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的相关换算单位(农业时代的模糊量词)

农业社会跟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模糊与精确的差距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尽管生活在信息时代,思维仍然是农业时代的比如生活当中,对于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常识性的东西,喜欢用“那说不准”、“那不一定”等模糊语言的,就是没有适应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化所要求的,精确的特点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公顷的相关换算单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顷的相关换算单位(农业时代的模糊量词)

公顷的相关换算单位

农业社会跟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模糊与精确的差距。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尽管生活在信息时代,思维仍然是农业时代的。比如生活当中,对于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常识性的东西,喜欢用“那说不准”、“那不一定”等模糊语言的,就是没有适应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化所要求的,精确的特点。

举一个小例子。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你说三千公里,或者五千里地,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差距不是很大。如果在一条河上建造桥梁,你仍然用“一里多地”这样的模糊词语,而不是精确到今天的毫米,那造出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科技的发展,对于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五十年前做的机器零件,误差一两毫米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今天的不少精密仪器来说,误差0.1毫米,可能就是致命的。

秦统一了度量衡,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统治、收税。所以,统一的度量衡,其适用范围,基本上限于官府。民间的老百姓,因为没几个认识字,日常的各种活动,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因而平时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仍然是模糊化的,与官方所使用的统一的、精确的有所区别。这样的模糊量词,一直沿用到三四十年前,现在还有不少老人喜欢用,不过,年轻人可能就不怎么听得到、用得到了。

1,长度单位。

秦统一后的长度单位,寸,尺,丈,等等比较精确的单位,百姓只有在盖房子、做家具或者做衣服等时候才能用得着。日常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精确的模糊量词。比如指,拃,步,托等等,这些都属于模糊量词的长度单位。

指。

指的是一个人手指横着的宽度,小于寸,而大于今天的厘米。

我小的时候,公社食品站到农民家里收猪,就会用手指扣猪的背部,判断猪肉肥的膘厚度,决定收猪得得价格。肥膘越厚,价格越高。等级最高的是五指膘,也就是猪肉肥膘的厚度,有成年人手掌那么宽。在普遍使用瘦肉精养猪的今天,这样厚度肥膘的猪肉,大概只有部分喜欢用猪油做菜的南方人,还会购买。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尤其是大城市的,见到五指厚的肥猪肉,怕不是要目瞪口呆了吧。

对于农业时代的生产来说,雨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恐怕要在所有要素中,排在第一位。尤其在播种之前,需要老天爷垂青,下不太大的中雨,或者小雨。农民对雨量的大小,不会像今天的天气预报那样,精确到降雨量多少毫米。大家普遍使用的,是降水量能润湿多大厚度的土层。而计量单位,一般就是用“指”来表达。比如一指二指三指,一般属于小雨,是不能播种的。只有当土层被浸湿到二十厘米左右,达到铁锹那么深,才算是下透了雨,可以翻地播种了。具体一指可以相当于多少厘米,是因人而异的,手指小的,不到一厘米;手指宽的,一厘米多一些。

拃。

拃,指的是一个人大拇指和中指伸展开的长度。拃的长度,大于五指而小于一尺。正常人的一拃,大概有今天的十五到二十厘米左右。没有尺子在手边的时候,一般人通常会这样来量长度,或者高度。农村家庭做鞋之前,需要先用纸做出鞋底的模子,叫鞋样。鞋样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一般都是用“拃”量一下,大概是一拃零几指,或者稍大一点就可以了。

拃的长度,同样会因人而异。不但决定于人的手指长短,还决定于手指的伸展程度。身高的大小,对于拃的长度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身高一米五的人,一拃也就十五厘米左右;而一个身高一米九的人,一拃,可能就有三十厘米,甚至更长。这,充分体现了这种计量的不精确的特点。

步。

就是一个人正常走路迈的步子,大于尺而小于今天的米,更小于丈。一般在村里量田地的长宽,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时候,会用这样的方法。生产队的时候,分地里收割完剩下的庄稼茬子,小队会计都是用步来量长短。当然,部队的队列里,对于步,有相对精确的规定,每步75厘米。每一个个体,把步子控制在75厘米,并不是很容易。但是一旦进入队列里,所有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步子的长度变得非常精准,尤其是阅兵的时候。这,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庹。

这个字的读音是——托,指的人伸展开两个胳膊的长度,也就是今天说的双臂臂展。一庹的长度,基本上相当于人的身高,介于尺与丈之间,大于今天的“米”。庹其实是大于步的,但是一般需要量的长度不在地面,而是距地面有一定高度,用步子量不方便的地方,可能以房子、墙壁,或者木头等的长度为主。

因为人有高低胖瘦,所以这些模糊量词,所表达的长度或者高度,会有所差别,有的时候还差别比较大。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这些模糊量词都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也就是说话者,所以并不会引起很大的歧义或者误解。

同时,模糊量词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并不需要那么精确的东西。比如今天下雨,一般老百姓问下了多少雨,他并不需要精确地知道,今天的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一般问的人,只是为了知道土地的墒情,或者出行对道路的影响。因此,问者所得到的答案,是模糊不精确的。这个时候,有人回答“二指雨”,或者“一拃”,或者“下透了”。这样,问的人,也就基本上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

同样的模糊量词,在使用当中往往有所区别。比如指,更多用于高度、深度,而一般不会用于说明长度;拃,即可用于高度深度,也可用于长度。步,托,多用于长度。在高度和深度上,超过了拃,一般用腿的高度作为单位:膝盖高,半人高,一人高,一房高,一树高,等等。长度方面,则会用拃,步,庹,丈,等等。如果再长一些,一般用一节地,或者几节地。具体一节地有多长,没有人能说得很清楚,说七八十米也可以,一百多米也行。如果长度再长一点,就会用“里”来表示。

不过,那时候说某地到某地多少里,一般也不是特别精确。比如,五里地、七里地、九里地,这样的距离一般很难听到。更多人容易接受的,是一二三四,六,八,十这样的距离。超过二十里的话,就会更模糊,一般也就是用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等比较模糊的、近似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九十八里地,显然,说话者是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