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游客坐轿上山被网暴(游客坐轿上山被网暴)

重庆一游客坐轿上山被网暴(游客坐轿上山被网暴)(1)

2021年10月17日,雨后的衡山雾气朦胧,游客体验坐轿子上山。图/IC photo

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称,自己因为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轿子(当地称为滑竿)上山,却遭遇了网暴。于是,怎么看待景区轿夫职业,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认为“年轻人不要坐轿子”一方认为,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另一方则认为,一个花钱坐轿,一个凭力气吃饭,有什么不对?也有网友调侃,现在网络上有个怪圈,客人说可以,大哥说可以,网友说不行!

有需要的游客,可以花钱请师傅抬着轿子“坐轿上山”,这在各大景区都是寻常事。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生意,没想到也闹出了网暴风波,甚至导致“现在年轻人都不敢坐了”,这也影响了抬轿师傅的生意。

“年轻人不要坐轿子”的“践踏尊严论”,表面上看是为抬轿师傅说话,底色却是歧视体力劳动的优越感。按照他们的逻辑,花钱坐轿子是践踏了抬轿师傅的尊严,那收钱抬轿子的师傅岂不是成了出卖尊严?这种论调本质上,仍是歧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在作祟。

实际上,服务也是一种市场交易,是你情我愿的自愿活动,彼此身份平等。景区的抬轿师傅不是旧社会的仆役,和顾客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网上公布的视频里,年轻的博主和抬轿师傅有说有笑、互动良好。博主还和抬轿师傅换过位,试着抬了抬,结果当然成了摆拍,也只能是摆拍。博主既没有这个体力,也没这个技术,只能自叹弗如了。其间,博主没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抬轿师傅也没有低人一等的自卑。

如果连劳动者的饭碗都不关心,又谈何关心劳动者的“尊严”?有网友说得好,“轿夫也是凭力气吃饭,花钱坐轿也是给人家赚钱的机会,都不坐了,人家怎么赚钱?”

这番朴素的话,却说出了市场活动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来没有单方面获益的市场活动,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也就没有生产和就业。普通劳动者并不需要经济学培训,就能理解这些市场规律,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市场活动休戚与共。

视频中抬轿师傅之一的倪师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他在景区抬轿子每个月可以挣3000-4000块钱,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比较可观的。因此,“肯定想大家都来坐,个人工作挣钱得嘛”。

显然,倪师傅们并不会感谢那些打着维护他们尊严旗号、事实上却砸他们饭碗的网友,他们也不可能认同“年轻人体力好,就不该坐轿子”的“好意”。

保护这些正常的市场活动不受外力干扰,才是应该做的。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

互联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话筒的时代,无意间就放大了舆论的声音。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其副作用是一些极端言论、极端思维,也更容易“劫持”大众舆论。

这在市场领域也尤为显著。正常的市场交易中,买方没意见、卖方没意见,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意见,唯独部分网友“有意见”,就制造出了新的问题。

此前,还有“天那么热,大家不要点外卖,让外卖小哥在家吹空调”之类的说辞,也和“年轻人不要坐轿子”类似。因此也有网友回怼这类说辞,“他们给外卖小哥付空调费吗?”

在市场活动中,旁观者要克制“我为你好”的道德僭越冲动。毕竟,别人的需求你不懂,人家的得失自己会算。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社会上,除了乞丐外,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靠别人的恩惠过活”。这些在市场活动中找茬的网友,却是以口惠而实不至的虚拟施恩,无意中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予以贬低。

抬轿师傅生意清淡或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理应被肯定,旁观者更不应该动辄抡起“道德大棒”责难消费者,甚至对其网暴。一份合法正当的职业能否存续,也不该是部分“找茬”网友说了算。

来源:新京报

撰稿 / 关不羽(财经专栏作家)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重庆一景区轿夫回应游客坐轿被网暴##游客坐轿上山被网爆,媒体评价“歧视体力劳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