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打下柏林为何不侵略(详解柏林国会大厦残酷攻防战)
1945年4月16日,苏军三个方面军的250万大军在奥德河西岸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兵锋直指德国首都柏林。经过18个昼夜的激战,苏维埃的红色巨锤将第三帝国的心脏砸得粉碎,希特勒及其一干死党殒命于瓦砾和烈焰中。在柏林战役中,苏军经历了地狱般的残酷巷战,为夺取一座座象征纳粹至高权力的建筑物付出了高昂代价,在这些目标中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国会大厦尤其受到重视,包括朱可夫元帅在内的苏军前线将领们希望在5月1日之前夺取国会大厦,作为国际劳动节的特别献礼,围绕国会大厦的殊死战斗就是整个柏林巷战的缩影。
柏林要塞核心
德国国会大厦位于柏林市中心蒂尔加滕区北部,始建于1884年,由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于1894年建成,融合了古典式、巴洛克式、哥特式、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是柏林的著名地标之一,在1894年至1933年间一直是德意志帝国议会和魏玛共和国议会所在地,因此被视为德国政治权力的中心,也被苏军看作纳粹政权的象征。不过,在纳粹党人眼中,国会大厦代表着他们所痛恨的民主制度,在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发生后,这座建筑物就被废弃,一直没有修复。
■ 1900年时的国会大厦,前方是绿树掩映的国王广场,在广场中央耸立着胜利纪念柱。
1945年春季,柏林被宣布为要塞,城区划分为8个防区,市中心的政府区设为Z区,由出身警卫旗队的党卫军老兵威廉·蒙克准将指挥的党卫军部队防守,他们直接听命于希特勒本人,不受柏林城防司令节制,而国会大厦是Z区北部的防御要点。
从进攻的角度看,国会大厦绝不是一个易于攻克的目标。在蒂尔加滕区北面,流经柏林城区的施普雷河呈U形转弯,形成一个向北的“半岛”,国会大厦位于半岛根部东侧,坐东朝西,背靠河岸,其南面不远处就是勃兰登堡门,西面隔着400米宽的国王广场与克罗尔歌剧院相对,国王广场北面是包括瑞士大使馆在内的外交官公寓区,西北面是被称为“希姆莱宫”的内政部大楼,上述建筑群形成了国会大厦的外围屏障,有2座桥梁将半岛与施普雷河北岸城区连通,分别是西北面的毛奇桥和东北面的皇太子桥。
在苏军进攻前,德军已经将国会大厦、歌剧院、内政部大楼和瑞士大使馆等坚固建筑物改造成堡垒,除少数出口外,大多数门窗都被砖头封死,只留下射击孔,临街地下室的通风口也都被改成机枪火力点。国王广场北部是一个积水的大陷坑,德军由陷坑南缘开挖了一条纵贯整个广场的反坦克壕,同样灌满了水,在壕沟两侧挖掘了密集的战壕和交通壕,还部署了3处88毫米高射炮阵地。施普雷河本身就是一道天堑,河面宽度50米,两侧河岸是高度3米、难以攀援的垂直石堤,步兵和车辆无法泅渡,而毛奇桥和皇太子桥都被铁丝网、车辆残骸等障碍物阻断,桥面上布设了地雷,桥墩上安装了炸药,处于南岸德军火力点的监控下。
■ 1945年5月国会大厦上空的航拍照片,清晰地显示出周边地区的地形和建筑分布:1、国会大厦 2、国王广场 3、克罗尔歌剧院 4、内政部 5、外交官公寓区 6、瑞士大使馆 7、毛奇桥 8、皇太子桥。
负责防守国会大厦及周边区域的德军部队是党卫军“安哈尔特”团一部,该团由“警卫旗队”柏林卫戍团一部及其他党卫军留守人员临时编成,包括很多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是柏林守军中意志最坚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该团第1营被部署在歌剧院、内政部及大使馆等外围据点中,而国会大厦内驻守着党卫军中校巴比克指挥的约500人的战斗群,他也该地区的德军最高指挥官。除了党卫军部队外,还有数量不详的国民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员以及来自国防军各分支的零散兵力。据估计,国会大厦内约有1000名守军,加上外围部队总兵力约2000人,他们装备了大量StG 44突击步枪和“铁拳”,火力强大。此外,动物园和洪堡海因两座巨型防空塔上的128毫米重型高炮以及西南面蒂尔加滕公园内的德军炮兵都能为国会大厦提供火力支援。
■ 柏林动物园防空塔上的128毫米双联装重型高射炮,射界极为开阔,可以有效支援广阔区域内的防御作战,包括国会大厦方向的战斗。
风暴来袭
柏林巷战于4月25日展开,战至27日,德军已经被压缩在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2~5公里的狭长地带内。最先望见国会大厦的苏军部队是第79步兵军的侦察兵们,该军隶属于朱可夫麾下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军长是苏联英雄佩列维尔特金少将,下辖第150、171、207步兵师,但兵力并不充足。到战争末期,由于人力资源近乎枯竭,大量兵员编入炮兵、坦克部队,苏军步兵部队缺员严重,1945年时苏军步兵师满编只有4000~5000人,因此第79步兵军的兵力仅相当于德军一个满编师,但是该军的支援兵力异常强大,包括第23坦克旅在内的坦克部队以及3个重炮旅、2个火箭炮团在内的大量炮兵。
■ 1945年4月沿着柏林街道开进的苏军步兵纵队,在二战末期,苏军步兵部队普遍缺员,满编步兵师仅有5000人左右。
第79步兵军突入城区后,从北面向市中心压迫。由于缺乏详细的柏林城区地图,他们只能按照大致的方向沿着街道推进,很少与据守坚固据点的德军纠缠,通常以重炮压制解决。4月28日上午,第79步兵军扫荡城北的莫阿比特区,并攻克了莫阿比特监狱,情报部门称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就在此指挥,事后证明是误传。监狱内关押的苏军战俘被立刻编入一线部队,而按照苏军惯例,被俘等同于背叛,但眼下苏军损耗严重,急需补充,于是这些战俘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尽管如此,该军各师也不过维持3000人左右的规模,步兵团仅能编成两个营而已。
■ 1945年4月底,在柏林巷战中被击毁的苏军T-34坦克。在柏林战役中,苏军投入了大量坦克和炮兵支援步兵作战。
4月28日下午,苏军先头部队沿着旧莫阿比特大街推进到毛奇桥北侧桥头,从那里他们看到了河对岸国会大厦那标志性的圆顶,这一消息让苏军指挥部兴奋不已。方面军司令部希望能在4月30日午夜前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批带有编号的红旗,发放给各突击部队。佩列维尔特金在接到报告后立刻下达作战命令,要求第150、171师毫不停顿地立即强渡施普雷河,随后以第171师为左翼,第150师为右翼,向国会大厦展开攻击,他还将前沿指挥所设在能够俯瞰毛奇桥的一座楼房内。从毛奇桥到国会大厦的距离大约只有600米,如果平时步行只需5分钟,但是苏军走完这段路程却用了三天时间。
强袭毛奇桥
4月28日下午晚些时候,苏军向毛奇桥发起试探性进攻,被德军的密集火力打退了。这一行动本来应该引起南岸德军的警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傍晚18时,第150师第756团第1营实施了一次精心组织的奇袭,在暮色掩护下,突击队在没有进行炮火准备的情况下悄然越过桥头的第一道障碍,登上桥面,但在过桥时被德军发觉,对岸的黑暗中立刻亮起明灭闪烁的火光,伴随着撕裂空气的枪声,雨点般的子弹横扫过来,将苏军突击队员压制在桥面上,隐蔽在建筑物后方的德军迫击炮也射出致命的炮弹。
■ 1900年时从施普雷河南岸拍摄的毛奇桥,背景中央的大型建筑物就是柏林火车总站。毛奇桥是苏军前往国会大厦的咽喉要道。
苏军呼叫空中支援,但在渐渐浓重的夜色中,苏军飞机难以分辨德军目标,只能向南岸的建筑群扫射一通。一队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开到桥头,它们一边用炮火轰击南岸,一边撞开桥头的障碍物,试图支援突击队。就在这时,一排排重磅炮弹在河岸炸响,动物园防空塔的128毫米高炮在前沿观察哨的引导下开始炮击毛奇桥北面的苏军,炮弹威力惊人,有德军士兵回忆,直接命中的炮弹将坦克打回零件状态,几辆坦克被爆炸气浪直接掀翻到河里,幸存的坦克急忙开回建筑群中寻找掩蔽。
趁此机会,一队党卫军士兵和国民冲锋队被集合起来向桥头发起反击,他们首先打出绿色信号弹,示意防空塔停火,随后冲上桥面,将苏军击退到北岸。毛奇桥北面的柏林火车总站潜伏着德军第9伞兵师的少数部队,他们的后路已经被苏军切断,于是利用桥头激战的时机,从苏军背后发起突围,在桥头德军的接应下经由毛奇桥撤到南岸。同时,第9伞兵师的另一支小战斗群奉命开赴国会大厦方向,被部署到内政部大楼,强化外围防御。在击退苏军后,德军工兵启动了引爆装置,由于部分导线被炮火炸断,爆破行动未能成功,仅在桥面上炸出一个大洞,虽然坦克无法通过,但步兵仍可以过桥。
■ 在战役结束后不久从空中拍摄的动物园防空塔,其猛烈的火力给苏军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两度失利的苏军决定连夜进攻。19时,第150师各团所属火炮开始向南岸实施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20时,第765团1营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再次攻桥,终于成功抵达南岸,并进入桥头左侧外交官公寓区北角的楼房,在漆黑的走廊和房间里与德军展开近战肉搏。在随后几个小时里,第1营的后续部队以及第2营主力也陆续过桥,大约500~700名苏军跨越了施普雷河,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阵地。随后,第171师第525、380团也成功进入外交官公寓区,进一步扩大了阵地。29日凌晨,驻守内政部的德军发起反击,被苏军击退。
血战希姆莱宫
4月29日晨7时,在北岸火车总站月台上放列的苏军火炮和火箭炮开始向内政部大楼和更远方的歌剧院展开炮击。由于苏军前沿阵地与德军仅隔一条街道,为了避免误伤,苏军的炮击进行得很谨慎,远未达到应有的强度,却使德国守军高度警觉。
■ 苏军步兵沿着柏林的街道快速前进,街边的建筑物正在熊熊燃烧。
在29日整个上午,第765团都试图穿过毛奇大街冲进内政部大楼,可是每次都被楼上楼下射出的猛烈火力所阻,毫无进展。党卫军士兵和伞兵还向街对面每一个有人活动的窗口发射“铁拳”,一度迫使苏军放弃了临街的房间,转移到建筑物内部,以躲避打击。第765团团长津琴科上校在夜间抵达南岸,亲自指挥进攻,在数次努力后该团第2营终于在13时占领了内政部一楼的几个房间,获得了立足点。在后续部队跟进后,苏军部队开始向大楼内部扩大阵地,第765团第1营向大楼北侧迂回,而第2营与守军展开逐屋争夺,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清除每一个房间里负隅顽抗的德军,同时试图向二楼冲击,但是各个楼梯口都被德军火力死死封住。内政部大楼内充斥着枪声、爆炸声、厮杀声和呻吟声,直到深夜仍不绝于耳。
■ 1900年时从施普雷河北岸拍摄的毛奇桥,在南岸桥头左侧是外交官公寓区的楼房,右侧就是内政部大楼,远处背景中还能看到国会大厦的圆顶。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第765团已经精疲力竭,持续减员,急需增援。军长佩列维尔特金对战况进展迟缓深表不满,命令第150师师长沙季洛夫少将投入第674团增援第765团。然而,毛奇桥在白天始终笼罩在德军高射炮和迫击炮的弹雨下,很难通行。英勇的苏军工兵冒着炮火清除障碍物,修复并加固桥面,以便使重装备能够过河。直到晚间21时,在苏军先头部队过桥24小时后,第674团才抵达南岸,加强了苏军在内政部大楼内的力量。你死我活的搏斗持续到30日凌晨,苏军总算控制了内政部大部分楼层,少数德军退出大楼,撤到南面的歌剧院,而守在上层楼层的德军实际上已被困死,他们除了战死别无他途,因为杀红眼的苏军根本不接受投降。
■ 1945年4月底,在柏林城区的废墟中与德军作战的苏军步兵。
到4月29日24时,苏军已经在内政部大楼内站稳了脚跟,并占领了包括瑞士大使馆在内的外交官公寓区的西半部。尽管“希姆莱宫”上层的战斗尚未平息,但佩列维尔特金已经考虑向国会大厦展开进攻,毕竟距离方面军司令部的时限仅剩24小时了。
穿越国王广场
4月30日对于正在柏林城内搏命的苏德两军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一天。在德军方面,这是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他将完成口授遗嘱,与情妇布劳恩结婚,在将最恶毒的诅咒留给德意志人之后,把子弹射进自己的太阳穴。在苏军方面,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国会大厦,能否在当天将镰刀锤子旗升起在那里已经是一个关乎朱可夫颜面和全体苏军荣誉的大事。30日凌晨,一部便携式电台被送到内政部大楼,以便后方随时了解战况。距离破晓还有数小时,进攻国会大厦的命令就已经下达到一线部队。
■ 战役结束后不久,从空中拍摄的国会大厦,这座建筑物遭到猛烈炮火的摧残,已经伤痕累累。国会大厦是柏林战役中苏军最为重视的目标。
难以置信的是,苏军已经在施普雷河南岸昏天黑地地打了一整天,居然没有搞清楚国会大厦的确切方位,从内政部大楼的窗口向外望去,夜幕下的国王广场弥漫着硝烟,除了摇曳的火光映衬出周边残垣断壁的模糊轮廓,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津琴科上校向营长们下达了斩钉截铁的命令:立即进攻!不容许以任何理由拖延!第765团1营的官兵们硬着头皮踏进黎明前的黑暗,没走出多远就被来自不同方向的曳光弹道所包围,死伤枕籍,被迫退回,只能等待天亮,疲惫至极的苏军士兵就在瓦砾堆上倒头便睡。
■ 战役结束后不久拍摄的克罗尔歌剧院的废墟,近景处是一门被遗弃的德军88毫米高射炮。
拂晓时分,苏军指挥员透过晨雾和烟尘,隐约看到在开阔的广场一侧有一座灰色的三层楼房,上级传来命令:如果认定那是国会大厦,就开始进攻吧!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北岸苏军火炮的怒吼和步兵冲锋的“乌拉”声同时响起,但他们冲击了不到50米,眼前就筑起一道火墙,挡住了去路,那是由高射炮弹的碎片和密集的枪弹构成的死亡之墙,“乌拉”声转瞬之间就被枪炮声和惨叫声淹没了,苏军再度退却。待雾气渐渐散去,苏军才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凌晨和拂晓进攻的目标其实是歌剧院,而国会大厦在广场的另一侧!
天色渐明,佩列维尔特金开始部署对国会大厦的最后攻势:第150师第469团前往内政部大楼增援,该师主力将横穿国王广场发起正面进攻;第171师主力继续向外交官公寓东区进攻,从北面迂回国会大厦,掩护第150师左翼;第207师主力过河后沿河岸向南进攻歌剧院,掩护第150师的右翼。同时,大批坦克、火炮也通过修复的毛奇桥涌向南岸,直接支援进攻,苏军甚至将几门火炮分解后运到内政部大楼二层重新组装,从窗口指向歌剧院和国会大厦,准备支援随后的进攻。
■ 在柏林街头集结的苏军坦克部队,包括IS-2重型坦克、T-34/85中型坦克和ISU-152重型自行火炮,还有一门由拖拉机牵引的203毫米重型榴弹炮。
濒临绝境的德军并不肯认输,居然在30日上午在外交官公寓区和歌剧院方向实施了反击,但被苏军炮火击退。面对外围据点接连失守的困境,巴比克连续两次向蒙克求救,他的要求得到满足,一小队援军从总理府赶来并通过下水道增援歌剧院。党卫军第503重装甲营的314号“虎王”坦克也被派往国会大厦抵御蜂拥而至的苏军坦克。这辆由格奥尔格·迪尔斯上士指挥的“虎王”可谓国会大厦之战中德军方面的最大亮点,它在国王广场东南角占据了射击阵位,充分利用开阔地形发挥火炮精准的优势,点杀出现在广场边缘的苏军坦克,据称在当天取得了大约30个击杀战果。然而,“虎王”的神勇表现并不能改变战局。
■ 这幅画作描绘了在国会大厦前作战的“虎王”重型坦克。在4月30日的战斗中,党卫军第503重装甲营的314号“虎王”在迪尔斯上士(左)的指挥下与苏军交战,宣称击毁了30辆苏军坦克。
旗帜引领胜利
4月30日上午,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50师在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竭力穿越国王广场,向国会大厦靠近,但是遇到极大的阻力,被来自防空塔、国会大厦和歌剧院的交叉火力压制在反坦克壕前,举步维艰。第207师第597、598团向歌剧院的进攻也很不顺利,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只能在原地掘壕据守。第171师向外交官公寓东区的攻击有所进展,在中午时分击退德军一次装甲反击后稳步推进,逐渐接近国会大厦北侧。
下午13时,苏军集中了80多门重炮,包括203毫米榴弹炮,以及数量相当的坦克对国会大厦实施直瞄射击,这座早已千疮百孔的建筑几乎完全被爆炸的烟云所吞没,苏军坦克沿着街道绕过广场上的障碍尽可能地接近国会大厦,为步兵提供支援。第150师再次发起攻击,越过反坦克壕与德军爆发短兵相接的近战,狂热的党卫军士兵死战不退,甚至连续发动前沿的短促反击,遏制苏军的进攻势头。
■ 1945年4月,在柏林街头进行炮火支援的苏军B-4型203毫米榴弹炮。
在激战正炽的14时25分,沙季洛夫接到报告说,国会大厦上升起了红旗,他没有核实就匆忙上报,很快消息就传到了朱可夫那里。可是,当战地记者赶到前线时,却看到苏军步兵还在国王广场上止步不前,哪里有红旗的影子?在得知报告有误后,沙季洛夫当然没有胆量向元帅同志纠正错误,他只能向部队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攻入大厦,把红旗插上楼顶!战场上浓烟弥漫,遮天蔽日,夜幕仿佛提前降临,死相凄惨的尸体和奇形怪状的残骸遍地皆是,宛如世界末日。
经过短暂调整后,苏军在18时向国会大厦发起最后冲击,第380团1营在左,第674团1营在右,第756团1营居中,终于突破了德军正面的堑壕阵地,推进到国会大厦墙根下。由于门窗都已经被堵死,苏军士兵只能通过墙壁上被炸出的破洞冲进楼内,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掉进了另一个陷阱。
废弃多年的国会大厦内到处堆满了垃圾,仿佛是一座杂乱无章的死亡迷宫。德国守军隐身其中,向苏军痛下杀手,在每一堆瓦砾、每一个过道、每一级台阶、每一根圆柱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威胁。楼外的大炮和坦克都成了旁观者,在大厦内的双方步兵只能用冲锋枪、手榴弹、手枪、刺刀、工兵铲,乃至牙齿和拳头决出胜负。手榴弹的爆炸让残破的房梁和天花板不住地颤动,空气中充满了混合着血腥、火药和泥灰的怪异味道,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惨叫、怒吼和哀号,让这座满目疮痍的大厦显得格外恐怖。
■ 这幅绘画展现了苏德两军士兵在国会大厦内部展开激战的场面。游戏《使命召唤5》真实反映了苏德在国会大厦的残酷战斗。
在这场令人窒息的混战中,却有一小队苏军无心恋战,他们在昏暗的环境中摸索着,寻找通往大厦顶部的通道,显然他们肩负着将胜利旗帜插上楼顶的重任。根据苏联官方报道,在4月30日22时50分,第756团1营1连侦察组的叶戈罗夫中士和坎达里亚中士将集团军军事委员会颁发的第5号红旗插在了国会大厦圆顶的雕像群附近,此时距离五一节仅有70分钟。当时正值深夜,没有留下照片,后来那张传遍世界的升旗照片则是在战斗平息后的5月2日由记者摆拍的。
■ 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在国会大厦楼顶飘扬,这幅照片已经成为记录二战胜利的经典影像。
实际上,关于苏军在国会大厦升旗的确切情况至今仍争议多多。有西方资料披露,在苏军冲进国会大厦时那面红旗还被留在内政部大楼的地下室里,后来津琴科上校特地派人穿过战场取来红旗,当旗帜插上楼顶时已是5月1日凌晨1时30分。还有说法称这面红旗曾被德军拔除,甚至连升旗者也另有其人。无论怎样,这面飘扬在国会大厦楼顶的红旗毕竟象征着苏联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
■ 战后拍摄的国会大厦的正面照片,近景处有一门88毫米高射炮。
当两名苏军士兵在楼顶竖起红旗时,在他们脚下血腥的战斗仍在继续,争夺国会大厦的激战又持续了一天一夜。死硬的德国守军在被数量占优的苏军压倒后退入地下室,那里储备着充足的食物和弹药,支撑他们做最后的顽抗。5月1日,德军多次发动反击,试图逐退占领国会大厦的苏军,但都归于徒劳,甚至在5月2日清晨6时,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将向苏军投降时,在国会大厦附近还有零星战斗。当苏军完全控制国会大厦时,他们俘获了大约300名守军,并在地下室里发现了500多名伤员。
■ 苏军第150步兵师的官兵们在国会大厦前,他们赢得了攻克国会大厦的荣誉。
尾声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降临,柏林被分割,国会大厦被划入西柏林,非常靠近东西分界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会大厦一直保持着废墟状态,无人问津。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西德政府于1956年决定保留国会大厦,而1945年在国王广场周边的建筑物中,仅有国会大厦和瑞士大使馆没有被拆除,保留至今。
■ 20世纪70年代的国会大厦,已经被基本修复,但中央圆顶已经被拆除,尚未恢复。
1961年至1971年,西德政府对国会大厦进行了修复,毁坏严重的中央圆顶被拆除,外部装饰也做了简化。由于涉及东西德敏感的政治关系,修复后的国会大厦只是作为历史遗迹供人参观。1990年德国统一后,联邦政府决定重新启用国会大厦作为议会的办公地点,并在1994年至1999年进行重建。焕然一新的国会大厦安装了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透明玻璃穹顶,成为柏林新的城市地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当人们惊叹于这座建筑物的宏伟和精致时,有多少人能记起在战火肆虐的1945年春季发生在这里的残酷战斗呢?
■ 今日的柏林国会大厦,其中央新建了一座玻璃穹顶,体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