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需要哪些素质(如何定义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征1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在其领域是领军人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创新型人才需要哪些素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创新型人才需要哪些素质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征
1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在其领域是领军人物"。
2.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丰富的想象联想的能力、灵活开放、敢于承担风险、不怕失败、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中国的培养模式
①基础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小学阶段主要是打牢基础,研究与创新是在大学培养的二段分离模式。教育的观念是陈旧的,教育模式是保守的,教学方法是呆板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表现为″三型、三性"。即封闭型、复制型与记忆型。三型即呆板性、权威性与统一性。很明显以上这些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新型、思辩型与科学性、民主性、融合性是相违背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一接受知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与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必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课堂与社会实践并重,以课本与实践相结合。传统应试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以应付考试背诵知识,考试成绩等同于成才等。
现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知识碎片、零散,但创新型人才需要掌握的是知识背后的结构,相互联系系统与规律,追求知识结构重建的能力应用与迁移。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造成我国学生多次获奥林匹克数学金牌,但至今国内还没有培养出一人获数学国际菲尔兹奖,此项奖在数学界与诺贝尔奖并列。现在连越南数学家吴宝殊都获过菲尔兹奖。据国内报道,两台人工智能机参加202年高考数学答卷。一台用时20分钟得139分;另外一台用时10分钟得105分。
我国也曾多次参加世界经合组织(0ECD)举办国际15岁学生(pISA)测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它主要包括:数学素养、阅读素养与科学素养三大领域。并且多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三大领域中都高出10一20分,引起国际关注。但后来该组织做一个预测模型,是在数学素养与科学素养上,预测交互间题解决的能力,结果我国学生排名倒数第二。排名笫一是韩国.第二名是日本、第四名是美国。在基本测试中美国学生在数学素养排名31;在阅读素养排名17;在科学素养排名28。另外在该测试几项调查中学生以后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中国学生远低于国际平均分数线。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曾对全球31个国家进行调研,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但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具有好奇心、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只占到4.7%。
当下面对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教育界对基础教育进行多次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已经形成三个普篇共识:
其一是在打牢基础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专注力。
其二是课程与教学需要指向思考型学习力和创造型学习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与再现的记忆力的学习力。在传统应式教育过程中常遇到重复标准化答案,它会造成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丧失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丧失对错综复杂世界的认识能力,以及直面真实世界的能力。还有传统应试教育过程中注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知识的接受、记忆与积累,以提高当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学习,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养成终身学习能力,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
其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典型的代表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它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感知觉、知觉分析与理性瓣正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一非逻辑思维;它的核心过程是:是联想与想象。它必须从小到大成年累月的培养,并不是非要上大学才开始培养的。
批判性思维它包括:解读、分析、推理、评估、判断与反思。它主要特征是:独立思考、不盲从与要有主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有能力;二是有心智。能力更多关注如何思考;而心智更关注思考什么与问为什么。在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过程中,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课本,课程来源生活实践,它是从各种教育实践与生活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也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
②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大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被分配到某一个专业,这就好家把他们全部领到一个窄窄的小胡同里让其成长。而美国哈佛等著名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并不分哪个专业的,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在知识的大观园里游览思考,到第三年才决定自已主修什么专业。这样的学生知识基础很雄厚,经过四年广泛的自主的选课和学习,学生们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提升得很快,科研能力也很强。因为知识是普遍联系的,不同学科可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宽厚的知识基础,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我国清北等超一流大学在2013年开始尝试这种培养方法。
现在我国大字课堂仍然普遍的釆用的是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堆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或者记笔记,重点是应付期中期未考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间相互学习交流一是很少;二是时间较短。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培养的大学生与美国相比差距有三点:
第一创造创新的能力和欲望差。具体表现为创造创新意思淡薄一缺乏主动意识,习惯被动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创造创新人格特征不足一不敢冒险、过度谦虚紧谨、缺少主动创造创新意识;缺乏创造力知识一缺少学习创造力开发的机会,思想僵化、习惯逻辑思维(收敛性思维)、不习惯非逻辑思维(想象与联想、发散性思维)。
第二终身学习能力不足。它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对人类己创造的知识的继承和掌握;第二是发现新知识和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融合);第三知识转化的能力。第一个层次通俗的讲是属于″不会″到″学会″;第二层次属于″学会″到″会学″;第三层次属于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创新的成果。这三个层次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难。
第三重组(融合)知识与重新构建知识的能力不足。所谓知识重组(融合)就是将原来几种知识横向联系起来组成一种新的知识或将原来一种知识拆分开来后,再把拆分的知识重新组合触合)成一种具有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二美国培养模式
1.小学阶段
众所周知,美国小学教育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思维能力、专注力、受挫折教育、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比如,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选一个想了解的题目或是课题;第二步查找资料;第三步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或报告;第四步给全班同学讲5一15分钟,为什么搞这个题目,有什么启示、收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等等。
小学四一五年就开始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第一步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根据问题去查找资料,寻找数据;第三步做分析,检验假没的真伪;第四步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第五步写报告或文章。主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曾报道,有一名美国12年级学生自已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后,学校做不了,到美国家宇航中心去完成了该实验。
这种事情在中国能发生吗?
2.大学美国教学模式
美研究型大学当下较普遍的都采用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大学的课堂充满着讨论、辩论与自由提问,批判吸收前人的观点,它具有三个特点。①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他们尽可能参与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②同学们与老师具有同等提问及质疑的权力;③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向教授、权威挑战,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这种学习方法首先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与过程。它不是应试而是解惑,不再是单纯的教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研究。例如,以一门课程知识体系所要解释的现象与解决问题入手。尝试通过课内外学习与研究甚至是实践中已经解决的现象,来回答问题,应对挑战,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增加智慧
三是教师要改变传的以知识讲授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堆知识,而是要根据所要讲授知识的体系,所涉及到的领域、相关的现象、问题、困惑、人类面临的挑战,甚至从当下社会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整个研究型探讨或探讨型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过去记忆知识与理解知识转换成通过研究问题与现象获取知识、能力、素养与智慧。老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知识转换现在的问题、现象与学生的创新及成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活的通过整合的知识,而且学会了研究,学会了与别人表达、沟通、交流及合作等。最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与各方面的素养及智慧。
总之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培养、诱导与激发潜藏在人才潜意识中的创新因子。提升人才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与各方面的素养及智慧。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开放与包容、允许失败,良好的生态环境环中,迸发出创造创新的无限潜力。
总之我国教师应树立一个全新的概念:″现代的教育并不是一项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它是一项复杂的创新过程。
最后以二位获诺贝奖的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二个著名观点结束本文。
李政道提出:"培养人才,关键是培养创造力″。
杨振宁提出:″中国教会我严谨,西方教会我创新"。
参考资料:
1.谢燮正、尹博主编《职工创造力开发读本》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2月版。
2.罗锐韧主编《哈佛考考你一创造力》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3.席酉民《大学的价值是让学生更有智慧》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3日第13版。
4.陈志威美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教育》原载于《教师博览》。
5.尹博《辽宁省部分国企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培训调研报告》东北大学主编原《工程师论坛》1988年2期。
6.尹博《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大有作为》中国科协主办《继续工程教育》1990年1一2期。
7.尹博《科技人员中创造型人才的发现、使用与培养》辽宁省行政学院主编《领导与管理》1993年3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