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出了一系列享誉世界的影片(他拍小黄片挣学费)
一个你几乎不敢相信的真实故事。
1965年的某天,一个胖胖的中年作家失望地离开了自己的签售会。
六年心血,他写成了业内公认最好的作品。
然而当天,
卖出0本。
他失望至极,感到前途迷茫。
△ 字幕来源:擦枪字幕组,下同
但更难堪的是,此时的他,身上还欠着两万美元的赌债。
看着追债人,再看着家里需要他养活的妻儿。
走投无路的他,决定把童年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一些街头故事,再写成一本小说。
再赌一把……
1970年,一个意大利裔的青年导演也陷入了困境。
他才华横溢,早年靠拍黄片就挣到了学费、成功入行。
但出身名校的他,不甘心一辈子拍B级片,所以刚刚崭露头角,便拉着好友出来创业。
结果第一部作品就让他背负了60万美元的债务。
因此,当有部电影找到他时,虽然他很不喜欢这个题材,但他的好友还是极力劝说:
为了公司,为了未来,接了吧,能挣钱还债就好。
没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后,他这个好友就靠着《星球大战》横空出世,震撼了好莱坞和全世界……
说到这,
想必有人已经猜出了这两个故事的主角。
马里奥·普佐,弗兰西斯·科波拉。
而把他俩联系起来的。
就是被称作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教父》。
今年是《教父》上映五十周年,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纪念它。
重温电影的各种细节。
或者在老故事里寻找新的感受。
但,或许你没有留意的是,有一家公司是这么纪念的:
搭建旧的制片厂。
找来原来的制片人做制片。
直接拍了一部电影诞生过程的剧:
《参与其中》
The Offer
和《教父》的热度相反。
剧集四月份开播,到今天完结,豆瓣只有不到200人打分。
如果按声量来说,可以说扑得无声无息。
但。
当Sir看完整部剧,最大的感受就是:
这TM就是一封赤裸裸的写给电影的情书啊!
尤其是那些大瓜:
它真实地反映了意大利黑手党吗?
它真的是在美化黑帮分子吗?
以及,它真的有黑帮参与吗?
这部剧都能给你答案。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部剧,来好好聊聊《教父》背后的那些瓜:
今天这瓜,绝对保熟。
01
开端
别看《教父》如今标榜史册,但当初没有人会想到它会成为传奇。
根据当时参与这个项目的大多数人的回忆来看。
不是所谓的“激动人心”。
而是“不堪回首”。
很难有第二个像《教父》一样成功的项目,有着如此波折的诞生历程。
就像开头所说:
马里奥·普佐写小说的原因,是缺钱。
科波拉执导的原因之一,是还债。
《教父》的开端,更是来自于一场毫不起眼的投资。
1.25万美元,派拉蒙就拿下了小说改编电影的期权(当时小说还没写完)。
《教父》制片人之一,派拉蒙当时的负责人罗伯特·埃文斯(马修·古迪 饰)在很多年后对《综艺》(Variety)杂志说:
普佐写书的时候,我们得不时给点面包让他活着。我们从没聊到它后来会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功。
所以,派拉蒙算是捡了个宝?
不。
在1960年代,好莱坞低迷的环境是当下不可想象的,产量下降,上座低迷,恶性循环下,很多制片大厂或是互相合并,或是把自己卖身给大公司求活。
比如华纳兄弟就一度被卖给了一家做殡葬和停车场业务的企业,而我们的主角派拉蒙,此时也被一家叫做“海湾与西部工业集团”的联合企业收购,成为后者的一部分。
这就把“拍电影”这件事,摆到了一个很棘手的位置上。
对于创作者来说,电影是艺术。
但对于大商人来说,电影,是生意。
因为行业不景气的恶性循环,派拉蒙的做法是:
小成本,无明星,广撒网,以小博大。
尤其是在1970年,它们刚以220万美元的投资拍出了拿下1.06亿美元票房的《爱情故事》。
△ 本片女主是制片人埃文斯的女友,也在剧中出现
更是坚定了它们这条路。
《教父》的改编权,就是来源于此类的投资计划。
抄底,改编,大卖。
所以这就像本剧另一位的主角,菜鸟制片人艾尔·拉迪(迈尔斯·特纳 饰)在多年后回忆时所说的那样:
《教父》在计划中是想拍成一部低成本的黑帮电影。
其实最开始也确实如此。
因为两年前由大明星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黑帮大片《天伦劫》刚刚让派拉蒙元气大伤。
对于高层来说,黑帮电影,短期别涉足了才是常理。
但变数,最先出在了一个人身上:
查理·G·布卢多恩(伯恩·戈曼 饰)。
这人谁?
他是海湾与西部工业集团的总裁,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一个被称作是“奥地利疯子”的暴君式老板。
16岁移民美国,23岁成为百万富翁,到了七十年代,他手下已经拥有了超过60家子公司,包括冲压金属保险杠,金融服务,制造,服装,家居和消费品,农业,汽车零部件,自然资源,建筑产品,娱乐和出版等。
这些公司总资产超过40亿美元。
一句话,大资本家。
但和其他资本家不一样的是:
他对电影很感兴趣。
△ 1990年的教父第三部片尾特地致敬了“启发它的查理·布卢多恩”
之所以要提到他,就是因为,他对电影的重视,也是《教父》这部电影能够诞生,并且一步步加码,以及产生很多波折的开端。
02
缠斗
《参与其中》是根据制片人艾尔·拉迪从未公开的制片经历拍摄,因此对真实发生的历史,做了一些的取舍和改编。
但主要的线索很清晰。
从电影的两位制片人入手,讲就是如何拍《教父》。
当时的艾尔·拉迪还是一个菜鸟,在教父之前,只制作过电视剧集,他一门心思想拍电影。
因为电影,是唯一能让独自抚养他长大的母亲流泪的东西。
为此他能直接上门找罗伯特·埃文斯要工作。
而罗伯特·埃文斯,当时是好莱坞的风云人物,派拉蒙的资深副总裁,之前凭借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扬名。
长相帅气,性格乖张,凭借交际手腕在好莱坞风生水起。
但他也有个顶头上司要解决,就是上边所说的布卢多恩。
那个对电影有着过分热情的大资本家。
因此,整个《参与其中》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三个层级:
大老板布卢多恩:自己要有话语权,电影要挣钱,拍好电影。
小老板埃文斯,电影要挣钱,最好能拍好电影。
以及打工人拉迪 ,就想拍好电影。
——串起商业与艺术纠葛的主线。
这场缠斗简直从第一秒钟就开始了。
首先,《教父》的版权。
一万五买的小说期权,有人花一百万买,而且那人还是杰克·华纳(华纳兄弟公司创始人,业界大亨)。
卖不卖?
尤其是自己刚拍砸一部黑帮片,后续能不能挣钱还没影:
是重眼前的小利。
还是看虚无缥缈的未来?
布卢多恩拍板,留下了《教父》的版权。
接着,是选人。
谁来负责《教父》?
一个趣闻是,艾尔·拉迪在被选为《教父》制片人的时候,还没看过《教父》的小说。
而选他的原因很简单:
并不是他多厉害,而是没有人认为,区区四百万预算,能拍好《教父》。
除了拉迪,这个需要背水一战的家伙。
前一部电影翻车,他必须抓住一切机会。
不成功,将一败涂地。
于是,在飞机上恶补了小说后,拉迪面见老板,只说了一句话。
“我想拍一部关于你爱的人的电影,一部忧伤而令人生畏的电影。”
说的什么玩意?
当事人回忆:“布卢多恩嘭的一拍桌子,大喊一声,这太棒了,然后就离开了房间。”
这俩属于是王八对绿豆,看上眼了。
有老板支持,拉迪可以继续了?
不。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03
制片
很多人看过导演的故事,演员的故事,但很少有作品,专门讲制片人的故事。
因此,抛开《教父》这个元素。
《参与其中》还是一个优秀的制片人科普书。
制片人是干什么的?
一句话解释:
解决一切影响电影拍摄的问题,保障项目能顺利完成。
《教父》诞生的年代,好莱坞的顶级制片人都是香饽饽,能够呼风唤雨,前簇后拥,无数人想巴结,无数人想陪侍左右。
比如剧中的埃文斯,日常左拥右抱,生活奢靡。
但拉迪这个制片人,显然更苦逼。
因为在《教父》这个项目上,困难是指数级上升的。
比如,剧本。
菜鸟拉迪直接找到了原作者马里奥·普佐。
后者答应得非常好,结果到了约定时间。
写不出来。
拉迪必须催他。
比如,导演。
弗朗西斯·科波拉不想拍一个美化黑手党暴力的电影。
即便为了还债同意拍,也还需要获得小老板埃文斯的认可。
为此拉迪费尽心机。
但导演和剧本还只是最简单的。
更难的是选角。
老教父谁来演?
马龙·白兰度?大明星,但连着四部作品扑街,被称为票房毒药,要怎样向老板保证,《教父》不会是第五部?
小教父麦克·柯里昂谁来演?
艾尔·帕西诺?
埃文斯的回答是:
绝不。
因为他矮,他不出名,带来不了票房。
更别说还有各种业内的突然袭击。
比如拉迪正在为准备工作耗死脑细胞的时候。
突然有消息传来,罗伯特·埃文斯可能要被解雇。
他得去帮上司跑关系。
比如拉迪好不容易让电影开始拍摄后。
突然传来消息,布卢多恩准备卖掉派拉蒙公司,为此派来负责预算的高管审查不必要的开支。
更别说片场的那些吵闹。
导演和摄影,演员和演员……至于场地的选择,布景的设计,这些问题的难度还都不配在这里拥有姓名。
因为最痛苦的事情还是,缺钱。
到最后,拉迪和科波拉,已经被逼的立下军令状:
可增加预算,但再超支我们自己掏腰包。
作为制片人,他得把这些问题一一摆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看到这,Sir都要为拉迪抓狂了。
也相信大家也能知道为什么奥斯卡之类的奖项里,最佳电影颁奖的时候,都是制片人上台领奖。
他在为一部电影负总责。
可是,现实就是有些东西,他解决不了。
04
黑手党
和当下认知的“美化黑帮”不同。
《教父》小说大卖后,不少保守的意大利裔美国人表示这本小说在黑他们。
尤其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个教父的养子,电影明星&歌手,强尼·方亭的角色。
被不少人认为是在讽刺当时著名的意大利裔歌手,弗兰克·辛纳屈。
后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歌手之一,白人爵士歌王,尤其在意大利社区——
当时不少意大利人家里,会把他的画像和耶稣并列。
因此,辛纳屈动用了不少力量试图阻止这部电影上映。
在《参与其中》的故事里,这就成为了黑手党力量介入《教父》的契机。
最开始,恐吓。
给埃文斯送去问候。
枪击拉迪的座驾。
到后来是直接上门。
绑架,勒索。
不仅有黑道。
还有白道。
国会议员发声抵制《教父》。
媒体报刊都在出面讽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拉迪只能和当时的纽约黑手党重要头目,乔·科伦坡面谈。
用最诚挚的话语说服对方:
所以就有了那个名场面——
让这群打打杀杀的黑手党去认真读剧本,无异于让李逵绣花。
但这反而博得了黑手党的尊重。
一来二去,拉迪和乔·科伦坡甚至成为了朋友。
拉迪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宁愿和那些人打交道,也不愿跟好莱坞制片公司谈事,因为一旦跟那边达成协议,他们就会责无旁贷,言出必行。
这也是《教父》这部片诞生过程中最吊诡的地方:
它曾被意大利裔抵制,被黑手党威胁,差点拍不了。
但很快,由于拉迪和科伦坡的关系。
现实中的黑手党,真实地成了《教父》的助力。
拉迪在后半段各种借黑手党渡过难关。
当科波拉和拉迪看好的取景地房东想反悔的时候。
黑手党出面帮剧组摆平。
当拉迪被解雇的时候。
黑手党发动罢工,阻止拍摄。
……
这也让艾尔·拉迪的面目,变得模糊起来。
△ 从光亮走进黑暗,意味失去本真
通过努力,他终于让局面逆转:
从他需要《教父》来保住制片人这份工作。
到《教父》离不开他。
但是,这是他想要的么?
《参与其中》对于《教父》幕后的揭露,展现的,除了电影人的无比热忱。
还有人性不得已的扭曲和沉沦。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05
心思
作为派拉蒙拍摄的,一部全员致敬《教父》的美剧。
可以看到各种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名场面。
比如马龙·白兰度的试戏。
他用鞋油和纸团,就完成了白兰度到柯里昂的转变,震惊全场。
比如,教父手里的那只猫。
只是一只流连片场的老猫,却成为全场戏的点睛之笔。
还有原作中那场经典的麦克杀人戏。
这部剧做了精彩的幕后还原。
注意一个细节。
为什么麦克没有立即开枪,迅速丢枪?明明克莱门扎反复提醒过的。
剧中还原了编剧们的创作细节。
首先是情绪上,对于观众预期的挑动。
更重要的是意义。
尤其是前边未开枪时背景里的火车轰鸣声,和之后丢枪的犹豫。
导演是这么解释的:
观众可能看个热闹就行。
但内行人能看出良苦用心。
而这份用心,不仅体现在编剧上。
剧中还有一个桥段:
布卢多恩对艾尔·帕西诺始终不满意,亲自探班来现场看表演。
年轻的帕西诺很紧张。
拉迪,科波拉,都希望能帮助他。
怎么帮呢?
除了给他加油打气。
更是给了一个小设计。
他们想捕捉的,就是当麦克忐忑地来拿枪时,却发现没有时候的那份惊惶。
挑逗的是观众的起伏。
也给了演员应变的空间。
应对的,也是现场老板对演员的大考。
△ 艾尔·帕西诺演出了麦克的急切与慌张
这种例子,剧中有很多,电影里更是数不胜数。
《教父》就是这样一部在戏里戏外多方折磨出来的作品。
也正因为如此。
《教父》才能在上映五十年后依然被津津乐道。
被王晶称作是:
“几乎没有犯错的电影。”
当然。
Sir并不是想再一遍遍夸赞《教父》有多么伟大,相信看过《参与其中》这部剧,也明白它也在进行某种解构。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彩蛋解密式的幕后故事,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为什么像《教父》这样的作品,一去不复返了。
一切在于人,以及人们的热忱。
几乎任何事业的进程中,都会有变质,会一地鸡毛,会有难堪和不甘。
有来自别人的否定。
有来自自我的怀疑。
有各种磕磕绊绊艰难困苦忽如其来一片虚无。
但。
在烟花绽放后,我们总希望会留下点什么。
《教父》的诞生,你可以说是为了钱,为了名,或是其他……
只是当人们投入其中。
他们便找到了燃烧自己的理由。
并为之奋不顾身。
科波拉说,他以为这部电影会成为一个灾难:
大家肯定觉得又臭又长。
可没想到,这部“又臭又长”的电影,红了五十年!
而且我相信,至少,它还能再红五十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