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可观我心(一勺之水渊渊深-水丞)
古人以水研墨,染墨濡笔,砚石旁便需有一物储存清水。此件小物唤作“水丞”。丞字,辅佐之意,在古语中亦通假“承”,用它来命名贮承清水的文房器具,贴切得很。水丞多为盂形,玲珑细巧、盈手可握,秦汉即有。传世实物中,三国时期的水丞则为最早。最初制水丞,纯为实用,故而壁腔上多有穿孔结绳,便于从缸中舀水。
水丞口阔,往砚中倒水时难免泼之在外,又或难控水量多寡。于是,人们又制出一种带嘴的器形,滴水入砚,谓之“砚滴”。砚滴问世必晚于水丞,但它的出现却并未令无嘴、口阔的水丞就此消失,人们为水丞添置小勺,或以铜制、或以银制,精巧非凡。将近两千年的光景里,水丞与砚滴这两件小器,常盛一汪清泉,化身为墨,流作丹青。
在文房诸具中,水丞(砚滴)是形态百异、极有意趣的物件,早期尤以兽形为多,蟾蜍、玄武、麒麟这般的瑞兽形状,在历代砚滴上皆有传承。如是珍禽瑞兽,寓意神圣之祥瑞气氛自不待言,更是个个与水休戚相关。魏晋有蛙形砚滴,唐有龟形,宋元则又兴舟形、鱼形...... 这些仿生的器形,常在脊背处设注水口,以口为滴,浑然一体、叫人摩挲爱煞。渐近清代,水丞(砚滴)与他物一样,趋向世俗图景题材,穷其工巧。
水丞(砚滴)小则小,却备受文人珍视,历代著录中关于此的记载多见。南宋有一册从仙鬼神怪到风俗习尚无所不包的杂记,名曰《夷坚志》,就曾写到:“凡合用笔、墨、纸、砚、糊匣、压尺、砚滴,一一毕备。”将砚滴与文房要具并提,可见重视。元代陆友所著的《研北杂志》多为逸闻琐事,其中有一段生动若现的描写:“李仲方家有南唐金铜蟾蜍砚滴,重厚奇古,磨灭处金色愈明,非近世涂金比也,腹下有篆铭。”陆友提及的这个李仲方,元代画家是矣,尤擅墨竹。陆友乃博雅好古之人,数百年前,他随手记录一笔见到雅物时的砰然心动,令今人读来、虽不见此物,却一样感同身受,古物之妙、灵动欲出。
每每读此类旧文,总有一有趣的疑问在心底潜伏。陆游曾有一阕《不睡》七言:“城远不闻钟鼓传,孤村风雨夜骚然。但悲绿酒欺多病,敢恨青灯笑不眠。水冷砚蟾初薄冻,火残香鸭尚微烟。虚窗忽报东方白,且复翻经绣佛前。”诗中一派漏夜不眠的孤清之气,唯“水冷砚蟾初薄冻”一句,令我颇作思量,想这清浅的砚滴之水,莫非寒夜竟会冰冻?又见《西京杂记》中,曾写及在汉代天子几案上,逢冬日便“以酒为水滴,取其不冰...... ”顿觉新奇,难不成冬夜里书写,为避薄冻,竟是以酒灌入砚滴,用之研墨?...... 虽说,《西京杂记》一书尽是杂抄佚史,怪诞不经、不足以信,但其与“砚蟾初薄冻”一句,亦算得上是丝丝入扣、彼此照应。以酒为水滴是否属实,无需真计较,倒是叫人在遐想这诗文中的夜阑情境时,平添几分舒畅醉意,其实妙哉。
古人晨起研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诸多文房清物无分亲疏,皆如丞友一般相伺左右。水丞一勺之水、渊渊而深。砚滴守口惟瓶、出入惟心。物人两相对,涤清氛垢,乐志,洁心。
文章转载于:网易微博三味小筑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
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哦...
| 佳 | 作 | 有| 约 |
中国第一视觉文艺平台 聚焦品质生活的图文公号
佳作有约
【欢迎投稿】
欢迎投稿!我们将在佳作有约公众微信发布。
投稿发至邮箱:weroom@qq.com
【业务合作】
如果您有合作意向,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个人jtoo1970
↓↓↓↓↓↓喜欢老相机的朋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