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

他是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奇男子,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于蜀汉朝廷,他曾经八年驻守在汉中,休士劝农、军屯耕战、开拓农田、兴修水利、鼓励生产,使当时地广人稀、民生凋敝的汉中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广大百姓“安其居,乐其业”。他所创立的不朽功业,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他就是“大名垂宇宙”“遗命葬军山”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1)

勉县诸葛亮雕像

隆中献策大手笔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任过司隶校尉,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东汉时泰山郡丞(郡守的副手)。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他和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及两个姐姐都由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外戚宦官争斗激烈,世族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军阀割据、群雄蜂起,战火连绵、遍地疮夷,千里白骨、生灵涂炭。诸葛亮4岁时(184年)黄巾起义爆发,9岁时曹操打败陶谦占领徐州。连年战乱和干旱水灾此起彼伏,大批难民之中就有诸葛亮一家,在诸葛玄带领下辗转中原,在袁术的关照下,他14岁(194年)时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全家即到豫章,时间不长东汉朝廷又派有权势的朱皓接任太守,玄丢官带全家到湖北荆州投奔了刘表。诸葛亮17岁(197年)时诸葛玄病亡,他自食其力,在襄阳城西之隆中(当时属南阳郡邓县)修盖草庐,躬耕农田,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耕读生活。这个时期,诸葛亮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农耕技能,而且储备了广博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知识。因其叔诸葛玄是刘表的故交,他受到了刘的照顾,和当地名流建立了亲密关系。他大姐嫁给了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二姐嫁给了豪族蒯祺(后任房陵太守),他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岳母和刘表妻子是亲姐妹,荆州军队首领蔡瑁是他妻子的舅父。当时荆州的治所在襄阳,是中国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要冲,文人荟萃,俊杰集聚,他的老师司马徽是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诸葛亮处于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加之本身胸怀大志、天赋异禀,虚心学习、卓尔不群,造就了文人阶层公认的王霸之能、将相之才的诸葛亮,大家称其“卧龙先生”。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公元207年,雄心万丈而又屈居人下、求贤若渴的刘备出现了,听了司马徽和徐元直等的推荐,三次到诸葛亮草庐屈身求贤、请教大计,亮见刘诚恳又具雄心大志,即谈了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内修政理、广纳贤士、团结异族、联吴抗曹”的意见,史称“隆中对”。此后,诸葛亮呕心沥血地跟随刘备,开始了27年的征战之路。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2)

此时的刘备兵不满3千,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谋不过孙乾、糜竺、简雍,势单力薄且无立足之地,在胆识过人的诸葛亮策划下,招贤纳士、招兵买马,很快发展为几万人的大军。208年,曹操攻占荆州,刘备兵败夏口(今汉口),刘军处于危急之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临危不乱、力挽狂澜,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吴蜀联盟、协同作战,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在诸葛亮的运筹下,刘备迅速壮大并占据荆州四郡以作根本,为后来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按《隆中对》制定的战略方针,211年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刘备率军入川,三年血战后诸葛亮又率军增援,214年击败刘璋占领益州(今成都),刘备自领益州牧,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215年汉中归于曹操,曹留夏侯渊守汉中,自己带张鲁等返回河南。217年,刘备让诸葛亮守益州,自率大军进击汉中,诸葛亮做好后勤保障足兵足食,刘备219年击退曹军,汉中遂定。同年7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旧州铺)设坛称汉中王。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221)诸葛亮等劝拥刘备称帝,史称蜀汉。诸葛亮被任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又领司隶校尉一职。刘备在诸葛亮辅助下,终于实现三足鼎立战略目标,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先王托孤平西南

章武二年(222)8月,刘备在东征夺荆州途中被东吴打败,刘备患病日渐加重,三年(223)3月,诸葛亮被召到白帝城,刘对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全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禅年少且未经战阵,刘备要求刘禅尊视诸葛亮为父。4月,刘备去世,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再领益州牧。政务上的大小事务均由诸葛亮经手办理。他尽心竭力,夙夜在公,整顿配备好朝中干部,明确职责、严肃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人尽其才。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蜀地这个“天府之国”的农业生产和工商业迅速发展。

此前,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发生叛乱,当时顾不上处理。诸葛亮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军事家,他果断派邓芝、陈震赴东吴修好,同时积极做好南征准备。

225年春,诸葛亮任总指挥,兵分三路分赴南中叛乱地区开展平定工作。亮亲率西路大军(从史料看大约1.5万人)出成都,出发前参军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认为此为“肺腑之言”,予以采纳。三路大军赴南中地区始终贯彻了这条方针,收到很好的效果。诸葛亮率西路大军顺岷江经今眉山、乐山、屏山、雷波等,到达卑水(今昭觉一带),乘叛军尚未部署妥当之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尔后又经西昌、会理渡金沙江(泸水)进军到了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先打败雍闿叛军,又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三国志》没有记载七擒孟获的事情,但这绝不是《三国演义》演绎而为。《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三国志注》、《资治通鉴》等权威典籍都有记载,而且从史料角度来看,与《三国志》没有冲突,充分说明南征收服孟获是具体存在的历史事件,至于是不是七次擒纵,则不是大的问题,都不影响诸葛亮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如何治国理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成功范例!孟获是彝族部落的首领,也是南中豪强。当年,诸葛亮率军在今云南曲靖一带通过战争和劝导,打败孟获军队并数次对孟擒纵,使孟获等心服口服,孟获说:“公(诸葛亮)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3)

勉县武侯祠

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牁、越巂为六郡益州、永昌、牂牁、越巂、云南、兴古。由谁担任领导和留不留军队,当时进行了讨论,诸葛亮不同意留兵镇守,他认为这样有三个不容易,他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诸葛亮权衡利弊,决定“不留兵,不运粮”,六郡太守中只有马忠是外人任为牂牁太守,马忠本身很受当地夷人敬重。

诸葛亮移南中一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分为五部,号为“飞军”,作战非常勇猛。老弱病残分为五部,设五部都尉号五子,所以南人又有四姓五子说法。现存于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博物馆内的《妥阿哲纪功碑》是现有记录彝族默部首领妥阿哲济火与诸葛亮在七星关结盟的彝文碑。又据《西南彝志》载:“妥阿哲之世,孔明先生来临,出兵南征,祖先妥阿哲,率兵随汉王,背军粮给他们吃,紧紧跟随。汉皇帝说:妥阿哲为人,真是位忠臣,爵禄和官位,给予妥阿哲。”七星关至今还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的摩崖。蜀汉名将、长眠于汉中的张嶷,其墓志铭保存在汉中博物馆,铭文中就有张嶷跟随大军北讨汶山南平四郡的记载。

除了平定叛乱,诸葛亮还非常重视南中地区的经济开发,他让人从内地引进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用牛耕地,改变当地原始“刀耕火种”方法等,许多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如普及推广种茶、制茶、烹茶的技艺,在现在的云南和四川羌族聚居区还有“孔明山”、“孔明茶”的名称,有的地方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权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解决了蜀汉的后顾之忧。

在南征中,诸葛亮显示了他的地理、天文等诸多知识,人们给了他许多几近神话的评价。也表现了他慈爱仁义的民生情怀,如他说服少数民族首领用麦面做成人头状替代用人头祭祀河神,创造了“馍头”这个饮食品种。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4)

勉县诸葛亮墓

南征之事发生在时间、地域都很遥远的云、贵、川地区,这是诸葛亮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政绩,是他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的具体实证,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单位、家庭,和而不同、以诚相待、平等团结,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针和原则。

汉中八年六伐魏

汉中处于秦岭巴山之间,四塞险要,汉江滋养、千里润泽,气候适宜、物产富饶。汉中自古形胜地,北据关中、西扼甘陇、东通荆楚、南屏巴蜀,加之沃野千里、稻菽丰足,历来为兵家要地。具备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了然于胸。他安排好朝中之事,巩固好大后方,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给后主刘禅上了前后“出师表”。“两表”中,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思维,文学家的语言,当臣属的本分,充分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北定中原的决心,道理充分、词语精当,情真理足、慷慨深沉,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公元207年,诸葛亮来到汉中驻节勉县,开始了以攻为守、勉力支撑的八年征战,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留给历史许多精彩绝伦、流传千古的文武大戏!

在汉中的八年中,大的军事行动有六次,史称六出祁山或六伐曹魏。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他命赵云、邓芝走褒斜道屯兵箕谷(今眉县南),扬言要进攻眉县,即以疑兵吸引曹真,魏军即进行防御。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其不意进攻祁山,魏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天水(甘肃天水市南)、安定(甘肃泾川西北),三郡守军都投降了蜀军,一时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在河南坐不住了,很快赶到长安督战,派张郃率兵5万阻挡蜀军。此战初期,蜀汉军队明显占优,但因前锋马谡自以为是,不听副将王平劝谏,违反诸葛亮总体安排,致使街亭失守。赵云、邓芝在赤崖(据陈显远先生考为太白县境内)败于曹真,被迫烧毁褒斜栈道退兵。总体战况突然发生变化,蜀汉大军不得不退回汉中,首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依法治国治军的诸葛亮斩了马谡,自贬三级,贬赵云一级。

228年冬,乘魏军伐吴之机,诸葛亮第二次率军北伐,大军出散关(今宝鸡西南)围陈仓(今宝鸡市东),遇魏军郝昭顽强抵抗,20多天强攻不下,汉军粮草不济只得退返汉中,诸葛亮调度有方,撤而不乱,魏将王双贪功冒进,追击汉军时被斩。

229年春,蜀汉大军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周边)二郡,诸葛亮亲率大军为后援,占领二郡后还军汉中。此后二郡一直在蜀汉管控之中,由于治理得法,生产发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此为较大成果的一次北伐。

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今洋县龙亭山),指挥军队迎战魏军。在汉军坚决抵抗下,又遇阴雨连绵20多天,道路多处毁坏,魏军军粮生霉,面临断粮,魏军只好退兵关中。同年,诸葛亮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大破魏将费曜、郭怀于阳溪(今甘肃武山西南一带),此战蜀汉军队取得大胜。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5)

勉县武侯墓碑

231年2月,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攻陇西,用他研制的木牛运粮草。时曹真病重,司马懿率领魏军迎战。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司马懿军至卤城(今天水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5月双方交战蜀汉得胜,当时战场形势十分有利。6月,蜀汉大臣李严没有如约运粮并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丧失作战良机,名将张郃追至木门,中诸葛亮布下的埋伏被乱箭射杀。诸葛亮回军后查明真相,李严被贬为平民。

234年2月,经过两年准备,经与东吴商议,东西夹击,共讨魏国,诸葛亮率大军十余万出斜谷,以魏延为先锋,驻军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县),对魏大举进攻,魏军由司马懿统帅,双方对峙于渭水。魏军大营坚固,但不与汉军决战。诸葛亮看出司马懿坚守避战的战略,即安排军队就地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以作长期对抗之计。由于诸葛亮事无巨细、操心劳神,倾尽全力、夜以继日,积劳成疾、患病不起。加之东吴大军败于合肥,整个局面转为被动,诸葛亮焦急忧虑,病情加重,当年8月3日,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逝世,享年54岁。由于他临终前的精心安排,蜀汉大军安全退返汉中。他留下遗言:“死后葬汉中定军山下,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噩耗传到朝廷,后主刘禅素服三日,广大官民为之恸哭。遵诸葛亮遗命朝廷将其安葬在汉中沔县定军山下,追谥为忠武侯。诸葛亮长眠于此,永远融入了汉中大地。公元263年,应广大官民强烈要求,刘禅下诏在勉县建祠专祀武侯。勉县武侯祠为全国最早的、也是唯一朝廷官建的武侯祠。

在汉中驻守的八年中,六次大的用兵,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忠君爱国、护佑苍生的崇高情怀,也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思想和非凡才能。他对兵役制度、军队训练、给养供应、作战阵法到战略战术都很有研究,他在定军山下推演八卦阵,还写有专著,如兵书《将苑》。他谨慎细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其座右铭。在战略战术上,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如东联孙吴、南抚夷越、北抗曹魏,“敌欲固守、攻其不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等等。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当属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优秀内容。当时,曹魏、东吴的势力范围、兵力、财力均胜于蜀汉,诸葛亮以不足曹魏兵力十分之一的军队勉力支撑,可以说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奋斗终生。他以攻为守、占据主动,战火烧在敌方之地,还能屡屡获胜,实属非常不易。

造福汉中万民颂

诸葛亮在汉中八年,以此为根据地、大本营,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不仅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在汉中得到解决,还有效地促进了汉中的繁荣和发展。

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他在勉县建立临时丞相府,任前广汉太守姚由为丞相掾,他称赞姚由刚柔相济,能团结文武有才之士,是真正的“博雅”,能发现和选拔人才。诸葛亮还调蜀汉第一任汉中太守魏延为丞相司马,协助他管理和协调军事、军队,同时,魏延还任镇北将军、领凉州刺史,后又升魏延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 报朝廷封为南郑侯,充分体现了对魏的信任和重用。后又调巴西太守吕乂接任汉中郡太守,兼领“司农”,专管军粮供给。吕乂曾任盐府校尉,是位经济专家,诸葛亮去世后,吕升任蜀郡太守、尚书。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6)

勉县诸葛亮读书台

诸葛亮秉持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民本思想,主张官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先富民得人心而后强国保王的方针,提倡“仁政”“法治”并用,鼓励农业,兴修水利,德政为本,法治为用。《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蜀地“科教严明,赏罚心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诸葛亮之为国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显忠益。”诸葛亮一生“忠以效国,慎以处事,谦以纳言,严于责己,平易待人,俭以养德,勤以职守”(田中旭《论诸葛亮修身》)。当时的蜀郡和汉中,民财充盈,国库殷实,青畴万顷,村舍俨然。“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做到了“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民心不忧”。

诸葛亮在汉中,还大力兴修水利。他对原来的山河堰和王道池、顺池、月池、草池、南江池等,“踵迹增筑”,疏浚修整,提高灌溉能力,扩大覆盖面积。据资料载,汉中至今尚有三国以来的古堰70多处还在使用,几乎都经过诸葛亮的维修。勉县有水库40多处、塘、池300多个、冬水田数万亩。长期以来,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开拓农田、兴办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史书载,诸葛亮还注意蜀地的煮盐和包括汉中地区在内的丝绸手工业操作技术的提高,还推广养蚕、养鱼、种藕等,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关于蜀汉军队在汉中屯垦、劳武结合,且耕且戍,《三国志》记载在勉县黄沙,我认为当时汉中屯垦的地区可能是很宽泛的,当时蜀汉军队在汉中少则5万,多则10多万,能基本自给,范围小了是不行的。汉中当时地广人稀,可能驻军之处都有垦耕。

熟读史书的毛主席对诸葛亮屯田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55年元旦,他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清廉自律堪楷模

诸葛亮一生简朴,清正廉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赢得了千余年来广大官民的一致认可和称颂。

他上表后主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丰饶,至于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他终生自奉节俭,提出了“俭以养德”的主张,他也是有学习榜样的,他十分赞赏春秋时期的孙叔敖所过的“栈车牝马,粳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羊裘、夏葛布”的廉洁生活,他专颁教令,要求蜀汉官员效法孙叔敖的为人。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7)

汉时封侯分为县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关内侯,县侯为最高,魏延被封为南郑侯、姜维封为平襄侯、王平封为安汉侯等,都属于县侯,武乡侯则是乡侯,封地就是当时汉中郡南郑县的武乡。从封侯也能看出对蜀汉功大如天的诸葛亮的严以自律、低调淡泊、推功揽过的高风亮节。

诸葛亮南征图他从不宽容自己的过错。他有功不居、有过不饰,勇于自剖,严以责己。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咎在马谡,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听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而使用不当委以重任,所以是有很大责任的。他依法斩马谡后上疏自责,深刻检讨误用的过失,说自己不能“训章明法”、“明不知人”,“授任无方”“恤事多暗”,造成“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为此他“请自贬三级,以督厥咎”。如此“引咎自责,明罚思过”犹嫌不够,还要布所失于天下,特地颁发了《劝将士勤政巳阙教》,公开要求“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这种自责精神,深为后人叹服。

诸葛亮出山27年,始终勤恳细致,谨慎小心;始终公忠体国、十分谦虚。他自称“东方下士”,说自己是“弱才”、“任重才轻、故多阙漏”。他长期身居高位,始终坚持平等待人、公平无私、一碗水端平,不搞亲疏贵贱,不搞团团伙伙,不以个人恩怨办事。陈寿说他“用心平”,他自己也说:“吾心如称(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内不避轻(亲),外不避仇”,“赏不遗远,罚不阿近”。李严是蜀国元老,劳苦功高,但北伐中假传圣旨、贻误战机,诸葛亮将他削职为民。大臣廖立,自谓高才,常口出狂言,毁谤朝廷、破坏团结,也被贬为庶民。马谡和诸葛亮相处很好,街亭失守、犯下死罪,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诸葛亮死后,李严、廖立痛哭流涕,竟然激愤而死。

诸葛亮写下的《诫子书》、《诫外甥书》,世人钦佩,流传千年。他提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还要忍屈伸,去细碎、广咨之、除嫌吝”等,不知被多少人作为座右铭。诸葛亮教子成功,他去世时长子诸葛瞻才8岁,牢记父亲教诲,后官至军师将军,官阶与父齐。诸葛瞻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将邓艾灭蜀时,诸葛瞻率军作战,拒绝投降,战死在绵竹。他17岁的长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其次子诸葛京年幼幸存。晋朝统一三国后,诸葛一家被朝廷迁居到中原,诸葛京好学有才,被朝廷征召为官吏,出任过眉县县令,当年诸葛亮多次想攻取眉县未果,他的孙子却成了此地县令。史书载,诸葛京也是清官,把眉县治理得很好。

现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都有诸葛亮后人,据说南宋迁兰溪,又从兰溪分散至各地。

琴棋书画多才艺

人们尊称诸葛亮为智多星,他制造木牛流马、扎马钉、连弩、木轮车、孔明灯等,充分体现了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富有才能,卓尔不群。我查阅史料,诸葛亮还是了不起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

他从少年起,就在书法方面进行过严格训练,篆书、八分等都写得很好,南朝大书法家陶弘景所著《刀剑录》载:“蜀章武元年辛丑(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凤角处所。”梁朝虞荔《古鼎录》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大篆书。”“先主辛武二年(222),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五担山,名受降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辛武三年(223)义作二鼎,一于文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说明北宋末期(1119-1125年)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书法作品,书圣王羲之曾多次临摹此帖,流传至今的《远涉帖》据说就是王羲之临写的。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以上记载,当深信不疑。

鞠躬尽瘁下一句古诗(鞠躬尽瘁树丰碑)(8)

诸葛亮南征图

诸葛亮长于绘画则是应有之义,他绘图做木牛流马、十连弩、木轮车等,尤其是八阵图,他肯定画过多次。史书也有记载。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和销售的情况:“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诸葛亮之流是也。”张彦远还记载了绘画作品的售价情况,并说汉魏三国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史,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如上所述,诸葛亮具有非凡的绘画技艺,而且构图宏博、非常壮观。

他还是精通音律、琴技高超的音乐家。陈寿《三国志》、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宋代陈骙《中兴书目》、《琴论》、《舆地志》等典籍,都记载了诸葛亮制琴、操琴弹奏的情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施空城计,弹琴退曹军的故事天下皆知。据说,诸葛亮还写了一部音乐专著《琴论》。

诸葛亮在勉县曾经高台读书。辛丑二月,春意萌动、万物复苏之时,我专到武侯读书之高台瞻仰。站在土台之上,我想当年纶巾羽扇的诸葛亮一定多次在这里极目远眺,思绪遐迩,起伏连翩,是联吴攻魏、兴复汉室?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是整肃朝纲、稳定后方?是讨伐曹魏、平定中原?抑或是观景构图、绘就新画?还是活动筋骨、消除疲劳……谁也说不清当年武侯来此几次,但在此读过书则是肯定的,后人故称读书台。南宋大诗人陆游写《游诸葛武侯读书台》诗,不禁表达心声“高台当日读何书。”武侯当年读的什么书?谁也说不清,但他饱读经史,学识渊博,终生学习、海纳百川,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岁月不居、沧海桑田。先贤精神,山高水长!

作者简介:李振峰,大学文化,汉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汉台区作协顾问,近年来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次),其中省级报纸专版30余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