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一览表(说文解字德)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这里所说的“德”,在老子所在的春期时期,“德”字的写法为

说文解字一览表(说文解字德)(1)

注意与现代的“德”心上面少了一横,下文会单独讲原由。解字为“彳十罒心”,首部从人,声部含目,含心,含直,形意为人要用心去看(事物)的直(本来的样子),意思是人主动地去观察事物以解析出事物本来的样子。

可见老子关于“德”表达的意思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事物的主体是人,二是认识事物的最正确的方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观察即用心(一心一意)去看,三是认识事物的最终也是最理想的结果是穷尽事物的本质即本来的样子。所以,“德”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也是穷道而获得的本源规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总纲。德大多数做名词用(德配天地,德浅行薄),也可做动词(爱人以德,德行天下),还可做形容词(德音莫违,“辩而不德,必加于戮”)。

上文讲到现代的“德”,心上面多了一横。据考,始见于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

说文解字一览表(说文解字德)(2)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邹慕白

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时正值安史之乱末期,后因政绩突出而官至将作少监(780年),他在书写《千字文》时,有感于民不聊生,人心不古,特意在德字上多加一横,希望一心一意做事,此乃作为书法家的问心之笔,但并没有获得明朝官方的《永乐大典》认可,直到康熙55年(1716年)《康熙字典》正式确认李阳冰的写法。康熙“崇儒重道”,奉行儒家“泛道德主义”的中庸思想,强调人治,认可儒家理学,认为“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以无欺主静为要;二程子之学以主敬致知为先;朱子之学以穷理致知,主一居敬为务。皆深有得于性天之旨,可以上承夫孔子之传者也”。故编撰《康熙字典》的陈廷敬等人,认为李阳冰的“德”更能符合康熙“重德仁爱”的施政观,取“一心一意”专注之意。

儒家认为,世界本源为以人为中心的“天”,“天”带有指导“人”的最高意志,“天”是形而上的“天”与形而下的“人”的有机对立统一,故儒家才能说“天人合一”,“制天命以用之”,“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把儒家这种天人思想发展为“天人感应”说,为君臣共治甚至垂拱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道家认为,世界本源为以自然为中心的“道”,“道”天生无欲无求,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方式运行规则,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揭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都可以去认知“道”,但绝不可能去改变“道”。这直接导致对“德”的释义,儒道各不相同。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说明儒家“天”与道家“道”一样,人类都可以认知的。

儒家认为“德”是连接人与天的桥梁,“德”就是探索认知天与人关系的实践过程(这和上文提到道家的“德”区别很大),儒家以治世为目的把“德”上升为伦理道德的高度,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所以,儒家的践行“德”,就是在“天”的监督、鞭策下,探索认知天与人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总纲,强调“以德配天”,“天生德于予”。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上文提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道家认为“天人合一”体现了“德”的最高境界,是“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是“无为”而“忘我”之德,是道之德,是上德。而儒家的“天人合一”体现的“德”是形而上的范畴的道家之“德”,作用于人后,产生的儒家五常,五常是儒家形而下的道德总纲,故是下德。

所以,儒、道的“德”其实也有相通之意,形成了中华文明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结合的道德价值观和认识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