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偶得高考作文(妙手岂是偶得2022高考作文)

妙手偶得高考作文(妙手岂是偶得2022高考作文)(1)

全国新高考Ⅰ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手岂是偶得

“妙手偶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出自宋代陆游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后来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展,不过也通常是形容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妙品神品而已。

然而,今天,妙手偶得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更进一步扩大化了,恨不得人人都希望能有妙手,然后能够偶得。简直要把去店花两块钱买张,然后马上能中500万,当成妙手偶得的范畴了。

固然可能大多数人,不会幻想真的能以小博大,能花两块钱,就中五百万,但是这种撞大运,走捷径的心理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仅以语文学习为例,我遇到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老师,怎么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我有固定的答案:“要想学好语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无非就是多读,多思,多写而已。尤其要多读书,不好好多读书,想要学好语文没任何可能。”然而,通常这样的回答,只会让学生觉得我是个庸师,远不如人家某些老师“五大妙招阅读不丢分”,“十节课作文满分”那么有本事。

我不太在意学生这些私下里的想法,只是在教学上,从初一伊始,就要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变化不同方式来讲。但凡有哪些学生在我的影响下,有了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我都非常欣喜。

直到初三,我才告诉学生,关于应试,我的经验丰富得很,各类问题,都有高招,有口诀。那这高招这口诀真的有用呢?对那些初一初二真正踏踏实实读书的同学而言,真的很有用,而且可以说是“一用就灵”,但对哪些不读书的同学而言,这些东西却时灵时不灵。为什么?你理解能力上不去,对基本的文本都理解不了,再有高招又有什么用呢?

经常在阅卷时,看到某些同学答题很有“章法”。各种公式门清,诸如“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形象生动”,“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类。然而,一到硬碰硬,到底怎么就形象生动了,怎么就激发阅读兴趣了,就回答得全都不着边际,驴唇不对马嘴了。何以如此呢?因为他记住的不过都是一些花架子,最多只是知其然,完全不知所以然。

其实,不只是学生如此急功近利,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当老师讲要少刷题,多读书,但孩子成绩不甚理想的时候,他发现这远不如多刷题,能够在短期中就能拿高分,于是,就有意无意地鼓动孩子多刷题了。老师呢,不是完全不明白,但因为受到家长的这种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也自觉不自觉地带着学生多刷题了。一定程度上来说,在语文学习上,家长和老师为了短期的成绩,形成共谋,结果就是害了学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常识。从来就没有什么终南捷径,从来就没有什么立竿见影,如果非要说有立竿见影,那饮鸩止渴是立竿见影,但又有几人愿意饮鸩止渴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回到常识就好了。如果老师真有那么好用的高招妙招,干嘛藏着掖着不用?如果真能五节十节课就把所有问题都讲清楚,干嘛还非要拉长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干嘛不马上讲完,然后乐得清闲呢?既然有这样的捷径,干嘛不所有的人都去抄近路,偏偏那些做得很好的人还要孜孜矻矻,夜以继日呢?

所以,还是不要做什么白日梦,总想着“偶得”吧,还是扎扎实实把“本手”做好,然后才有机会有“妙手”,才能真正有所得。否则,只能是“俗手”频出,害人害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