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

1.乾礼亲如兄弟

乾县礼泉是一家。一则距离很近,二则地理环境相似,历史上多次合二为一。

乾县有乾陵,礼泉有昭陵,都大气磅礴,不但有渊源,且遥相呼应,特别是昭陵六骏和乾陵无字碑都属无价之宝。甚至有人断言,中国书法界至高圣物《兰亭集序》,不在昭陵就在乾陵。

出礼泉县城不到五公里就进入乾县地界,乾县人曾编过许多段子戏谑礼泉,其实吃亏的是乾县。过去由于交通不甚发达,乾县东部许多乡镇与礼泉联系更紧密,乡下人约定成俗“进县城”往往是指到礼泉县城,于是戏称自己半个礼泉人。此外泔河、五峰山,两家共有,无形中给周边人民带来亲切感,同山共水,其乐融融。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1)

乾陵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2)

昭陵

2.浇汤面和烙面,乾礼最大风俗差异?

人员互动频繁,因此风俗习惯相近。但也有例外,最典型的莫过于饮食。乾县以浇汤面著名,礼泉烙面则是特色。

乾县浇汤面讲究用手工挂面,它是一种生的半成品面食。礼泉烙面号称方便面的鼻祖,是熟食。两者都属耐储存的食材。

如此接近的两个地区,为了解决食品存储而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一个是存储熟食,一个是存储生食,古人聪明智慧和不断尝试之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十里不同俗,固然可以理解,但不同俗的边界究竟是在五里处还是七八里处?导致不通俗的因素有哪些?带着这一问题本人进行探访,第一站就是礼泉史德镇。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3)

乾县浇汤面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4)

乾县浇汤面的手工挂面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5)

礼泉烙面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6)

切好的烙面

3.礼泉史德镇,礼泉乾县兴平之三角地带

史德镇位于礼泉县西南端,距县城十余公里,西与乾县、南与兴平接壤,号称礼泉最大镇子。据记载史德为唐初突厥族将领阿史得览的封居地,故取其名中的‘史得’二字为名。安禄山之母即为阿史得氏,为突厥女巫。

镇子不大,一条南北主街,另一东西街道构成商业十字,路边多门市,以餐馆百货为主,路边商贩,以水果居多。街道十字安装红绿灯。

从饮食看,史德镇风俗习惯似乎更接近乾县。烙面不是主流,只有偶尔食之,集中在过年。当地人没有做烙面的习惯,都买成品,摊烙面主要是县城北部人的手艺。

同乾县人一样,浇汤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而且上升到“礼”的高度。过年和过事(主要是红事),早上讲究吃浇汤面。现在大部分都是清汤,即汤不用回锅再重复使用。一则经济条件改善,二则菜品增多,汤的量相对就少些。

过去,一个小伙随随便便吃四、五十碗,司空见惯,且以前都是白瓷碗。因此端盘成了过事一项硬活。如今更多是服务队妇女端盘,碗小了,人的面量也小了,任务相对轻松些。

现在过年走亲戚,大多都是吃完早饭才出门。以前走重要亲戚讲究早上就到,以示礼貌,而主家早饭必须是浇汤面,表示隆重招待。

过年过事吃烙面主要是礼泉县城北部的习惯,即使礼泉县城,也和乾县大同小异。有些家庭过年上半场是浇汤面,下半场就换成烙面。

令我十分尴尬。本以为乾县浇汤面和礼泉烙面分别代表两个县的特色饮食,各有截然不同的地域分布范围,想着能PK一番,没想到却是关公战秦琼,只是一厢情愿。

其实浇汤面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不同地方出现变种,如户县摆汤面、岐山一口香、武功旗花面等,都可归入浇汤面旗下。甚至西府流行的臊子面也属于浇汤面,区别在于臊子面的面量大,汤中肉、菜(即臊子)多,吃面也可以喝汤。凤翔东部有些地方逢年过事,也有吃浇汤面的习惯。

即使浇汤面的核心区乾县,内部也有差异,如北乡是辣子汤,而南乡讲究不放辣子。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人们对周边村落的认知差异很大,甚至五六公里外的村落许多人都没有去过,对其风俗习惯甚至茫然。人的活动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十里不同俗,都是以我为中心。于是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周边是一个风俗,于是出现许多矛盾之处,短时间内无法印证。所以要找到地域风俗截然不同的分界线存在很大难度,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7)

史德镇,三县三角地带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8)

突厥将士形象(史德镇是阿史得贤封地)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9)

史德镇西边薛录镇是薛仁贵封地

4.白事喝“豆腐汤”还是吃“连锅面”?

也有收获,主要关于白事饮食习惯和过年走亲戚一些风俗。

乾县过白事,安葬当天早饭必须是“豆腐汤”,雷打不动。史德镇以东地区则讲究连锅面或燃锅面,即烩面片,和咸阳、兴平风俗相同。史德镇往西不到500米,是王都村,则是沿承乾县的习俗,但当地人称“胡辣汤”。

最初一农民讲胡辣汤,我一头雾水,后来才恍然大悟,就是乾县的“豆腐汤”。

史德镇西面是乾县的薛录镇、马莲镇,而薛录镇是唐朝薛仁贵的封地。猜测大概王都村、云里坊、张冉等过去属于“薛地”。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10)

乾县豆腐汤

一碗陕西礼泉烙面(访礼泉史德镇有感)(11)

连锅面

5.初一新灵还是初二新灵?

为了纪念亡人,没有过三周年的家庭过年时设立专门的日子予以祭拜,谓之“新灵”。乾县一带大年初二是“新灵”,讲究当天只能到有“新灵”的亲戚家祭拜,轻易不乱串门,忌讳。

史德镇以北是新时乡(现在是新时社区),包括礼泉县城,也和乾县风俗相同,即初二新灵。但史德镇则和咸阳、兴平风俗相同,大年初一是“新灵”。如何产生这种差异,搞不清。

在网上搜了一下,安徽安庆地区,也有“初二新灵”习俗,但只拜祭头年去世的人,有别于关中中部三周年前都有“新灵”的风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