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慧要跳级吗(特长与早慧的标准)
(本节的写作并不在原来计划之内,还是因为看了知乎上一位家长的提问以后、颇有感触而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孩子早慧要跳级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早慧要跳级吗
(本节的写作并不在原来计划之内,还是因为看了知乎上一位家长的提问以后、颇有感触而发。)
其原文为:“2014年年底的男娃,上海,一升二临近,目前就读于家门口普通小学。暑假的某天,发现娃能背诵三十六计原文,之后的一个月,每天花在古文上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 ,因缘巧合,接触了孙子兵法,三周时间,能基本背诵前三篇,最近三天有陆续背诵了陋室铭,木兰辞。
请教,算特长吗?”
我对此的看法是:肯定算特长。因为同龄孩子的背诵能力多半没有这样强大,所以、它一定是特长。问题是这种特长的含金量实在是不高。也就是说,这种特长的加意培养并不能保证出来一个学习能力超群的学霸,甚至这种特长在大概率上、并不能算作“早慧”。
我的出发点并不是因为此类古文的学习内容、在中小学知识学习之比重中实在是不高,更不是这种古文学习技能在现代的应用性比较稀少、长大以后依靠此来养活自己应该是困难重重。这些负面影响即使存在、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学过的知识成年以后都能得到有效应用。
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回想起我的一贯说法:因为孩子仅仅是在机械背诵古文、却没有注入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这种单纯地背诵一定不能达到知识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孩子日后可否成才的重要保证。
这种误读了孩子的背诵能力并将其理想化的家长千百年来可是屡见不鲜。下面、我说一件与此差不多的往事吧:
整整二十年前、即2002年的八月,本省一份非常著名的报纸连续刊载了一个新闻,报导本地某乡镇小学外地来的聘用教师、辅导自己学龄前的女儿朗读大学语文教材,以彰显其教女有方。
这件事情的影响在本地很大哦!因恰逢碧桂园为卖积压房产而兴办私立学校没几年的时候,许多有钱人开始注意到教育产业。所以没几天,这个教师就在投资商的支持下开办了新学校、以履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总结出现在的这些东西,凭直觉、我也绝不看好这种知识学习的理念;总感觉这有一点扯淡。结果是这个学校没两年就无疾而终了。——那位学龄前即可朗诵大学语文教材的女孩子、我不知道其现状如何?
我对此类事情的看法是:
不论是衡量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还是判定孩子是否早慧,其唯一的标准只能是他是否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在其有限的知识含量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元素。
比较低级一些的自然是所谓“教师举一、教师反三”的“知道”状态。此时的孩子,在知识学习时基本上不存在思考。
高级一些的,就是“教师举一、学生反三”的“理解”状态。更为高级的则是“学生举一、学生反三”的“联想”状态。这两者都与孩子的主动思考分不开。
只要做到这两项,则无所谓分数与排名、无所谓小升初的竞争、无所谓中考的分数决定命运,即使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也不算什么大事。而家长最为期盼的“早慧”,亦只能以此衡量。
有意思的是,将这三件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时、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二十年前的报纸披露学龄前之女孩子可以朗读大学语文教材时,感兴趣的家长众多、以至于会引来投资商为此办学,可见当时的中国家长对“早慧”的标准多有意思。
而十几年前,当“插旗小子”的家长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时、其心里并不十分有把握,所以想得到我的认可。
当本文前述的那位上海家长,从其问题在知乎上的排版中就可以看出一丝儿端倪,他(她?)好像非常不好意思地提出来自己的问题,甚至根本不想与孩子是否早慧挂边,似乎仅仅能得到特长的普遍认可就满足了似的。
也就是说,这一代代的中国家长们已经越来越不相信古代那种“仲永”形态的早慧了。——有意思吧?
最后,热劝这位家长一句话:特长与早慧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如能帮助孩子早早迈出这一步、定将是海阔天空哦!
尔尔居·士于尔尔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