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

当地时间10月10日,被称为巴基斯坦“核弹之父”的卡迪尔·汗(Abdul Qadeer Khan)在伊斯兰堡的一家医院去世,终年85岁。据了解,他因为感染新冠后呼吸困难而死亡。卡迪尔·汗曾是一名冶金工程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帮助巴基斯坦走上了核武器大国的道路。对巴基斯坦来说,卡迪尔·汗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所开发的核武器使得巴基斯坦能与竞争对手印度一较高下;对美国中央情报局来说,卡迪尔·汗则是地球上最危险的人之一。

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1)

“没有卡迪尔汗,巴基斯坦就不会有核武器”

10日,巴基斯坦在首都伊斯兰堡的费萨尔清真寺为卡迪尔·汗举行了国葬。包括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巴杰瓦(Qamar Javed Bajwa)将军在内的数千名哀悼者参加了葬礼,葬礼在大雨中进行。

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2)

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称卡迪尔·汗为“国家偶像”,并指出他的核武器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使我们免受一个咄咄逼人的、规模更大的核邻国的威胁”。同行的科学家穆巴拉克曼德(Samar Mubarakmand)则表示,卡迪尔·汗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他击碎了西方试图扼杀巴基斯坦核计划的企图。他说:“对西方来说,巴基斯坦会取得任何的突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卡迪尔·汗完成国家核武器计划的成就。”

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3)

巴基斯坦核武器项目前官员、美国加州蒙特雷海军研究生院教授费罗兹·汗(Feroz Khan)告诉《华尔街日报》,卡迪尔·汗通过建立世界性网络获得了制造核武器所需的设备,并成功把它们组装了出来。“没有卡迪尔·汗,巴基斯坦就不会有核武器,”费罗兹·汗说道,“但他也危害到了巴基斯坦的核计划。”在费罗兹·汗看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卡迪尔·汗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帮助巴基斯坦获得了核技术,后来他又把这个网络颠倒了过来,把核技术卖给了其他国家,以谋取私利。

从国外窃取技术帮助巴基斯坦的核计划

卡迪尔·汗1935年或1936年出生于印度博帕尔,1947年印巴分治后在巴基斯坦长大。卡迪尔·汗先是在卡拉奇的一所大学学习,后来留学欧洲,最终在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获得了冶金工程博士学位。

1974年,卡迪尔·汗开始在阿姆斯特丹一家为核工程提纯浓缩铀的公司工作。同年,印度试验了其第一件核武器。“当印度在1974年进行核爆炸时,我感到巴基斯坦正处于危险之中,于是我抛下一切,回到了这里。”卡迪尔·汗带着两套用于建造浓缩铀离心机的蓝图回到了巴基斯坦。据荷兰政府后来的调查,这只是卡迪尔·汗从国外窃取的一系列核武器设计和技术中的一小部分。

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4)

卡迪尔·汗向当时的总理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伸出了援手,表示愿意向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计划提供技术。当时布托还在为失去东巴基斯坦(后来成为孟加拉国)和9万巴基斯坦士兵被印度俘虏而耿耿于怀,他接受了这一提议。在决定制造核武器时,布托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们(巴基斯坦人)可以吃草,甚至可以挨饿,但我们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核弹)。”

从那以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制造核武器上发动了“军备竞赛”。1998年,在相继完成核武器试验之后,两国被正式宣布为拥有核武器国家。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巴基斯坦目前拥有165枚核弹头,而印度拥有156枚核弹头。

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5)

被政府抛弃,独自承担所有责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制裁巴基斯坦的核计划之后,卡迪尔·汗被指控向伊朗和朝鲜出售核机密。在苏联占领邻国阿富汗的十年间,历届美国总统都认证了巴基斯坦没有发展核武器。根据美国法律,为了能让美国通过巴基斯坦向反共产主义的阿富汗叛军提供援助,这种认证是必要的。然而在1990年,就在苏联军队从阿富汗撤军几个月后,美国对巴基斯坦实行了严厉的制裁,终止了对其的所有援助,包括军事和人道援助。巴基斯坦被指控向朝鲜出售核武器技术,以换取对方能够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

核弹之父身亡(巴基斯坦核弹之父)(6)

2004年1月31日,巴基斯坦政府解雇了卡迪尔·汗。此后不久,当局宣布,卡迪尔·汗承认向伊朗、朝鲜和利比亚的核计划提供过帮助。四天之后,卡迪尔·汗出现在了国家电视台上,说他“从事的是流氓科学家的工作”,他的政府从未批准销售或转让过核武器技术。然而大多数的巴基斯坦人并不接受这样的解释。

后来卡迪尔·汗就一直处于软禁之中,在伊斯兰堡的一栋别墅中度过了他的余生。卡迪尔·汗从未被指控犯有任何的罪行。2008年,他说他是在压力下做出了2004年的供词。巴基斯坦军队一直否认有参与过卡迪尔·汗的核技术扩散活动。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联合创始人克雷朋(Michael Krepon)告诉《华尔街日报》,卡迪尔·汗“为整个团队承担了责任”,单独面对了因分享技术所带来的批评和指责。

新闻及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