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备练习题(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性质知识点)
一、命题规律:
中频考点:二氧化碳性质 (10年3考)
二、课标要求: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3、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
4、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三、考查方式
关于二氧化碳的考核,一般的省市都把重点放在二氧化碳的用途上。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温室效应也是中考中的热点。在以往的中考题中,还多次出现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探究内容的实验探究题。在中考中有关两者的考查多与环境保护,实验探究等相结合进行,在解答该部分题目时注意:(1)在应明确CO2所参与过程的实质及其所体现的性质,别外,熟练掌握CO2产生的来源,光合作用机理并结合其的其他相关性质是快速,准确解答有关“温室效应”型题目的关键。
四、知识点:
考点1、有关CO2
1、组成: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构成:一个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2、CO2物理性质:
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⑵密度比空气大;
⑶能溶于水;(设计实验证明,参看课本P114实验6-5)⑷固体CO2叫“干冰”。
一、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
(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
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考点3、CO2化学性质:
1、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4实验6-6)
★化学方程式:CO2 H2O == H2CO3
★碳酸不稳定,H2CO3 == CO2↑ H2O
【实验操作】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第一朵小花变红;
②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
①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 变红;
⑤ 说明碳酸分解了。
【注意事项】
①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2 Ca(OH)2== CaCO3↓ H2O
此反应的应用:①CO2气体的检验;②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③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生上炭火炉时,墙壁反而更潮湿;④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⑤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可以保鲜。
CO2 NaOH=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O2 C=(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光合作用:CO2 H2O=
考点4、生成CO2的反应
(1)盐与酸:CaCO3 HCl= Na2CO3 HCl= NaHCO3 HCl= Na2CO3 H2SO4=
(2)盐分解:CaCO3= NH4HCO3=
(3)酸分解:H2CO3=
(4)化合反应:C O2= CO O2=
(5)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CO CuO== CO Fe2O3==
C22H5OH O2== CH4 O2== C6H12O6 O2=
考点5、CO2的用途:
(1)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 2HCl==2NaCl H2O 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2)生产汽水(因为)
(3)制冷剂(因为)
(4) 作温室肥料(因为)
(5) 人工降雨(因为)
考点6、CO2的危害
1、温室效应 危害:造成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海面上升。
2、缓解措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技术,植树造林。
3、“低碳”生活:指尽量减少降低碳的排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