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

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看监控,要不就是跑点位,每个人都忙得飞起来。”昨晚10时多,拨通普陀区疾控中心当晚总值班沈嘉玮的电话时,电话那头是此起彼伏的铃声……

这样的场景,

虽是日常,却不寻常。

最近,疫情防控压力巨大,

全市的防疫人员全力奔跑,

以精准防疫构筑坚强屏障。

我们在以短跑的速度长跑。”

从无到有,从慢到快,

这是我们新辟的战场。”

流调队员、密接组组长、

隔离点负责人……

通过他们的讲述,

我们了解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和那些数字背后的温情。

1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1)

>>>

流调队员讲述:打出电话太多,手机被识别成“诈骗电话”

什么情况?竟然把我识别成骗子了!”前天,普陀区疾控中心应急组队员李粉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经发现,您的号码通话异常,根据相关条款,对号码采取保护性限制……”忙疯了的她仔细读了三遍,确定了一个事实:“号码不能打出电话了,应该是被识别成了诈骗电话或者被盗了。”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2)

李粉有些哭笑不得,和她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同事王艳。这波疫情发生以来,两人都要做流调,给不同的人打电话。尽管办公室是有固定电话的,但由于电话实在太多了,忙不过来,时常要左右手一起开工,于是两人都会用自己的手机来打电话。“可能是信息系统大数据识别到我最近通话数量激增,又面向全国各地的用户,觉得我是没有目的性地乱打电话,符合骗子行为。”李粉笑说,电话被“锁”后,必须要拿证件到营业厅去证明“这是本人的号码”“我是一个正经人”,才能取消通话限制。

这件事发生后,一度被大家当作“笑话”,不过,两人都表示,其实被当作“骗子”也不是第一次了。“电话打过去,有人不信我们是疾控的,非要我们证明自己不是骗子;还有人没听完一句话就把电话挂了,再打过去就不接了。希望市民们在接到流调电话的时候,多给我们两分钟,耐心听我们说完。”

2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3)

>>>

密接组组长讲述:通知密接不是一个电话能搞定

黄浦区疾控中心密接组负责人毛宇明和她的队员们,负责密接、次密接和风险人群的管控,确保通知到位,转运及时。“我们不能抓错人,也不能漏掉人。”她说,很多人以为通知密接只要一个电话就行,其实是把复杂的工作想简单了。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4)

黄浦疾控的密接组工作中

毛宇明说,这波疫情中,所判定的密接数量较多,虽主战场不是黄浦,但涉及到的人群还是不少的。“有一位哺乳期女性,孩子只有4个月大,听说自己是次密接,要被送去集中隔离时,差点哭了出来。”毛宇明说,这位年轻妈妈在纠结,离开哺乳期的婴儿14天,自己不放心,而隔离酒店又不能带非隔离人员进入,怎么办呢?

作为一名母亲,毛宇明很理解,将婴儿和母亲强行分开,是多么痛苦的经历。但是疫情防控有“底线”,她不断做思想工作,最终使这位妈妈愿意配合进入隔离酒店,爸爸负责照顾孩子。

还有一位刚刚接受了试管婴儿胚胎移植的女性,被判定为次密接。她担心集中隔离之后,复诊赶不上了。毛宇明说,前前后后打了几十个电话沟通政策,还找到妇产科医院,询问医生这类情况的处理方法,最终让该女性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也许大家都以为,一个电话拨过去,告诉对方他是密接,等待转运,任务就算结束了,其实远不止。”毛宇明说,打电话顺利的只需要三五分钟,复杂的话半小时、一小时都有可能。比如最近一位密接在系统里留下的地址目前已被拆迁,反复核实确认他真正的住处后,才安排车辆去转运。

黄浦疾控的密接组有11人,

工作压力大,

用毛宇明的话说,

每天都在用短跑的速度跑长跑”。

“好在,这个临时部门成立两年多来,工作虽然辛苦,但感情深厚,做好了最糟糕的打算,坚持不管有多辛苦,心态都不能崩塌。”毛明宇去年11月刚刚因为生病住院开刀,休息了一个月立即申请重返“战场”。很多人不解:“多休息一下不好吗?”毛宇明却知道,内心有个声音在召唤自己,快回到岗位,和大家并肩作战!

3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5)

>>>

总值班讲述:从埋怨到感动,店铺老板为什么转变?

昨天,沈嘉玮担任普陀疾控的总值班,深夜抽空接受了采访。他说,这波疫情来袭后,应急队员们的工作时间无限延长,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有的人已经完全不记得

今天是星期几了,

有的人睡了几个小时

又出现在单位了,

更有队员将放假的孩子们

安置在老人家,

夫妻双双投入疫情处置。

沈嘉玮告诉海岸君,前一天,中心派出去15组人排查点位,直到凌晨3点才结束工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辖区内有一家店铺,因有密接去过,疾控暂时通知其停止营业,等待排查。但由于工作太多了,新的、更紧要的紧急任务又源源不断砸过来,所以直到深夜,队员们才赶到该店铺。

“一开始,店铺老板非常生气,埋怨我们耽误了他的时间。但是当他配合我们回忆当天所发生的事并查看监控探头,努力寻找蛛丝马迹时,他突然理解了,也转变了。”排查到凌晨3点时才收工,老板感慨地说:”这次亲身经历了才知道,你们的工作那么辛苦,太不容易了,我应该要好好配合的。”

4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6)

>>>

隔离点负责人讲述:要处理的还远不止“医学上的事”

最近一段时间,境外输入病例始终处于高位,本地疫情面临较大压力,集中隔离点的工作持续忙碌。位于新静安的这个集中隔离点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出来的,由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负责。作为隔离点的负责人,院办主任姚蕾医生说,最近都是凌晨两三点睡,24小时电话不断,最忙的时候一天100多个电话。而半夜三点收人是常有的事,只能起来挨个通知做准备。“医院节奏相对慢,尽管我的日常工作琐事多,但也不能跟这里相比。十多天的日子我瘦了十几斤!”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7)

“要在最短时间内,按照感染控制的要求,组建三区三通道,还要设计人员行走路线和隔离流程。”姚蕾告诉海岸君,一个全新的隔离点从无到有,很多次都累“趴下”了。而作为负责人的她,要处理的还远不止“医学上的事”,几乎每一刻都在和隔离人员沟通,成为名副其实的“客服”。

“相比之下,最困难的还是交流。”姚蕾说,一批隔离人员是直接从商场转运过来的,由于什么都没准备,衣服没有、充电器没带,很多人接受不了为什么突然来到了集中隔离点,难免有负面情绪。姚蕾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告诉他们要多吃点饭,保证营养,在房间里面可以适量运动,心情开朗一些。

160多间房,迅速住满。酒店是新装修的,运气好的话,还能住进“小套房”。不过,姚蕾和同事们的住宿条件就没那么好了,她们主动选择了酒店里最小、环境最差的一批房间作为工作用房。“把更好的房间让给隔离人员住也是应该的。如果他们能顺利回家,就是我们最高兴的。”姚蕾说。

看到防疫人员的工作内容

市民们也纷纷留言

向奋斗在第一线的

每个防疫工作人员致敬

加强针打起来,增强自身免疫力

漩涡流最强阵容(看了这份流调日常)(8)

筑牢防疫屏障

少不了每一位

战斗在一线防疫人员的付出!

你们辛苦了!❤️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左 妍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梁 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