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是什么时候才能考的(古代读书人苦求功名)

古代秀才是什么时候才能考的(古代读书人苦求功名)(1)

提起秀才,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穿着长袍,出口“子曰”的读书人形象,但是,最早的“秀才”可不是读书人的功名。

“秀才”一词可以追溯春秋时期,那时候养士之风盛行,这时的“秀才”的含义只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才”,不是功名,更不是特指读书人。

汉代的时候“秀才”和大家熟知的“孝廉”都是地方上举荐的优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汉光武帝名为刘秀,为了避讳,所以秀才一度被改名为“茂才”,不过三国时改回了“秀才”。

古代秀才是什么时候才能考的(古代读书人苦求功名)(2)

直到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取士制度,秀才才开始逐渐成为读书人的特称。隋朝最初开科取士,就称为“取秀才”。

唐朝更是设立秀才科,但是由于要求太高,导致无人问津,后遂废除。但是至此,“秀才”一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

到了宋代,只要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都可以称为“秀才”,所以宋代的秀才含金量是真的不高。

不过,明清之后“秀才”的意思逐渐确立下来,有了一定的门槛,需要参加科举并取得“生员”资格的才能称为“秀才”。

古代秀才是什么时候才能考的(古代读书人苦求功名)(3)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成为了“秀才”可以说是他们一个尴尬的时期。为什么呢?因为成为秀才只是读书人十年寒窗的一个肯定,“秀才”之名除了免除徭役,赋税,找县官提建议等特权外,不会得到国家的俸禄供养,许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往往还要受生活的毒打,所以,许多的作品无论是文学的还是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读书人的形象,尤其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形象大抵都是瘦弱,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艺术源于生活嘛。

明清的秀才除了生活上的尴尬,还有对于功名的尴尬。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虽然“农”的地位也不低,但是终究在士之下,想让一个十年苦读获得了入仕的“入场券”的秀才放弃功名,种地经商养家,无疑是比登天还难的。

古代秀才是什么时候才能考的(古代读书人苦求功名)(4)

但是“秀才”要想成为举人,又岂是那么容易。且先不说明清时期的官场舞弊贪墨,就说八股文取士制度对于读书人的要求之高以及参加科考的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也是竞争激烈。毕竟不是年年举办,而且有人参加科举可以参加到老死,新人又“人才辈出”,所以明清“秀才”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也难怪《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之后会癫狂。

古代秀才是什么时候才能考的(古代读书人苦求功名)(5)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秀才因为考中“秀才”欣喜若狂,又因为一辈子止步秀才而仰天长叹的读书人不知凡几。可以说是成也秀才,败也秀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