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故贫困地区的脱贫,先“精神脱贫”后“物质脱贫”,或是脱贫的有效路径。

因婚致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脱贫进程。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彩礼呈明显增长趋势,越是贫困地区彩礼增长得越多。如“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一不动”等是彩礼的形象写照,具体而言,“万紫指一万张5元、千红指一千张100元、一片绿指666张50元、一动指汽车、一不动指房子”。贫困地区的群众一般承担不起高额的彩礼,举债结婚后再还债,使得贫困地区因“婚姻”致贫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脱贫效果。学界对此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多有分析,人口结构失衡或是根本原因。婚姻本应是两个精神理念高度契合的人的结合,此过程本应少些“繁文缛节”。故移风易俗仍是未来一段时间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应以文化为抓手,培养贫困地区的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传统美德以实现他们理念的转变。即在文化扶贫过程中,积极进行婚姻新风尚的治理和引导。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要结合中央的“八项规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倡导节俭之风、文明之风,形成当代农村的新约新规,对上述现象予以规范。

贫困地区的部分公民,权责意识和公民意识不强,代之以小农意识、血缘伦理理念和不求上进等心理,难以在扶贫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突破和超越。在扶贫过程中要着重培养他们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理念,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脱贫助力;培养权责意识意味着公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责任有清晰的认识,以权利和责任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的变革意识,促使他们主动脱贫。而权责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无疑需要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开启需以文化对人的精神的塑造为依托。故思想意识的改变仍要以文化的塑造为先导。

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仍需重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由上述分析可知,问题根源于在扶贫过程中没有以文化扶贫为先导,没有将改造贫困地区公民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文化素质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做。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只有将信息扶贫、知识扶贫、素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改变贫困地区公民思想理念以提升他们的素养。扶贫要以文化扶贫为先导,发挥它在扶贫过程中的引导性,切实改变贫困地区公民的思想理念、精神境界和发展能力,提升他们的脱贫能力。

(作者:刘玉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