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鼻屎该不该抠(儿童健康怎样健康地)
说说「抠鼻屎」对孩子的危害吧……因为我和某个明星(坂田银时)一样非常喜欢挖鼻孔(但区别在于我一般不会随便拿别人的衣服擦或者弹到别人身上)。
好了,说正事儿——
【正视挖鼻孔】首先要说的是,很多人认为「挖鼻孔(nose-picking)」不雅,或者只是日常的行为而已,但挖鼻孔其实曾经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难度的学科。
资料记载,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en)就有专职挖鼻孔人员,这项工作不仅只需要面对鼻孔和鼻腔分泌物这一点小小的不适,还能换取「包吃包住」的福利待遇,甚至能得到3头牛的报酬[1]。
图源:unsplash
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挖鼻孔会换来自己爽,还要考虑未来万一有一天去国外哪个部落能被聘为「御用挖鼻师」赚他个三亿两亿呢?
为了这个理想能够实现,我们也要了解挖鼻孔这项技术的难度和风险。
【生理影响】一般来说,挖鼻孔是一项遍布世界且无害的行为,普通人每天至少挖「4次」鼻孔[2]。
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儿童而言,挖鼻孔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多的:比如由于感染导致鼻前庭炎[3]、鼻疔[4](如图:患儿右侧面部肿胀、鼻中隔前蜂窝组织炎、右侧鼻孔结痂和肿胀)等情况出现,甚至和更高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有关[5]。
除此之外,有的挖鼻孔也是导致儿童「鼻出血」的原因之一[6],「过敏性鼻炎」也可能会让孩子更频繁的挖鼻孔[7],因此儿童如果频繁挖鼻孔需要关注这类问题。
因此,少挖鼻孔可以降低感染和鼻出血等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频繁、反复挖鼻孔「不会」扩大鼻孔口径,因为鼻孔孔径和基因以及病理因素相关,当然长期挖鼻孔造成皮肤牵拉理论上会有影响,不过仍然缺乏证据。
【心理影响】其实偶尔因为感觉不适稍微做一下「挖鼻孔」的行为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上升到心理层面(精神障碍)就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叫做「Rhinotillexomania」了。
有人将「Rhinotillexomania」翻译为「强制性挖鼻综合症」,也叫「挖鼻癖」,这是一个由「鼻(Rhino)」、「习惯性抠(Tillexis)」、「狂怒(Mania)」三个部分组成的组合词。
(↑没用的冷知识是不是又增加了↑)
图源:pixabay
而这个词也将挖鼻孔的行为上升到了心理疾病层面,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挖鼻行为,严重可导致「鼻中隔穿孔」或其他面部结构破坏[8]。而在儿童中也发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儿童不受控的挖鼻孔现象,导致复发性鼻出血的极端个案[9]。
因此在儿童出现高频、反复、粗暴挖鼻孔行为,甚至导致多次出血等情况时,也应该考虑及早了解原因,避免更严重后果出现。
【改善方法】除了对孩子进行提醒和批评之外,国外有一种「游戏干预」方法,分为两个部分[10]:
在第一节课中,在讲述了木偶得流感时保持鼻部卫生的健康行为的故事后,孩子们被鼓励讨论他们对鼻部卫生重要性的看法。随后让每个孩子站在镜子前,在靠近鼻子的地方放一张带有绿色胶状物的皱纹纸。该策略旨在模拟对鼻腔卫生的需求。然后,鼓励孩子模拟鼻腔卫生,然后用肥皂和水洗手。在这节课结束后孩子会收到一张「超级英雄贴纸」。
图源:pexels
在第二场比赛中采用一款纸牌游戏,其中以插图说明了鼻部卫生的「六种健康行为」。孩子们必须按照鼻部卫生的六个步骤将卡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之后,每个孩子都被邀请在镜子前进行鼻腔清理,并用肥皂和水洗手。最后,孩子们会收到一张带有星星和写着「干得好」等短语的「奖励贴纸」。
而这种行为也促进了儿童在鼻腔卫生行为了认知方面的提升。
【鼻屎营养】对不起,实在忍不住说说这个话题。
有专家认为,通过「吃鼻屎」(自己的)对人体有益,因为鼻屎中含有「细菌和杀菌酶」的混合物,吃下去之后可以训练免疫系统。
但另外一些专家认为,鼻屎成分和每天吞咽进去的黏液成分相同,吃鼻屎并不会提升免疫系统……
当然,没有做过随机对照试验不好评价吃鼻屎到底对免疫系统有没有益处,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没有证据证明吃鼻屎会让你的免疫力更好。
另外,如果开展「吃鼻屎与健康获益的前瞻性研究」这项试验,要是采用盲法(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鼻屎),那我绝不参加!
参考文献- Doshi, Jayesh. “Medical trivia.” BMJ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ol. 328,7441 (2004): 679.
-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rhinotillexomania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Andrade C, Srihari BS. J Clin Psychiatry. 2001;62:426–431.
- Lipschitz, Noga et al. “Nasal vestibulitis: et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18 case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vol. 89,2 (2017): 131-134. doi:10.1016/j.diagmicrobio.2017.06.007
- Bakshi, Satvinder Singh. “Image Diagnosis: Nasal Furunculosis-A Dangerous Nose Infection.” The Permanente journal vol. 22 (2018): 17-076. doi:10.7812/TPP/17-076
- Wertheim, Heiman F L et al. “Nose picking and nasal carriag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vol. 27,8 (2006): 863-7. doi:10.1086/506401
- McGarry, Gerald W. “Nosebleeds in children.” BMJ clinical evidence vol. 2008 0311. 19 May. 2008
- Doulaptsi, Maria et al. “Differentiating Rhinitis in the Paediatric Population by Giving Focus on Medical History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Medic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 vol. 7,3 38. 26 Feb. 2019, doi:10.3390/medsci7030038
- Martín-Callizo, C et al. “Rhinotillexomania.” “Rinotilexomanía.” Actas dermo-sifiliograficas vol. 109,4 (2018): 370-371. doi:10.1016/j.ad.2017.04.028
- Rather, Yasir H et al. “ADHD presenting as recurrent epistaxis: a case report.”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vol. 5 13. 24 Apr. 2011, doi:10.1186/1753-2000-5-13
- Costa, Priscila et al. “Effects of an educational playful intervention on nasal hygiene behaviors of preschooler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 vol. 9,1 50-54. 23 Jan. 2019, doi:10.15171/hpp.2019.06
愿天下无疫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