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病很严重(母亲这种病)

母亲生病很严重(母亲这种病)(1)

《母亲这种病》是一个日本人写的一本书。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感觉脑袋轰地一声。母亲,居然是一种病!但细想,此言真的并不诧异。

好早以前,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女友们聚在一起,一个私密的话题,就是吐槽自己的妈。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别人眼中最好的孝顺女儿,对老妈关心体贴花钱都不在话下,变着法儿的各种对妈好。她们背地里说过的狠话有:“我没让我妈整死,纯属命大。”“我真是把和我妈相处的每一天当成她的最后一天,才能受得了她”……一个妈,看人家大姨过生日办了多少桌,回头就要求女儿给她办生日宴只能比这个档次高;一个妈,不仅他们老俩口随女儿到南方生活,还要求女儿把她的哥嫂全家也得整过来;一个妈,知道女儿的公司上市了,非要从中分多少股……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女友们虽然私下抱怨,但对老妈的各种无理要求,还多是咬着牙给办了,只要不犯法。这些女友,都是妈的贴心小棉袄,也是妈的骄傲。她们的妈,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女儿背后会这样编排她。别看女儿们背后说得这么狠,但丝毫不影响母女间的感情,娘俩还是嘎嘎好。

另一个发现,是儿子的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时,居然也在背后疯狂吐槽老妈。他们的妈我都认识,都是知书达理有学问有品位的知识女性,可我想不到的是,这些在别人眼里像模像样的妈,在这些小兔崽子嘴里,都变成了在家里一贯作妖、霸道、欺负人、不讲理的让人讨厌的中年女巫。我问儿子:他们在背后说妈妈的坏话,你说没说呀?儿子说:我当然得说了,我们还比着说呢,怎么解气怎么说。我想象自己一记老拳挥过去:什么破孩子!简直是包藏祸心的黑——心——棉!

女友A,说起自己的妈泪水涟涟。她妈本想二胎生个儿子,结果又是女儿,就给她取名多多。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被父母嫌弃。她这辈子一直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让母亲知道她有多能干,一点也不多余。她硬撑着,把脆弱藏起来,把很多该她做的不该她做的都自己扛着,结果把自己累得心力交瘁。学过心理学后,她才知道自己很多问题的病根儿都在这儿——小时候,没有和妈妈建立起一种依赖的稳定的亲密关系,她总有不安全感,总觉得自己被嫌弃,也总是因此看轻自己。

母亲生病很严重(母亲这种病)(2)

朋友B,一直在躲他的母亲,这些年,他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尽量离母亲远一点。考到外省上学,在离家远的城市工作。过年过节“不得已”回到母亲身边,他也算计好日子,差不多就赶紧逃离。他的母亲很能干很强势,对孩子要求很严,在家里说一不二。在母亲身边,从小到大他总是被苛责。母亲因为时代的原因没上大学,就把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值,这让他感到压力,一直觉得头顶有一片躲不开的乌云。他觉得自己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母亲高兴。

朋友C,无法认同母亲的价值观。母亲可能因为以前穷怕了,受气惯了,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经常用谁发大财了,谁买别墅了这样的话来“敲打”他,表达对他的隐含的失望。他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觉得活着没啥意思。

放眼一望,周围患有“母亲病”的人真不少,而且这种病往往病根很深,不容易治愈,甚至不易察觉,他们只是觉得不快乐,憋屈,但不知道病根儿在哪。这种病的特点,是他们以爱的名义互相伤害着。就因为是母子母女,是最亲的人,反而没处可逃。朋友C说:如果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种种冲突,就像用小刀子一点点割肉。

曾经有个网上论坛,叫“父母皆祸害”,很多人在里面大吐苦水,讨伐他们从小是怎么被父母祸害的。可能在这里口诛笔伐的人们,一转身,还是父母的好孩子。只不过这里是一个宣泄的空间而已。

王朔讲过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让他痛苦不堪。他说:“小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我没说、不想太刺激她的心底话是:你过去不当回事,独往独来,不可能今天想要儿子了,就来一个儿子。过去我和她吵架时探讨过这问题,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照样什么也得不到,没有谁天生对谁好的。她是特别能激起我恶的一面的那种人……可能是因为是妈,不怕得罪。可能是吵了半辈子,形成了一模式。好在我们都有反思,可就是不好改,沟通方式已固定了。”

有个日本著名作家,我想不起来是谁了,和他妈妈也有激烈的冲突。后来他一直拒绝见妈妈,但会经常去他妈妈住的养老院,远远地看着妈妈,看她有什么变化,从她发呆的表情揣摩她的心情,但就是不想见面,直到他妈去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内伤?

母亲这种病在代代延续。那天,和一小女友聊天,她的儿子上幼儿园了,她也摩拳擦掌地开始了儿子教育的宏大工程,考察各种学前教育,包括学区房,现在开始,就制定了一整套儿子每天学习的内容和计划,还布置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老公,启动全家合力培养精英宝宝计划。我不无担心地说:有一个强势的妈,对养儿子,不是啥好事。她一愣,问我:那咋办?

母亲生病很严重(母亲这种病)(3)

我想说的很多,母亲和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就出在妈身上。如果这个妈心里有一套成功学的模板,那孩子可就惨了。王朔说过:“我最讨厌成功这个词了,不就是挣几个破钱,让全世界都知道吗!”说这话,得有底气。多少妈妈内心充满焦虑,生怕孩子输给别人。她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以为,她希望的就是孩子希望的,她害怕的就是孩子害怕的,她担心的就是孩子要担心的。越是爱孩子的妈,越有强烈的控制欲,要让孩子按她设计的轨道走,稍有偏差,她就充满担心,以一心为孩子好的名义绑架孩子。

《母亲这种病》里说:不管是控制对方,还是被对方控制,都会使两人的关系出现违背本心的强迫和隐瞒。母子(女)关系走上这条路,无异于将自己推上悬崖。因为无论被迫还是隐瞒,迟早都会剥下画皮,露出背叛和愤怒的本质。

对于如何治愈“母亲这种病”,书里建议,一是要鼓励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再不中听也要耐心倾听,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用什么形式,把受伤的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二是要直面自己和接受事实,虽然时间可以疗愈伤口,但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勇敢面对问题。回避和搁置,绝不是解决之道。认识并着手治愈“母亲这种病”是一种宝贵的成长,随着对父母否定情绪的减弱,对自己的否定也会减弱。对父母的否定情绪会束缚我们,而挣脱这种束缚,需要有勇气“背叛”母亲的期待,只有否定母亲并挣脱她的控制获得自由,你才能得到并建立起自己的人生。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怎么做母亲?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做母亲的,不要混淆自己和孩子的界限——要把自己希望的和孩子希望的分开,时常问自己,这是隐瞒和强迫吗?随时审视自己是否混淆了对方的愿望和自己的愿望。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要养成一个习惯,当感觉到孩子别扭和抗拒的时候,要停下来仔细考虑一下。母亲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培养稳定的依恋,守护彼此的安全感。而过度控制对方,会损伤对方的安全感。一个开朗温柔、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默默陪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可能更是他们需要的。

母亲,要有勇气放手,让孩子以自定义的方式成长。这对每一个为人母者来说,真的都是不小的考验。 (麦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