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强的国家为什么还衰退(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
嗯嗯嗯?女顶流还能干这事??
一呼百应的摇滚巨星,天天和女儿撕个没完?
一个是狂野不羁,把摇滚精神刻在生命中的妈,和一个天生反骨,一直处于叛逆期的女儿,多年未见,两人一见面就天雷勾地火。
一个女儿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用凉水泼,拿脸盆砸,扔衣服烧床都是基操,还敢一言不合就直接给妈推下河去。
一波操作下来直接喜提新名号“致命母女”、“扫妈风暴”,感觉她们在玩一种很新的母女模式。
最后的反转结局,大家也可想而知,前面撕得没完没了,后面母女发现打断骨头连着筋,两个人的感情也在吵吵闹闹中重拾起来。
其实无论是摇滚主唱的妈,还是一心只想退学搞乐队的女儿,她们愤世嫉俗的态度和刺猬一样的性格,都是因为从小缺少完整的家庭,和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
和缺少家庭教育一样对孩子影响至深的是,典型的东亚式教育。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中村修二曾说过:“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无非就是在浪费生命。”
可万万没想到在大众印象中以自由尊重为教育理念的欧洲,竟也能出现一些“东亚瞬间”...
刺痛一生的东亚式教育
一个视频中,女儿偷偷架好摄像机,想要记录下妈妈收到惊喜的反应。
她给妈妈拉着那首在私下里默默练了好多次的生日快乐歌,希望妈妈能喜欢这段演奏。
结果琴声刚落,妈妈就像个考官一样严肃地说,你可以演奏得更好,满腔热情和欣喜期盼都被这一盆凉水浇得透透的。
女儿没有因为没得到赞美而被激怒,她先是积极地引导妈妈,反问妈妈难道你不该高兴嘛,我为你演奏了一首生日快乐歌哎。
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女儿这时的低落情绪,妈妈还是毫不顾忌女儿的感受,指责她的音准,你演奏得不够好,如果你真想演给我听,那就表现到最好。
女儿听完这段说教后,隐忍着情绪,用带有哭腔的声音说了一句生日快乐妈妈,然后失望地收起了手机。
太典了,每一句对话都太熟悉了,有多少孩子都被这种“东亚瞬间”伤害过。
更窒息的是,被伤害过后还要被说一句,“多大点事,就不能自己看开点?”
当分享和给予变成了一种审判,得到的回馈只有无尽的说教,这些原本可以拉近亲子距离的瞬间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
许多年过去,这个伤疤变得不痛了,但疤痕却会一直存在。
再看评论区,无数的成年人诉说着那些不想回忆却挥之不去的童年伤心时刻。
给妈妈送花就是乱花钱,或许放学后就会在垃圾桶看到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花不在花瓶里被珍贵对待,而是像垃圾一样被扔掉了。
自己手工做的钱包送给爸爸,还没接过去就开始被数落;老师夸奖过的版画送给妈妈说希望得到夸奖,妈妈却说人只有批评才会得到成长;考到的好成绩上了新闻,没有鼓励只有一句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一套组合拳看得羊好窒息。
在渴望理解的时候给予打击,在想要得到夸奖的时候得到的是贬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必然会和父母减少沟通欲望。
没有得到正向反馈的他们逐渐和父母拉开距离,父母却在孩子长大之后留下不解的一句,为什么孩子不爱和自己沟通呢?
孩子们也不明白,明明父母也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为什么还会这样对待孩子呢?
正如上野千鹤子的书中所说,所有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开始对孩子施压,她们既是压迫者,同时也是牺牲者。
打压式教育成为了一辈传一辈的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在每任长辈中进行传递,被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奉为圭臬。
而永远学不会道歉的父母,他们只会说,那么小的一件事你居然还记得?看似是孩子斤斤计较,却不曾想那一次伤害,是即便长大也会在无数个场景中闪回的隐藏雷点。
比如在得到赞美后,第一反应认为自己不配,不再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优秀,甚至会进行自我PUA...
孩子要的真的不多,当他们主动分享和表示自己的爱意时,无非是想听到一句肯定,仅仅一个简单的正向回应就够了。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那些嘲不够的东亚式教育似乎在逐渐消失。
“理解”是孩童时期最难得到的奢侈品
一个妈妈在教育姐姐的短视频,这短短一分钟却让很多成年人看哭了。
妈妈抱着妹妹来问姐姐,妹妹为什么手流血了?看着哭泣的妹妹和严肃的妈妈,姐姐害怕到语无伦次,紧张地连说了七八个然后呢。
从视频中看满满的压迫感,感觉下一秒妈妈就要怒斥姐姐的不懂事。
姐姐看着妹妹的手流血,她既害怕又心疼,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也忍不住哽咽。
“妹妹想和我玩,她把手伸到我嘴里,我还没反应过来,就习惯性咬了一下,结果就咬到了妹妹的手。”
看到这一幕已经能猜到妈妈下一句会说什么了。
“她那么小不懂事,你作为姐姐还不懂事吗?怎么这么不小心?”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连自己的妹妹都照顾不好?”
或者直接上手拿着妹妹的手打姐姐,说是给妹妹出气,老东亚人了。
甚至评论区有人说看到这种情况,自己肯定不分青红皂白就先下手打老大了,就是没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但羊认为,如果就此事打骂姐姐,那绝对不仅仅是单纯偏爱的问题。
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惩罚仅仅是无心过失的孩子,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放大,而是一种通过暴力压制来彰显自己权力的表现。
结果妈妈一开口出乎所有人意料,她先是引导姐姐道歉,让她意识到自己错误。
然后让她给妹妹吹吹手作为弥补减轻她的愧疚感。
最后告诉她不是故意的没有关系,把她抱在怀里安抚姐姐的情绪。
姐姐被妈妈拥抱的时候,她才知道妈妈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不爱自己,她小心翼翼的样子被妈妈看穿后,换来的是理解。
这一刻,姐姐才终于敢把情绪释放出来,呜呜地哭出声。
在姐姐得到安抚,众人纷纷给妈妈的行为点赞时,羊突然感觉有点悲哀。
这个妈妈的一系列反应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满分操作,不过,这位姐姐本就不是故意的,父母们的正常反应理应如此。
难以想象,理解二字竟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在父母这里难以得到的“奢侈品”。
最后,羊想再给大家分享一个让数百万成年人破防的视频片段。
关于好父母的定义有这样一种说法,父母要做的是孩子心里的好父母,而不是专家眼中的好父母,更不是别人眼中的好父母。
而这位妈妈做到了。
被一颗糖甜哭的成年人们
一个叫蘑菇的小女孩想要商场里发的免费气球,却不敢开口,妈妈借此给女儿上了一节勇气课。
妈妈和女儿演练着申请要气球的对话,几轮下来,妈妈扮演发气球的阿姨一直在满足她的要求。
在多次被接受请求的演练后,妈妈突然改了态度,对能够信心满满拿到气球的女儿说,这个气球已经有人要了,下次我再送给你。
被拒绝后,她第一反应是愣住,没想到会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有礼貌的她,嘴里的那句没关系怎么都说不出口。
受到打击的她缩着脖子躲在妈妈的身后。
妈妈引导她说没关系,但小小的她只觉得被拒绝很委屈,埋进妈妈的怀里,眼里的小泪珠一颗接一颗地掉。
在小朋友眼里,被拒绝意味着不受欢迎,难过的感觉油然而生,心理学家也曾说过,最温柔的拒绝也有可能会给对方带来尖锐的痛感。
其实拒绝有时候并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迫于不同原因给出的一种结果反馈,但小孩子的心思单纯,想不到那么多。
如果非要用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强行要求小孩子,这本就不公平。
还好妈妈耐着心和女儿解释,“当我们提出需求时,别人无论是答应还是拒绝,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没答应,我们就说没关系~”
在妈妈的鼓励下,母女又演练一次被拒绝的场景,还是熟悉的话术,“小朋友这个气球下次再给你可以吗?”
被拒绝的瞬间,她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立刻低下头,想把自己藏起来,两只小手紧紧攥着衣角。
听了妈妈的劝导,道理似乎听进去了一点,可是被拒绝的滋味不好受,小小的她还不会处理和消化这种情绪。
妈妈揽过女儿给她安慰,想通过用奖励的方式让她尝试迈出勇敢的一步。
“别人拒绝也没关系,妈妈给你一颗勇气糖,你吃了以后,别人拒绝你,你也会觉得没关系。”
泪眼盈盈的她开心地吃下了妈妈给的勇气糖后,真的变勇敢了。
在这次“被拒绝”的演练中,她终于跟着妈妈的引导,大声地说终于说出了这句,“被拒绝也没关系,我勇敢~”
看到视频中那个蹦蹦跳跳说着没关系的小影子,感觉自己也被安慰到了。
“这一颗糖的力量,让无数扇门,在她的世界打开了。”
大家都在赞叹妈妈教科书式的教育,因为小时候的自己害怕被拒绝时,只是会被一味的嘲讽和辱骂。
“叫人啊”、“怎么不说话?”、“连话都不会说,一点礼貌也没有。”
在这些场合里,内向在大人眼里成为了只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失礼,他们从未想过应该如何正向引导孩子们去面对这种事情。
大多数父母只喜欢在外人面前落落大方、对话自如的小孩,而在陌生场合里沉默寡言、畏畏缩缩的小孩,就会被认定是性格问题。
毛不易在接受采访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向不是缺陷,只是性格中的一种。
是啊,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性格怎么就不能分为内向和外向呢?
对此,大人想利用挫折教育改变孩子,可挫折教育不是贬低教育,也不是仅仅去让孩子承受挫折。
而是应该去教他们拥有面对挫折时有再次尝试的勇气。
李诞曾经在节目说过现在孩子们一个共通的问题,从小只学了要如何解决,没人教如何去接受。
为什么无数个成年人会在这类视频中流泪不已?
那是因为在每一个坚强的成年人躯壳之下,都有过一个曾经被伤害过的小小灵魂。
所以,当视频的中女儿吃到了勇气糖时,这些曾因为类似的时刻而久久不能释怀的成年人们,也终于收获到了那份久违的慰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