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主义歌剧作品有什么(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歌剧自诞生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欧洲逐渐确立为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逐渐衍变为一种贵族宫廷社交的装饰品,无论是从脚本、作曲、歌手和听众来说,都沉迷于浮夸的华丽风格中。并且正歌剧的内容题材仍然是神话、历史,人们开始对这种题材感到乏味。再加上阉人歌手(castrato)在演唱时,经常为了炫技,唱嗨了就一直不下台,让大家非常累。18世纪初,正歌剧的这些弊端受到人们普遍的反感。
德国格鲁克在受到了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针对正歌剧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歌剧改革。在18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喜歌剧、英国民谣剧、法国喜歌剧、德国歌唱剧,也开始对传统正歌剧造成了影响。前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格鲁克与歌剧改革
德国作曲家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在音乐历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他对正歌剧的改革。他的改革影响了后来很多歌剧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格鲁克出生在波西米亚与奥地利交界的农村,他18岁时到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学习音乐,并得到了贵族们的赞赏和资助。在23岁时,开始学习创作意大利正歌剧。到了格鲁克2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塔赛尔斯》(Artaserse),这部作品与其他早期歌剧一样,都是采用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形式进行创作的。在他31岁时,有机会到了伦敦和巴黎,接触到了拉莫和亨德尔的作品,让他感到十分震撼。在格鲁克40岁到56岁的这16年中,他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工作,期间他受玛利亚·泰莱莎女王的委托,创作了多部轻松风格的喜歌剧,如《假奴隶》(1758)、《不期而遇》(1764)等。在这一时期,格鲁克在创作了一些喜歌剧的同时,体会到了喜歌剧的特点,也感受到了当时音乐界对正歌剧的改革强烈呼声。由此,他决定与意大利诗人卡尔扎比吉(R.Carzabigi,1714—1795)合作,创作一部作品,来实现对正歌剧的改革。于是,《奥菲欧与尤里迪茜》诞生了,这部歌剧的题材还是用的奥菲欧与尤里迪茜的故事,但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部歌剧在1762年首演。在1767年,另一部实现歌剧改革的歌剧《阿尔采斯特》首演。
在格鲁克59岁时,他受法国歌剧院的邀请,创作了《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同时为了适应观众,还在法国上演了法文版的《奥菲欧与尤里迪茜》和《阿尔采斯特》。他在64岁,写了最后一部歌剧《伊菲姬尼在陶利德》(1778)之后,格鲁克就隐退了。他在1787年逝世,享年73岁。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强调音乐要服从于诗歌;将序曲、合唱、舞蹈、乐队和剧情紧密结合;消除了演唱家炫技的段落;改编了神话历史题材的故事情节;削弱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为后来莫扎特等人的歌剧创作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二、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喜歌剧在18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相比于正歌剧欣赏起来更加轻松娱乐,所以喜歌剧受到观众的喜爱和重视,这一体裁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发展的音乐戏剧体裁。喜歌剧,是对正歌剧的一种反抗。
(一)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
意大利的喜歌剧本是正歌剧中穿插的幕间剧。幕间剧是穿插在话剧或正歌剧幕间演出的一种短小的音乐喜剧。意大利喜歌剧一般只有6个角色,再多也多不了几个,一般都是对社会人物进行讽刺,题材来自于生活,且多用方言。在音乐上,咏叹调比较简单,旋律清新。宣叙调一般和键盘乐器配合来表现对白。与正歌剧一样,也是从头唱到尾。
意大利喜歌剧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他的《女仆做夫人》包含了意大利喜歌剧的典型特征。这部歌剧大致将的是:女仆想要嫁给他的单身富贵男主人,但是自己直接追显得不矜持。于是她让男仆假装向她求婚,这引起了主人的嫉妒,最终单身富贵男主人取了女仆。由此,女仆做夫人。
(二)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在1752年,佩格莱西的《女仆做夫人》到法国巴黎演出,这促使了法国作曲家们对喜歌剧创作的思考。法国的卢梭,在当时按照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创作一部短小的法国喜歌剧《乡村中的占卜者》。它与意大利喜歌剧不同的是,旋律主要采用的是流行曲调,以及用“对白”来代替宣叙调。
(三)英国民谣剧(Ballade Opera)
在亨德尔的那篇文章中,其实就提到了英国民谣剧。当时英国作曲家佩普什和诗人盖伊在1728年创作的《乞丐歌剧》就是民谣剧。它的题材就是讽刺当时的贵族和宫廷,音乐基本上使用流行歌曲和民谣进行填词并插有对白。在这部作品之后,影响了很多英国歌剧作曲家的创作。
(四)德国歌唱剧(Singspiel)
德国歌唱剧是在英国和法国的喜歌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约翰·亚当·希勒(Johann Adam Hiller,1728—1804)根据其他国家的喜歌剧进行改编,创作了德国的第一部歌唱剧《魔鬼出笼》。题材上倾向于正歌剧,但在旋律、风格上,更像喜歌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