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敬罗衣后敬人这句话一般怎么用(先敬罗衣后敬人的背后是什么)

先敬罗衣后敬人这句话一般怎么用(先敬罗衣后敬人的背后是什么)(1)

什么是先敬罗衣后敬人?

网上有个段子,如果你开着10万块的车,天天送女朋友上下班,生日情人节送花送礼物,人家会觉得很一般,这不是正常操作么?

但是如果你是开着50万的车呢?每天接送上下班,情人节一样的礼物,对方的感受就会不一样,觉得好浪漫。

如果是100万的车呢?对方就会觉得你真的好爱她,就算你不去接送,打电话让对方打车回家,也会觉得工作这么忙,还在担心我有没有回家,真暖。

下面一大堆评论说太扎心,太现实了,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心付出真不如一点点物质带来的加成么?

当然不是,这个段子太过极端了,这样的案例背后是女孩子段位本身和第一个开着10万车的小伙子门当户对,所以会对50万车,100万车的人态度不一样,因为仰望,自然期望值就低,期望值低了自然更容易感受到差距,感受到惊喜。

如果女孩子本身就是50万,100万的呢?那么态度自然不一样,她会觉得那个10万的天天陪伴上下班的才更爱她,因为相比于物质,她更喜欢陪伴。

每个人感受爱的语言不一样,有人是物质,有人是陪伴,有人是甜言蜜语,有人是颜值,在同等维度上的付出都有高下之分。

比如我们换一个陪伴和颜值的维度也可以讲个故事,颜值一般的人天天陪你,你也觉得也就这样,但是一个彭于晏来了,就算每周只陪你一次,你也会觉得好幸运,好幸福呀。

所以那个段子,只是物质条件和感受爱的程度两个维度的一个故事,你换两个维度,换一类喜欢用这个维度感受爱的人,依然可以如此讲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还有一个,其实是时间的稀缺性,我们默认了收入高的人时间更稀缺,那么时间背后的付出也就更具价值。

一个富人一分钟可以赚1万,所以陪你一个小时成本是60万,一个普通人一天也只有200块,那么他陪你一年,你都会觉得不如前者的一个小时。

当然这太过极端,人都是感性动物,真正的一年陪伴和1小时的邂逅,能够理性计算的人还是少数,长久的陪伴养成的习惯还是可以战胜那个斤斤计较的理性算计的。

每个道理的反面都是道理,每一句话都可以找到支撑这句话的案例,不管是我有个朋友系列,还是我听说系列,但是这些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相信只会徒增烦恼。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这个现象,这个道理是不是适用于大多数人,是不是人类的天性,是不是一不小心你我就会陷入的泥沼?

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个和颜值、才华、人品的道理一样,背后都是高效识人的一种策略,我懒得花这么多时间来识别一个人,那不如找一个容易识别的点。

既然才华需要了解,人品需要长期相处,那还不如看颜值,这可是20米开外就可以识别的信号呀。

每一个父母反对女儿嫁给穷小子的理由背后,都是这么一套逻辑,他们不是不相信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只是觉得那些确定性不高,而物质条件比较好识别,至少能够有个最低保障。

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个明明人人都在用,刻印进天性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总会出现很多被打脸的反例,某小伙看不起穿拖鞋的客户,最后发现客户是土豪,某个小姑娘因为太看重物质,被骗子口花花骗着欠了几百万等等。

但是反过来,不正是因为那些反转太过稀少,才显得有价值,才会被报道么?

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识人也好,做事也好都有“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习惯,然后去好好收拾一下我们的外表,好好提升一下自己,产品质量很重要,但是产品包装也一样重要。

电视里那些懂千里马的伯乐,那些有耐心有修养的大人物肯定有,他们不会太重外表,他们能够有耐心等,但是那也的人是少数,你不一定遇到。

越是能连续成功的人,越是重视细节。

越是真正认识到世界真相的人,他们越是会重视各种“罗衣”的重要性,好好收拾,好好打扮,练习一下说话,这些都很有必要。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伯乐,有义务耐心等你,不是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