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1)

1月29日清晨,神汤沟村后码头潮水裹挟着浮冰涌到岸边。

(文图 / 江东旭)

老渔民常说“冬吃牡蛎夏吃蛤!”

寒冬腊月的牡蛎日渐肥美,鲜味直线飙升,口感也愈加嫩滑。用“蛎黄肉”蘸一下酱油,放进嘴里,鲜到能让味蕾开花。

清晨7点,鳌山湾畔的即墨鳌山卫街道神汤沟村码头开始忙碌起来。20多艘养殖船蓄势待发,静静地等待潮水的到来,一会儿它们将集中出发收获海中的牡蛎。67岁的冯淑丛吃完早饭,早早地来到码头。今天他要去自家的养殖区收获1500斤鲜牡蛎,赶在春节前给自己孙子、孙女攒个 “压岁钱”。

今年神汤沟村养殖的牡蛎大丰收,牡蛎收购价也是这几年最高的,平均一户能有15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全村大约有100多户养殖牡蛎,保守估计有1500万的产值,而作为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之一的冯淑丛却要正式“挂靴”上岸了。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2)

冯淑丛给发动机加柴油。

20年前,由于海里的鱼虾越来越少,当时47岁的冯淑丛面临着被赶上岸的窘境。常常是出海一天,打上来的鱼虾还不够柴油和人工费钱。这种窘境不光困扰着冯淑丛,同村和他一样出海捕鱼的于民道、李显强、于建涛也同样愁眉不展。

1999年冬天,四个人坐在一起喝酒,“咱年纪也大了,去工厂打工也没人要。出海的(人)被海赶上岸,是啥也不会啊,难道只能去工地搬砖?”席间不知道谁喝高了,发了句牢骚。

“大风大浪咱谁没经历过,咱出海的(人)谁还没遇到个事,但明年再这么下去也确实不行,咱哥几个得想想办法。”冯淑丛狠狠地抽了一口烟。

“我去烟台那边,看到他们已经有养殖牡蛎的了,海洋研究所在那边有牡蛎育苗池,还往外卖牡蛎苗,要不明年咱在村后海湾里试验试验?”走南闯北最多的于民道说。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拼一把。当时大家讨论了半天觉得这条路比较实际一点。2000年春天,4个人多次去烟台请教学习,把研究所培育的牡蛎苗带回鳌山湾,开始试验在鳌山湾人工养殖牡蛎。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3)

起锚,准备出发。

第一年,失败了,引进的牡蛎苗没有扛过处暑前后的高温海水,热死了。

第二年,也失败了,牡蛎被其他附着生物从扇贝基底全部挤掉,颗粒无收。

第三年,又失败了,海湾内营养物质太丰富,牡蛎都被活活“撑”死了。

经过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分析,他们才得知,烟台培育的牡蛎苗并不适合鳌山湾地区的海洋环境。这三年的投入算是都打了水漂。大家讨论了一番后觉得,虽然这三年啥回报也没有,但至少积累了不少经验。条条大道通罗马,本地牡蛎总能适应本地海水吧,来年咱们养本地牡蛎。

2003年春天,冯淑丛他们四个人,几乎跑遍了青岛所有出名的渔村,但没有找到一家出售牡蛎苗的育苗场。

三年的投入没有任何回报,到底还干不干了?这个问题冯淑丛反复在脑子中思量。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4)

一条船,一个人,一天要从海中拽上来3000斤牡蛎。

要干就干到底,没有牡蛎苗,就自己动手从礁石上抠下牡蛎幼苗,人手不够就发动家人,家人也不够用,就雇人从礁石海堤上抠牡蛎幼苗。每个人的手指都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最后总算是采集到了1000多斤牡蛎苗,光铲刀就用坏了200多把。

满怀希望,背水一战的四个人总结了前三年的养殖经验,决定这次采用笼养方式,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些来之不宜的牡蛎苗。

第四年,还是失败了。

第五年,又失败了。

第六年,他们改用绳子吊放扇贝皮让天然牡蛎苗附着,取得了成功。然而,年底还是没有收获。

第七年,虽然还是入不敷出,但已经开始有少量的牡蛎能存活下来并长大了。

第八年,存活并长大的牡蛎苗又多了一些。

第九年,总算见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这一年大家算是收支持平。

第十年,由于放苗时间早了一周,加上夏天久旱未下大雨,存活下来的牡蛎个个“骨瘦如柴”,4个人养殖面积最少的也赔了1万多元。

第十一年,望着个个肥大鲜美的海蛎子,冯淑丛、于民道、李显强、于建涛四个人痛快地喝了整整一晚上,这里面的艰辛与付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5)

将牡蛎养殖绳从浮漂架上摘下,拽上船。

“终于成功了,我们四个也算是给全村,以及附近几个村的牡蛎养殖蹚出了一条路。”从2010年起,神汤沟村的牡蛎养殖户渐渐多了起来,冯淑丛他们把自己的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大家,现在牡蛎养殖已经成为神汤沟村以及附近几个村的支柱产业。

一根两米多长的养殖绳上大约有15斤牡蛎,每根至少值20元。别看这捕获海蛎子简单,冬天的海上格外的冷,有时候根据潮汐变化,还需要凌晨出海。一般年轻人要4个小时,才能从海里拽上大约3000斤牡蛎。

一条小船每天的捕捞作业,都是由一个人完成。船靠岸后,还要从船上卸下这3000斤牡蛎运回家,绝对是个重体力活。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6)

养殖绳上沉甸甸的牡蛎。

由于神汤沟村后的海湾有大任河、温泉河和数条小溪汇入湾内,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湾内的浮游动植物非常丰富,给牡蛎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村民们养殖的牡蛎,采用天然牡蛎苗附着,自然生长的养殖方式,因此口感跟天然野生牡蛎几乎没有差别。

作为鳌山湾最早的牡蛎养殖拓荒者之一,冯淑丛还是略有遗憾。目前,整个鳌山湾养殖的牡蛎都没能解决第二年留存牡蛎存活率低,肉质含量低的问题。第二,本地天然牡蛎品种太单一,对海水盐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受降雨的影响产量变化较大。

“我今年67岁,真的是体力跟不上了。要是能年轻10岁的话,我还真想再引进几个牡蛎品种,多做些试验,把牡蛎养殖做好、做精、做细。”冯淑丛说。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7)

满载而归。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8)

冯淑丛将船上的牡蛎装上车,运回家里。

乳山海钛牡蛎生蚝养殖基地(鳌山湾牡蛎养殖拓荒者)(9)

如今,神汤沟村后海湾大面积的牡蛎养殖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