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两名大将(他是一代抗日名将)
1938年9月初至1944年6月初,日军飞机12次轰炸宁乡。1944年六、七月,两次进攻宁乡。同年7月29日,县城沦陷,日军随后占领周边10个乡。英勇的宁乡人民并没有就此屈服,与日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而创建在宁乡上流乡的田坪里(今青山桥镇田坪村)的中美特种训练班,如一道坚实的屏障扼守着上宁乡的咽喉,使日军闻风丧胆。
弹指间,时光过去74年,曾经的中美特种训练班究竟创建在田坪什么位置?至今是否遗存?创始人何际元究竟是个什么人物?他书写了怎样的抗日传奇?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了流沙河镇莲花桥村、青山桥镇田坪村,以及两镇的文化站,采访了熟知情况的相关人员。
何际元将军全家福
将军故里今犹在 但早已物是人非
车子驶入莲花桥村地段不久,就见村级公路边树立着一座高高的门楼,上书“抗日将领何际元先生故居花萼山庄”,左书“振国魂强后代共兴中华”,右书“纠错案树丰碑同仇敌忾”。在门楼的旁边,则树立着一座纪念碑,上刻何际元将军传略。
位于流沙河镇莲花村的何际元将军故居门楼,高大威武。
在当地老人刘林冬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何际元将军的故居。说是故居,其实仅仅遗存下一栋行将坍塌的土砖瓦屋。
“我是亲眼看着它建起,又亲眼看着它消失的。”刘林冬说,以前的故居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中间有天井,门前有炮台。所有的建筑材料全是用骡马从外面运进来的,就连日本俘虏也参与了建设。美国军官也来喝过何际元为亲人做的寿酒。
刘林冬老人所指的土砖屋,就是何际元故居的一部分。
当记者提出要前往宁乡陷区青年训练班旧址黑山坡的时候,刘林冬连连摇头,“早就变成了一块荒地,什么也看不到了。”
将军凯旋回老家 马蹄“得得”响一夜
宁乡市史志档案记载,在来黑山坡之前,身为别动军第四纵队的指挥官何际元,在湘潭的石潭与日军大决一战,俘虏了250个日军,大获全胜,受到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嘉奖。
“随后,何际元率部回到老家流沙河,在罘罳乡的黑山坡扎营,指挥部和美国人安排在大地主李瑞山家,各直属单位分别住在附近的农民家中。”
刘林冬回忆,“何际元的兵马开进流沙河时,要经过草冲河的绿桥,桥是木头架起来的,有两米左右宽,何际元是爱面子的人,这是他从军后第一次回老家,为了挣体面,他要他的警卫队骑着马绕着圈子来回过木桥,马蹄‘得得’响了一夜。第二天就有人传开了,‘何际元回来啦’,过了一夜的兵马,不晓得带了好多人马回来。”
何际元回老家后,在林山学校礼堂摆酒席宴请同学和乡长、保长、族长等人。何际元身着高级哔叽黄制服,佩戴金质少将领章,十分威风。他讲话的内容由翻译官逐段翻译,讲的无非是蒋介石的那一套,什么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以及吹嘘盟国如何强大,如何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等等。
1944年下半年,下宁乡九乡一镇的老百姓受不了日本法西斯的野蛮统治,只得纷纷向上宁乡逃难。何际元为了救国保家,在林山寺高小学校举办“宁乡陷区青年训练班”,很快就招收了140多名学员。第四纵队派来了中队长钟德遗,何勇为、张拾遗、刘治安等分别担任三个区队长。两个月的军事基本训练后,学员结业,结业后全部编入中美特种训练班继续受训。
流沙河镇文化站负责人文献明告诉记者,毕业的时候,何际元亲自到训练班训话,“……青年乃国家的栋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此国难当头,你们要继续认真学习好军事技术,上前线抗日,保家卫国……”
同年6月,何际元与地下党员汤匊中在草冲何氏祠堂,创办宗一复兴中学,收留毛楚雄等革命志士。
中美特种训练班 扼守上宁乡“咽喉”
1944年年底,何际元将部队带到宁乡上流乡的田坪里。田坪村的文正春老人,是当年中美特种训练班里的一个小兵。
红色箭头所指的整片水域都是当年中美特训班所在地
文正春带领记者走近当年中美特训班所在地
文正春老人手指的方向,就是当年中美特训班所在的训练场。
文正春老人所指的水域是何际元将军夫妇在训练场时所居住的地方
文正春介绍,何际元为了扩充实力,争取美国人更多的武器来支持中国的抗日,他多方筹划,在田坪里办中美特种训练班。此举得到了戴笠的批准,并派副主任陶一珊到田坪里督办一切。
学员来源分以下几条渠道:宁乡和附近几县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没有参加过培训的部队陆续补充进来的人员;在乡的失业军官;部队干部推荐的亲 戚;较有声望的本乡军官,事先与指挥部联系,自行组织队伍,集体参加培训,结业后编入四纵队仍由他当队长。
这样,很快就招收了1000多人,元宵节开始编队培训。共编成六个队,每个队驻扎一个祠堂。每天早上,各队都要集合,何际元、聂宗奂等头头到场时,奏军乐,总队值星报告人数后,登上指挥台吹号升旗,随后来点精神鼓励方面的讲话。
中美特种训练班的军事教官都由美国人来担纲,主要讲述美国新式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以及爆破、擒拿、侦察等课目。第四纵队就这样在这偏僻的山沟里边打游击边培训青年。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美国佬和新式武器的部队,成了当地的奇闻。
有何际元在他的家乡驻守,日本鬼子在横市设了驻点,却不敢过滩山铺一步,不仅家乡的安全有了保障,战时经济也繁荣一时。
日军侵犯宁乡时,日用品无法运进来,食盐、火柴、肥皂、纸张、布料奇缺。何际元为了家乡父老的生活,不惜用武装押运日用百货,从湘潭运过来,在指定地点发放,解决了燃眉之急。
扎根宁乡三年间 大小战役千余次
位于流沙河镇莲花村的何际元将军故居门楼,高大威武。
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于五月份结业。举行了较隆重的结业典礼,还搞了授枪仪式,由一个美国教官拿一枝卡宾枪授给学员代表,表示学员的装备是美国人提供的。
时任宁乡县长陈敦和一些著名绅士都应邀参加了典礼,何际元在讲话时愤慨陈词:“湖南的一寸土,即国家民族的一寸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人乃一中国军人,不独要尽匹夫之责,还要尽军人之责,寸土必争,寸土必守,耿耿此心,尽其报国守土之职责。有我多一日之驻守,即是日寇迟一日之攻陷。”
结业学员除一小部份补充各支队、大队的缺额外,还编了两个教导营。另外,学员中有少数十五、六岁的小鬼,都编入了特务队,两个教导营则开赴前线。“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359旅要经过何际元防区的时候,国民党军统头头戴笠下令何际元抵抗。但何际元没有这样做,反而还退后50里,让其通过。青山桥该镇文化镇站长廖继辉介绍,“这样,359旅顺利通过了道林、大屯营、石潭、花石、中路铺、白果等第四纵队的防区,两支队伍时常相互联络,并肩对日作战。”
戴笠获得消息后,气急败坏,要杀何际元,幸有别动军司令周伟龙与他关系好,从中极力周旋,才不至被害。1946年3月戴笠飞机失事而死,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据何际元本人回忆,在宁乡本土抗战的三年间,“大小战役千余次,除毙、伤日军不计外,生俘日军亦有1200多名,计解送重庆250名,交六、九战区及四方面军共900余名。”抗战胜利后,何际元被冤杀,后平反。
【亲历者说】
日俘逃到芙蓉山 被当地百姓抓住
1945年6月22日,中美特种训练班里的何振球(还在世)和另外一个兵押着12日本俘虏到芙蓉山下的腊树塘车谷,他们不车。双方发生冲撞,日本俘虏就抢何振球手里的枪。当时我们腊树塘有很多劳动力,自然站在押解人员这一边。日本俘虏在没抢到枪的情况下,就往芙蓉山上跑,恰好经过我家屋后的棉花地。
文正春老人所指的地方,就是当年被押的12个日俘车谷的地方
当时我爷在屋子里,要我去看水,怕漏。到了田边,突然看到一路人从家屋后的棉花地过来,他们穿着黄色的军装,神色异常。眼看着要经过我家那丘田的田埂了,我感到害怕,就躲在旁边的茅草里。等他们过去,爬上了山后,就溜出来,发现上丘的水田边陷着一只麻草鞋。那路人也钻进了芙蓉山。
回到家后,就跟阿婆讲,“刚才碰到一路人,不晓得是什么人。”阿婆吃惊地说,“莫不是兵痞子?有可能是日本鬼子。”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晓得什么。也就没往心里去。在堂屋里玩耍的时候,一下子来了一队人马,带头的喊:“老板在家吗?”我阿婆连忙起身,说,“你们这些老爷,做什么?”“要找你们老板。”我就连忙把爷从床上喊出来。对方问,“看见过日本人冇?”我爷说,“那对不起,我在屋里睏,冇看见。”我就说,“刚才看见一路人,往哪里哪里去了。”带头的说,“小鬼,同我们去。”
在路上,带头的问我爷姓什么,我爷说姓文。他说,“你认得王树堂吗?”我爷说,“认得,是我亲家。”“我是王树堂的房亲,王林生嘞。”就这么一讲,王林生就冇要我爷带路了,要他回家搞中饭,由我带路。
走到一个山腰,看见一个老倌子在那里种红薯,就问他,有没有看见一路人经过。他说看见了,往哪里哪里去了。就这样,队伍赶到了芙蓉山下的牛角拓,在那里抓到了一个掉队的日本鬼子。只见他一只脚穿着麻草鞋,另一只脚光着,跑得慢。原来,那只陷在水田里的麻草鞋就是他的。
抓到那个俘虏后,返回家,已是下午四点钟的样子(到我家找人的时候,是中午11点左右)。当时,爷在家里煮了一大锅绿豆粥。在这过程中,王林生他们也及时把情况报告了指挥部。何际元当即下令大部队把整个芙蓉山包围起来。就连梅溪、草子那一线也在包围之列。
那天夜里,全部人员围着山,冇睏,搞了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就开始搜山。但是问一点线索不到,因为老百姓一看见部队就跑的跑,躲的躲,都怕。就要一个个地做工作,说,“是中国的部队,跑了日本人。”“看见了的都要讲。”“大家都要帮着去抓。”动员他们在提供线索的同时,一起搜山。随着大批老百姓的参与,搜山的队伍、声势也越来越大。在搜到芙蓉山上的天花庵时,那里的和尚不晓得是日本人,做好事,收留了四个日本俘虏。通过与他们解释,就把日本人交出来了。
文正春老人所指的那条通道,就是当年被押日俘逃跑的起点,位于田坪村腊树塘。
通过审讯,得知剩下的7个日本俘虏应该还躲在山里。他们人生地不熟,一下子是逃不走的。通过再次发动老百姓围山,搜山,包围圈一点点地缩小。聪明的日本俘虏,利用夜色窜到老百姓家,取下凉在竹篙上的衣服,替换掉身上的军服,全部分散,妄图蒙混过关。但是他们开不得口,开口就露出马脚了。到当天中午12点止,在梅溪的坳条将最后一个日本俘虏抓获。
何际元的兵都奉承我们老百姓格外下得情,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后来我就在他们部队里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兵。
文正春,1939年出生于青山桥镇田坪村。记者采访结束的时候,他特地将事前写好的一首“四六句子”拿出来,念道:日本侵华有数年,鬼哭狼嚎实惨烈。军民团结杀日寇,外援内合得凯旋。
校审丨刘飞平
编辑丨周思慧
记者丨魏 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