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等色 也许又美又高贵
■秘色瓷花口盏,五代,慈溪博物馆藏,潘玮倩摄于南越王博物院
■秘色瓷器盖,五代,慈溪博物馆藏,潘玮倩摄于南越王博物院
■秘色瓷盏与盏托,后司岙窑址。 (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罗湖师秘色木宛”匣钵(图片来自郑建民、谢纯龙《上林湖后司岙窑址首次出土“秘色”字样瓷器 ——上林湖2017年度考古获重要收获》)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感慨“秘色瓷”之难得,亲手写下诗句,“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宋代官窑,像拂晓星辰,稀少,但终归可见,传说中的越窑秘色瓷却已人间难寻。
秘色究竟是什么色?“秘”字,除了形容这“难以描尽”的颜色,还有更深含义吗?秘色瓷的故乡又在哪里?
1
唐代晚期,越窑创烧了秘色瓷
秘色瓷,是越窑中的精品;越窑,是中国青瓷史上的关键篇章;而青瓷,可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缩影。
陶器可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瓷器是。两者有许多不同指征,最关键一点包括烧造温度,后者比前者高,须达1200℃以上。考古资料显示,早至夏代,以德清为中心的浙江东苕(tiáo)溪流域,就开始生产原始瓷。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2021年夏天,“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举行。展出的三百余件出土器物,主要为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的越窑青瓷,年代上起自东汉、下至南宋,时间跨度长达千年。
据南越王博物院介绍,越窑,中国古代著名青瓷窑场,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始烧;三国两晋时期是早期越窑自成熟瓷器创烧以来,第一个生产高峰期,以明器种类为主;南朝到隋代短暂沉寂,然后在唐代迎来兴盛。
这种兴盛和当时经济水平发达、人们喜好饮茶以及瓷器外销开始蓬勃发展有关。并且,事关唐玄宗在开元二年(714年)颁布的《禁珠玉锦绣敕》。“唐玄宗的时候,为禁举国奢靡之风,限制使用奢侈的金银器,成本较低的陶瓷器就成为金银器的替代品之一。”“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内容设计、南越王博物院的史明立说。
唐宋时期,越窑制瓷业中心已经由以上虞为中心的曹娥江中游地区转移到以上林湖为中心的慈溪地区。这是越窑最辉煌的时期,它作为一种普及社会而又彰显高端的产品,在印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以自身魅力,互动推进文明进步与交流。当时,“作为南方瓷器代表的越窑青瓷,与北方的邢窑白瓷共同开创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而唐代晚期越窑创烧的秘色瓷,则代表了薄釉青瓷的最高水平,是制瓷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成了唐五代时期的贡御瓷器。”
2
后司岙是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
“秘色瓷”产自哪里?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接力式”探索来寻求答案。发掘和研究表明,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中的核心窑址——后司岙,大致是唐五代、北宋早期秘色瓷最主要烧造地。
根据史明立的介绍,记者找到了绍兴上虞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傅知微对于秘色瓷概念的探讨论述。在《谁谓古今殊——秘色瓷概念的再讨论》中,傅知微指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乃“秘色瓷”见诸文献之始,同时也指明了秘色瓷的产地为越窑,以及秘色瓷的外观特征为青釉,但有着不同的“色阶”。这首《越窑秘器》的作者,晚唐陆龟蒙,是一位“跨界达人”,是当时农学家中最会写诗的人。这诗,因歌咏秘色瓷,在他588首作品中夺魁。
千年后,另一位“跨界达人”,据陆龟蒙诗歌提供的线索,推测上林湖是秘色瓷的产地——2022年,值中国“古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最早发现上林湖越窑遗址和研究秘色瓷的中国学者)诞辰130周年、英国陶瓷鉴赏收藏家大维德爵士(最早专题研究秘色瓷的西方收藏家)诞辰130周年、法门寺秘色瓷考古发现35周年之际,6月,由慈溪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的纪录片《秘色之城》,披露了陈万里等人与秘色瓷的渊源——作为一位曾经的北大校医,精通摄影的陈万里先生,用相机拍摄到了“末代皇帝”时期皇宫中的御用瓷器,从故宫开始了他的陶瓷考古之路,开辟了古陶瓷田野考古事业。“八上龙泉,七下绍兴”,他先后发现了龙泉窑大窑遗址和上林湖越窑遗址,并推测上林湖是秘色瓷的产地。
傅知微介绍,新中国建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为探寻秘色瓷的可能生产区域,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各级文物部门对上林湖周边诸窑址进行野外调查,获取大量标本。法门寺地宫发现秘色瓷器后,浙江学者再回头审视对比早年调查所得资料,基本确定后司岙窑址就是唐代秘色瓷的重要烧造地。2015至2017年对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建明、谢纯龙、张馨月、谢西营等人2018年的公开发表文章显示,“2015至2016年,对后司岙编号为Y66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基本解决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的生产问题”。
文中尤其提到,2017年,窑址继续发掘,在一件瓷质匣钵上发现了“罗湖师秘色木宛”六个字,“秘色木宛”三个字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这不仅是在窑址上首次发现“秘色”字样,同样也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秘色瓷’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当时的文人以及包括宫廷在内的上层阶层中,作为窑工,亦清楚知道自己所做是秘色瓷器。”
3
“秘色”一词
有多种解释
“秘色”,不仅指向这种瓷器多变的、神秘的颜色,更指它“专供皇家使用”的尊贵身份。
“千峰翠色”,在很有可能“亲眼目睹”过秘色瓷的晚唐诗人陆龟蒙看来,这颜色分明是多样的,或者说是有色阶的,千峰二字,已是最好说明。
到了五代,徐夤在他的诗中,较早提到秘色瓷的用途——贡御。他的《贡余秘色茶盏》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诗人认为秘色瓷主要用于贡奉宫廷皇室或贵族,这与同时代《锦里耆旧传》《成都文类》《十国春秋》《册府元龟》所言类同,同时也得到了吴越国康陵、辽祖陵一号陪葬墓等考古发掘的证实。而诗中对秘色瓷外形的描写也与秘色瓷的外貌特征相似”,傅知微表示。
生活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赵令畤,其《侯鲭录》卷六《秘色瓷器》则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可知,当时仍有秘色瓷的存在,作为供奉,一般臣民不得使用。
链接
“秘色瓷”各家说
(引自傅知微《谁谓古今殊——秘色瓷概念的再讨论》。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考古发掘的顺利进行,为学者们研究秘色瓷提供了诸多证据,推动了秘色瓷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相对较早的,比如,陈万里先生认为“秘色瓷因供御而得名”;董其祥认为“秘色”与“碧色”同音相假,秘色瓷可泛指一切青瓷;宋伯胤认为秘色瓷应有样式、颜色、御用等条件和标准;朱伯谦提出秘色瓷因龙窑内部温度和气氛不同呈现不同色彩;周丽丽认为器物的釉色、胎质、造型及制作的程度是鉴定秘色瓷的主要标准。
相对较近的,比如,高阿申将秘色瓷定义为“匣钵烧制的薄胎类越窑贡瓷;李刚认为秘色是“神奇之色”,主要是“碧色”,“类玉”、“类冰”;尚刚、郭璐莎认为秘色瓷和“秘”与帝王相关,“色”即品类、种类;沈岳明认为单纯从越窑佳品、青绿色、皇帝专用任何一方面去定义秘色瓷都比较片面;徐李碧芸、李其江、张茂林等人认同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珍惜、罕见的精品;而赵宏、李三原则认为秘色瓷与唐代尊崇秘密教相关,是秘密教供奉瓷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