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等于多少微克(1微克与6.53当北京发展不再)
“北京PM2.5平均浓度已经降到了29微克/立方米。”10月18日,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如此介绍道。值得一提的是,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北京PM2.5浓度低至1微克/立方米,创造了历史同期监测到的最好水平。
“大会蓝”变成“常态蓝”,不仅仅是北京生态环境治理的直观感受,也是首都减量发展的另一种体现。赵磊介绍,北京是全国超大型城市里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投入上,要坚决做减量,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北京要做增量。据悉,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6.53%,既在全国遥遥领先,也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减量发展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首场集体采访。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出席,就首都发展、京津冀协同、东北振兴、民族团结等热点回答记者提问。
“实际上PM2.5的问题,不只是大气、水、土壤的问题,这几年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清洁性、多样性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集体采访期间,赵磊说,我们有信心,“大会蓝”变成北京的“常态蓝”和“天天蓝”。
今年3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2021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细颗粒物(PM2.5)、臭氧浓度分别为33、149微克/立方米,六项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288天、占比78.9%,空气质量改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追根溯源,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城市减量发展的体现之一。赵磊介绍,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投入上,要坚决做减量,不能为了增长一味占用过多土地资源。
赵磊表示,北京从“一城独大”要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两翼”就是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的“两翼”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据介绍,这几年北京减下来建设用地110平方公里,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比2012年下降了9.5%,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建筑密度等四个密度都要降低,更加突出首都功能定位。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提到,城市发展中做的加减法,其实是结构优化的一种手段。通常超大型城市的“大城市病”较为突出,导致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跟不上,而从产业结构上看,表现出来的则是产业的良莠不齐。
“从减量上看,包括央企转移、政府部分功能转移至通州等在内,北京大动作已经很多,这其实就是腾笼换鸟。”徐洪才进一步提到,加法的要点就是突出科技创新,发力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这是北京的功能定位所决定的。
科技布局
“这几年我们是不惜重金在科技生产力布局上是下了一盘大棋。”赵磊代表在现场介绍,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北京要做增量。北京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6.53%,这个是在全国遥遥领先的,也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北京全力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今,“三城一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全市GDP的三分之一。
市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要素资源持续累积,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重点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其中,“三城一区”占全市31.8%的企业数量,集中了全市六成左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主平台创新要素集聚效果明显。2021年,北京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的水平,是2012年的2倍,居全国首位。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大型城市发展中,增量发展是指在优化环境空间基础上,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化、科技投资、促进创新和资源布局与调整中的投入,而非传统的简单增量投入与摊大饼式的空间投入。
围绕高质量发展靠什么,赵磊给出的答案是靠科技、靠人才、靠创新驱动。他表示,“我们是不惜重金在科技生产力布局上下了一盘大棋。”在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面,北京也在加大投入力度。从去年统计的情况来看,北京数字经济占到整个经济总量的40%以上,这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杨月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