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匠手工扇做法慢动作(民间手艺龚扇)

竹匠手工扇做法慢动作(民间手艺龚扇)(1)

从小背着郑板桥的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竹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句脍炙人口的诗。竹子在我心里就是硬汉的形象,颀长的身段下却是坚韧的心。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硬汉,也能化身为细丝,缠绕出曼妙少女手中最轻盈的龚扇呢?

第一次见到龚扇的人大多都对龚扇有些误会。龚扇扇面仅几钱重,质薄如绢,光滑如镜,在阳光下还能透光显影,任谁都要以为是丝绸制作的良品。据说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就曾误会龚扇为素丝织锦,赞叹其“巧夺天工”,见惯了奇珍异宝的光绪皇帝也为其惊艳,赐名“宫扇”。

一把龚扇通常要经历60天以上的编织,全部工序都是纯手工操作。编织龚扇的人,在我看来更像是修行的僧人。十几年才能修炼成功的技艺,在运用时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稍有差池便是前功尽弃。坐在那里编织的匠人,身上都有一种淡泊的气质。这样的静心诚意,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时代显得越发可贵。

龚扇的选料是很精细的。它要用大山脚下背阴处生长的树龄一年的慈竹做原料,慈竹是四川特产的竹子,曾有诗人写诗描述过它“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采集时间通常是十一月份,因为这个时候虫子较少。

慈竹选取好后就是刮竹丝阶段,竹子变身为绸缎的秘密就在于此。将截好的竹节劈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直到刮成厚度大概为0.01-0.02的竹丝。这个手艺即使是富有天赋的龚氏传人,也需要磨练十五年的时间。倘若你亲眼所见这个过程,掂量下那薄如蝉翼的竹丝,大概会明白铁杵磨成针的意思吧。

而龚扇的编织,在这一切之后才真正开始。选好竹扇的图,先用竹丝编织经纬线起头,靠近表皮颜色较深的竹丝为经,靠近内壁颜色较浅的竹丝为纬,龚扇就是用竹丝两面色度的细微差别来塑造人物和图案。因此我们看到的龚扇成品,虽然素淡,图案却是一丝不苟。在这个编织的过程中,有挑、放、穿、压、破四种手法。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破这个手法,在编织到人物五官或者动物神态的时候,为了让细节更加传神,要把竹丝局部刺破得更薄进行编织。这就意味着,竹丝将更薄,在这个工序要求更复杂的地方。细想起来真是觉得心惊肉跳,这样精细的活偏偏需要一颗果敢的心。

编织完龚扇,这一切并没有完全结束。绷扇是龚氏手艺中紧要的一环,编织好的扇面放在一个特定的框内,每一根丝都达力、崩抻,然后再缝锁扇边缘和上胶等,龚扇至此才算完工。竹子已百炼钢成绕指柔,匠人的这场修行,至此也达到另一个顶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