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亲的一路相伴 献给全天下的父亲我的父亲

小时候看朱自清的《背影》,听老师讲解文章写作的技巧、选材的角度,构思的精妙,觉得不以为然,一个背影有什么好说的,感觉有点矫揉造作。长大了乃至自己做了父亲,对朱自清赋予《背影》的情感加深了一层认识,小角度大感情,父母的舐犊之情,子女的感恩之心,跃然纸上,读之动容,深以为然。由青年而中年,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包括守在父亲身边,经历父亲离世的那种痛彻心扉,再到慢慢平复心情后重新阅读《背影》,又有了一层不同过往的认识,写父爱,写父子深情,哪里需要什么技巧、角度?一句话就可以泪流满面,一件事就可能抱憾终生。父母子女的情分,岂是文字能表达清楚的?

想写父亲,是动了好多年的念头了,每年的父亲节,收到儿子的祝福,感到欣慰与高兴的同时,就想起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下归途”,这句话,足以让全天下的子女动容。但真正要提笔写自己的父亲,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所以,总是每每写几句就放下,一年又一年,也没有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

父亲难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父子关系,都是含蓄而内敛的,父亲永远威严、儿子毕恭毕敬,少有温情脉脉的叙谈,更多的可能是棍棒侍候,否则,怎么叫“棍棒出孝子”啊。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岁月的冲蚀与沉淀,细细品味,对父爱有了更多的感悟。父爱之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爱,更深沉、更厚重、更广阔而高远!“父爱如山”,尽管具体表现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我的父亲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记得小时候家里异常困难,兄弟姊妹多,母亲又常年卧病,严重的哮喘基本靠针、药维持。母亲去世时,我和弟弟还年幼,兄弟六个只有大哥成了家。母亲一去,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一人身上,既当爹又当妈,可是父亲本就不会操心,连邻居看着我们这一溜可怜的孩子都不禁唏嘘,不难想象,父亲当时的压力是何其大、身上的担子是何其沉重!

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说,父亲不辞劳苦,拉扯着我们跌跌撞撞,一路前行。在众人眼里,父亲刻板、倔强、严厉、有时候甚至脾气暴躁,对孩子们少有温情,我们都很怕他。由于生活拮据,父亲显得很自私、“小气”,每逢过年过节或者赶上庙会,别人家的家长总要给孩子三五角钱,买点好吃好玩的,我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羡慕嫉妒恨,有时候甚至向隅而泣。

但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岁月,在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深切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情、刚强、公道、正派,并影响了我的一生。有些事现在想起来都禁不止泪流满面,感动于父亲的养育之恩、感喟于父亲的行胜于言,教我做人的道理。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新来了一位老师,他爱好音乐,擅长吹奏笛子,也给我们上音乐课,教授我们识谱、吹笛子。于是,全班掀起了一股吹奏热。我也心里热乎乎的,想去给父亲要钱买个笛子,可心里直打鼓,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惴惴不安地给父亲说起自己的要求的时候,说实在的,是没抱多大希望的。我知道,家里条件差,能供我上学就不错了,我不奢望更多。可是,父亲听我说完,“要多少钱?”直接问,“要两块”,我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父亲没有犹豫,把墙上挂着的一个布袋取下,往外掏硬币,一枚、两枚……,全是一分、二分、五分的,一小堆,两块钱,给了我。

“够吗?”

“够了、够了”,我忙不迭地应着。

“去买吧”,父亲的眼神充满了温情,我从没有见过的。

以后多少年,当时的这个场景无数次的在我眼前呈现,钱很少,只两块,一堆硬币,可在我心里,它厚重的让我无法自持。它寄寓着父亲对我的认可、对我的期许,还有父亲那份虽不善表达、但却沉甸甸的对孩子的爱。

当时,还是集体化时期,父亲在生产队菜园种菜,看管菜园。有一天一大早,我的数学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布包,让我到父亲菜园里摘菜,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给父亲说,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父亲知道我的来意后,我强烈地感受到父亲的不情愿,不愿意违反原则徇私情,但看到尚年幼的我,又不愿意让我为难,很无奈的摘了大半袋,让我拿走了。那时候,大家生活都困难,青菜都成了奢侈品,父亲虽然常年在生产队菜园种菜,但从来没私自往家拿过一根葱、一粒蒜。为此,嫂子们常常有怨气,但敢怒不敢言。

后来,我听说过父亲担任生产队保管时的一件事,更加深了对父亲的认识。当时大嫂刚生了孩子不久,由于生活条件差,孩子缺营养。有一天,生产队都收工了,大嫂走的晚了一点,经过粮仓的时候,看到周围没人,就迅速的抓了几把麦粒放到口袋里,准备回家做给孩子吃,恰巧让父亲看到,父亲口气严厉的让大嫂把粮食退了回来,大嫂当时不理解,很生了一段时间气。

父亲处事一向耿直,敢怒敢言,嫉恶如仇,为此常常不经意间得罪人,他也不介意。有一次,一个村民因为违法被处罚,提着刀子到村里闹事,父亲正巧在现场,毫不犹豫的挡住那位村民,并夺下那人的刀子,制止了那人的鲁莽行为。过后,家里人后怕,埋怨父亲,父亲淡定地说,大家都怕,都躲着不行啊,总要有人管啊。

父亲也一向寡言,尤其我们父子相对,哪怕好长时间不见,也只有简单的寒暄。直到我大学毕业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结婚生子,父亲也年纪大了,有时到我这里住些时日,父子俩才有时啦啦家常,享受难得的温馨。让我想起小时候,极寒的冬夜,已经劳累一天的父亲,还在深夜的煤油灯下,戴着老花镜,翻卷我的棉袄棉裤,在衣服缝隙里为我捉虱子。我半夜醒来,看着父亲冻得通红的鼻子,几乎不听使唤的手,还年幼的我,已经懂事,偷偷的在被窝里流泪。

父亲走的匆匆,从得病到离世,只有短短的几天。一生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父亲,却没有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在病榻旁贴近他多侍候些日子,那一刻,我才痛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写到这段文字我已经是泪流满面,我知道,没有文字是能够表达“恩比天高”的父母情怀的,再多的文字也不能表达父母恩情于万一。

写给父亲的一路相伴 献给全天下的父亲我的父亲(1)

父亲一生平凡,但父亲又是如此伟大,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是中国千万个任劳任怨、为社会、为家庭、为子女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队伍中的一员,他们似一座丰碑,永远镌刻在我们每一个子女的心中。

壹点号 文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