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

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1)

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3)

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4)

2016年1月起,在多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的监管中,一大批对环境污染造成严重损害的企业被叫停,对环保事件负有责任的地方官员也面临问责。环保风暴席卷全国两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在环保方面的严厉监管将成为常态。

另外一面,有声音喊出“环境保护行动将打击实体经济”的论调,质疑环保部门“高压”态势会给经济带来副作用。

但无论是工业增长数据来看,还是从地方政府的实战经验出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已不是矛盾的对立面。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已经在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寻找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绝佳契机。同时,曾备受影响的企业开始主动求变,在相关配套政策护航下寻找新方向。

百年工业区十年转型路

双休日又到了,上海居民王秀明建议父亲出去走走。她推荐的地方是杨浦“国际时尚中心”。这个时髦的名字在土生土生的父母眼中看来,有些陌生。于是他说,“就是你以前的老单位,想去吗?”

他兴致勃勃地说,“好额,好额,多少年没去老厂了。”

王秀明所说的“国际时尚中心”位于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2866号,原址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是父亲从二十多岁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地方。

十七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其前身为裕丰纺织株式会社裕丰纱厂。1949年5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工厂,将其改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贯穿20世纪,十七厂所在的杨浦区,是近现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上海杨浦位于上海市东北角,是市中心最大的城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1842年,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外商资本迅速聚集,在杨浦区建设了一批影响至今的工业设施。其中,1883年建成的杨树浦水厂是中国第一家城市自来水厂,至今还持续运营。1911年建成的杨树浦电厂,曾是远东最大的城市火力发电厂。

上海解放之后,杨浦的工业地位并未改变。上世纪80年代,该区内集聚了大中型国有企业1200多家,如中华香烟、上海手表、回力球鞋、凤凰、永久自行车等民族工业品牌。在上海百万产业工人中,杨浦就有60万人之多。

在工业繁荣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杨树浦路上曾上演了下班时,30万纺织工人在街上穿行的盛景。那一时期,杨浦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上海总数的四分之一。

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5)

十七厂资料图。

但百年工业历史的杨浦区,到上世纪90年代却遭遇了艰难时刻。

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杨浦区内1200家国有企业面临“关、停、并、改”,轻纺工业向苏南以及全国转移,工业体系出现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与90年开始迅速发展的中心城与浦东新区相比,杨浦变成了产业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的老城区。

工业粗放生长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上海杨浦区环保局局长赵阳告诉界面新闻:2003年前后,杨浦区的水体、空气质量都有较大的问题。其中统计数据显示,杨浦区一个月内的扬尘就有25吨。”

转型时不我待。自1996年至2010年,杨浦区在10年时间中进行艰难探索。最终,确立了主打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决定“腾笼换鸟”,扶持创新型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提升。

随着污染重、能耗高的国有工业陆续关停,30万纺织工人集体上下班的盛景一去不复返。杨浦区在崭新的规划中,从零开始,重新起跑。

王秀明父亲辛苦一辈子的十七厂也在2012年区域规划的转型期内结束了其作为工业厂房的使命。百年历史的厂房孤独地屹立在黄浦江畔,任由江水流淌。

但属于十七厂的故事并未结束。

2002年,上海市政府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2016年,上海市政府正式确定两岸45公里核心区贯通目标,其中杨浦滨江坐拥浦西中心城区最长岸线,全长15.5公里。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方向,全力推动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2017年10月1日,一条更开放、美丽、人文、绿色、活力、舒适的江岸画卷从十七厂门前正式展开。

而在同期,历经5年的改造,十七厂也实现华丽转身,在保留基本历史风貌和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升级成为集时尚秀场、商业、餐饮和办公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十七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造衣服”到“卖衣服”,这座厂房现如今每年能够带来近5亿元的营业额。

十七厂的“蜕变”也是杨浦区整体转型升级的缩影。如今的杨浦区内已经实现了从低端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的转变,更是中国“总部经济”的实践区之一,既有甲骨文、耐克的区域总部,也有摩拜单车这样的创新企业。

目前,杨浦区年财政收入已经突破119.5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浦区的PM2.5数值已经跌至35微克,空气质量优良率已经升至82.9%,月扬尘已经降至4.6吨,18条内部河道水质全部达标。

赵阳表示,下一步,杨浦区将继续关注大环境的改善,除了将生态环境提升更高优先级之外,还要将出行、交通大环境作为改善的目标之一。

可口可乐卖水背后的“经济账”

宏观上,环境改善给予区域经济升级转型注入新动力;微观上,企业践行环保理念,亦能带来效益的提升。

对于这一点,可口可乐位在沪授权灌装企业,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深有体会。

目前,上海申美在闵行、浦东拥有占地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13条生产线,是可口可乐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单一工厂。上海申美目前不仅为中国地区的可口可乐灌装企业提供全部原浆,还能年生产出2亿标箱的可口可乐产品,年生产量110万吨,总销售额达到30亿元。

如今的上海申美不仅做饮料,他们还肩负着在向金桥地区的部分制造业企业供水的职能。

上海申美有限公司制造部总监骆超告诉界面新闻,可口可乐生产、灌装对于水的依赖性非常大,水也是饮料生产的主要原料。目前,上海申美金桥工厂每年的用水量达到120万吨。其中,每天也有近千吨生产废水排放。

“如果放在数年前,这些废水将直接排放至城市污水收纳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骆超说,但是在2013年以后,上海申美意识到这些废水的可利用价值。出于对水资源节约的重视,上海申美随后分两期建设,共计投资近500万元,建设了一套中水回收系统。通过将废水回收,并经由专业的设备过滤,最终排出的水质COD(化学需氧量)可以降至在20以内,符合国家三级排放的标准。”

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促发展系列)(6)

上海申美建设的中水回收系统。受访者供图

骆超透露,项目建成初期,这套中水回收系统每天可以处理2000吨生产废水,被引导至厂区内进行绿化灌溉、车辆清洗及冷却塔进行使用。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仍然只能消耗掉500吨,仍有1500吨的富余处理能力。

在一次沟通过程中,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获悉此事,双方协商过程中发现,金桥开发区内的其他制造业有用水需求,何不将这些中水售卖给这些企业?

这一思路得到了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在其帮助下,管委会首先解决了上海申美作为供水单位的资质问题。其次,在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夏普公司最终以每吨2元的价格敲定了中水购买合同。管委会还帮助筹措资金,用于管线铺设。

骆超告诉记者,上海申美生产使用的自来水水价是每吨5.8元。中水回收系统每处理一顿废水的成本达到2元。申美是以成本价将中水售卖给下游企业。

中水的处理成本和售价持平,那企业前期投资的近500万建设成本如何收回?

骆超表示,玄机在于排污费(记者注:目前该收费项目已被废止。水体污染防治方面收费以环保税征收替代)上。根据政策,上海申美使用的90%以上生产用水需要征收排污费。但是随着环保设施的使用,上海申美的环保表现可以享受到相关的排污费减免措施。目前,仅一年,上海申美的排污费减免就节约了100多万元人民币。

企业享受排污费减免,下游企业又能以低价买到合适用途的中水,而政府又减少了水体污染的相关风险。这套中水系统带来的是“三赢”的局面。

如今,上海申美的中水系统正源源不断地向西门子、夏普、理光、上海烟草机械四家企业提供中水服务。这一系统,目前也成为可口可乐在中国地区授权灌装企业的“标配”。

实际上,上海金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企业因“水”产生的故事并未止步于此。

金桥管委会规建处生态环保工作负责人唐方告诉界面新闻,也正是这次在水资源利用上成功合作,也引发了管委会对于工作方向的新思考。她说:“过去,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侧重点在于监督企业不要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现在,我们在监管的同时,也想通过提供配套的环保服务来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唐方透露,目前,作为上海制造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金桥开发区内目前有企业万余家,其中制造业企业有2000多家,重点排污单位50余家,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电、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传统企业。

传统制造业每天的生产都会产生废弃物,如何帮助处理这些废弃物一直以来是难题。受到可口可乐卖水的启发,金桥管委会最终决定成立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目前,上海金桥开发区内的电子废弃物均有该企业负责收纳处置。同时,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了对上海地区业务辐射。

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褚永怡透露,目前,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总计回收五大家电224万件,各类小件电子废弃物2430万件,是目前上海市场上收纳、处置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褚永怡表示,目前,该公司帮助金桥管委会运维的金桥环境数据监控平台生在升级改造中,下一步,该平台将实现对金桥地区所有企业的生产、排污情况的实时监控,加大管理、服务力度。

专家:环保影响经济是“逻辑错位”

无论是企业的自我转型,还是政府规划的集中转向,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而从工业数据来看,即使环保风暴最激烈的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也并非像质疑声那样,出现“元气大伤”。据统计部数据,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为16.2%,企业利润情况尚处于不错的水平。

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环境保护冲击实体经济的论调”,主要原因在于近一段时间,民营企业的运行和信心都出现了困难。

中国经济学家沈建光在金融时报撰文称,“环保监管从严推升了私营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去产能政策类似,加强环保约束本无可厚非,但一般来讲,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环保相对规范,环保督察治理“散乱污”企业,限产、停产,中小民营企业的影响最大。结合笔者6月到访欧洲的经历来看,所言不虚,根据与欧洲50家大企业交流,笔者发现,由于欧洲企业历来环保严格,资金来源多元化,今年其在中国的业务受去杠杆、环保规范的影响非常小,业绩增长是多年来的最快一年,这与当前民企利润下滑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环保打击实体经济”的论调,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表示,在考察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通常会陷入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逻辑”,那就是环保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到各个企业时,会令企业承担额外的“环境治理成本”。而一旦这个额外的“环境治理成本”超出企业承受的范围,企业就可能面临停产甚至是倒闭。但问题是,根据世界各国现有的环保实践,环境保护显然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这样理解上的“错位”主要是因为思考维度上的不同。

他指出,在理解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除了公平、效率的维度造成的思考方式不同之外,还有一种“注意力”的维度,那就是由环保引发的某个社会或经济事件,造成一种舆论上的注意力冲击,进而产生对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进一步关注和判断。而这在信息社会扑面而来的时代背景下,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其实,‘注意力’维度背后的含义在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下,个别具有‘注意力经济”特征的环保事件会陆续引发各种社会热点。这虽然体现了全社会对于环保的高度关注,但却也有其不利之处,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过大地渲染了环保给某些特定个体或群体造成的损失,令公众过度关注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矛盾之处,而忽视了那些引发和激化矛盾的真正因素。”

他指出,出现这样的论调,值得反思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环保信息的共享机制,各种环保处罚(也包括奖励)信息能否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及时公开共享。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企业等排污主体开展必要的监督,在全社会形成绿色至上的竞争氛围,无疑也将在大大提高环保功效的同时,较好地缓冲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