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4)

【解】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5)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6)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7)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告诉他一个角,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告诉他了。“隅”,意思是角、角落。隅为角,一角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反”,意思是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思是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不复”,意思是不再告诉。朱熹说:“复,再告也。”一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他的知识和经验还是不够的,故就不要再告诉他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8)

这句话,主要是在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教育之道,先要在学生的容色言辞上见到求学的诚意,诚至然后再启发他,启发之后待其自得,这样之后再告诉他。“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9)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10)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1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原理(师说百家不愤不启)(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