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都逃不掉人情(曾经我也很讨厌)

小时候,我是一个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

我只需要做个乖乖仔,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无忧无虑。

我不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关心柴米油盐,更不关心人情世故;直到今天,农村复杂交错的辈分依然可以让我懵圈。

后来因为上学,去大城市,各方面变得独立。

从心底里,对于家乡我并没有逃避之情,我身上并没有新闻或影视剧里常见的剧情——面对相对落后闭塞的农村,渐渐长大的孩子咬牙切齿发誓要离开这里!

但这并不表明我对家乡没有看法。

什么时候都逃不掉人情(曾经我也很讨厌)(1)

在充满启蒙意味的青春期,我对家乡最大的“嗤之以鼻”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在农村,有哪件事情不需要“讲人情”吗?

只要有关系,只有上头有人,就有本事通天,就可以蔑视各种规则——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喜欢大城市以钱贯通的契约精神。

以上,是截止到少年时代我的看法。看起来就像一个新时代接班人,追求更大范围的公平正义,尊重契约,尊重规则。

但对于“人情”,其实理解尚属肤浅。

“人情”一词,不乏很多负面含义——除了办事靠关系破坏规则,还有“会来事”,也暗含一定程度的不踏实和投机取巧。

不过,再加上一个字,看法就全然不一样了。

加个“味”,审视“人情味”这个词。

城乡之间的地位立马打个颠倒。

人们一边挤着进城,追求着大城市的“契约精神”,一边抱怨着城市里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对于一座城市常常会用“冷漠”和“温暖”这组词来评判,其判断标准,就是“人情味”。

当你住进居民楼好几年却连对门邻居都不怎么认识时,你当然会怀念在农村乡邻街坊可以随便串门的热闹。

老一辈的关中民俗八大怪里,便有其一是“板凳不坐蹲起来”。指的是以前农村,人们喜欢蹲一起聊天、晒太阳,或者吃饭的时候,端一碗面蹲在各自家门口,这样和街坊邻居还可以大声聊天。

而这种习俗,在今天现代化的都市,在居民楼式的生活范式里,是无法想象的。

什么时候都逃不掉人情(曾经我也很讨厌)(2)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讲人情”充满看法,但对“人情味”只有艳羡。

其实我更觉得,“潜规则”一类的托关系办事的行为,正在逐渐污名化“人情”这个词。

而真正的人情,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表达。

如今的我想对前些年少年的我说一句,“你之所以会觉得‘人情’就是靠关系,并对此嗤之以鼻,只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独立,没有当家,没有接过成年人的担当。”

人情靠往来,关系靠麻烦。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几乎做不到没什么事却平白无故向你表达感情,只能是借着“有事”——比如,红白喜事就是最为典型的人情往来仪式。

虽然如今在酒店承包酒席很方便,但重要的事情,家乡仍然青睐在村里自己办宴席——这就需要街坊邻居共同参与协作,操办一次宴席需要繁杂周密的分工安排。但这其实就是人情往来,这次你家办事,大家来帮你,下次别人家有事,则你也会去帮别人家。

在农村家里办席,更有热闹味,如果主人家愿意舍得钱,请到合适的厨师,那么极具地方特色的宴席小吃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我们家乡的习俗,上午饭是血条汤泡馍,下午是经典“八挎五”,依次上八道主菜,之后一次性上五道组合菜,适合吃馍,也就是主食了。

当然县城和镇里的饭店也可以做出来这些菜,但整个宴席的体验感上,还是没内味——不如在农村家里自行操办的条件简陋的宴席更有人情味。

什么时候都逃不掉人情(曾经我也很讨厌)(3)

想起之前发小结婚,在此之前我已多年没参加过家乡宴席。人潮往来,眼花缭乱。入席坐定,几道菜后,忽然有人向我打招呼,隔着两三桌席直奔过来——

并不是我的同学或朋友,也不是嬉皮笑脸玩大的发小。

而是一位多年未见的邻居老爷爷。在我还在家乡读初中的时候,这位邻居老爷爷被儿子接到县城生活去了,之后高中我就离开家乡去了外地,一直到现在,十多年再未见面。

这次趁着发小在老家的婚礼,很多乡邻,很多如今在城市生活的乡邻,纷纷从县城、从咸阳、从西安都赶回来。

邻居老爷爷走过来两只手捧着我的手,戴着老花镜,弯着腰贴近问我,“你得是明明(我的小名)?”

是得确认一下,当年我还只是个1米5的小男孩,而如今我已经是个壮硕的成年人了。

我笑着回答“是”。

他激动地两只手握着我的手,双手握手是对一个成年人很亲切的仪式了。

然后他说了句,“哎呦,这次回来算是把你见上了!”

听到这句话,一瞬间的心酸涌上来。我下意识想到,莫非意思是“下次再见我不知道又什么时候了”。

而此刻,眼前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眼有点花,腰也挺不直了,手是粗糙的,但也温暖有力。

而在我的记忆里,他似乎总是挺拔的,在家门口散步时总习惯双手背后;在我记忆里,初夏时节我和小伙伴们偷吃他们家的桑葚时,他可以拿着棍子赶跑我们,然后第二天树上挂了个木牌“此树已打农药”……

但此刻,他是位隔着好几桌酒席居然主动来问候我这位后生的长辈。

家乡的长辈们,像浪花一样,一圈圈都老了。他们看着我长大,也是我记忆里的人情味。

我们新一辈们,早已经走出了乡村。县城、咸阳、西安,以及外省,儿时比邻若天涯。

但当我们这一辈接过接力棒时,我们家族十来个兄弟,依然有默契,尽管好多人已经落地在外,但老家有事,依然有召尽可能回,无论在外面混得如何,回到家依然愿意入乡随俗——只因为,我们都是在家乡人情味的哺育之下长大的。

是的,成人世界也许很复杂,有许多虚假的人情往来。但更多的,依然是真情,只是成年人的情谊,并不是当面说出口的“深情厚谊”,而是互相体谅和珍惜之下,借着人世间最常见的喜事和苦难,出现在你需要的时刻。

任何人,我们终将告别这个世界,不留痕迹,人生短短几十载,一切也都将逝去,带着我们生活过的时代,带着我们生活过的世界,带着我们曾拥有的人情味,在一切烟消云散之前,和故事一起离去。

这就是人情存在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