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

#创作挑战赛#

记得两年前在记录雨崩行程的梅里雪山时,我第一次用到了“中国式的阿尔卑斯山”。这是多年后对阿尔卑斯行程的怀念,也是对脑海中那幅挥之不去的画面的纪念。头顶雪山环绕,冰川从山肩处落下,山下满是浓密的森林和斑驳的草原,而眼前,则是用木屋组成的村落。这幅画卷其实并不仅属于阿尔卑斯,但是先入为主的概念还是习惯性地把它打上“阿尔卑斯”的标签。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1)

当然,“中国阿尔卑斯”这个风景标签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也被用在了像阿尔山、四姑娘山、可可托海、卡瓦格博等等身上。今天被我再次记起,是位于林芝的鲁朗。其实,世人赋予鲁朗的名字很多,每个听起来都气势磅礴,包括“神仙居住的地方”、“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就连藏语直译过来的名字“龙王谷”都比我的这个标签霸气。以至于我都怀疑这个标签给鲁朗这个川藏线最美小镇抹黑了。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2)

鲁朗隶属于林芝市的巴宜区,距离市中心70公里的样子,是318国道上一个很出名的小镇。之所以出名首先要说这里的景色优美。伴随着美景,国内房地产大咖们在这里打造了众多五星级酒店,这里也就被冠以休闲度假圣地的名号。其次,鲁朗还和最著名的神山“众山之父”南迦巴瓦经常被捆绑在一起。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3)

很多慕名之人认为鲁朗是眺望“十人九不遇”的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点。其实在鲁朗是看不到南迦巴瓦峰的。要看南迦巴瓦需要到鲁朗往林芝方向10公里的色季拉山垭口的位置。而庇护鲁朗的,则是工布人自己的神山工布拉赞。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4)

工布人,更准确地应该叫做“工布藏族”。说到这个概念需要先说下历史。在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之前,西藏一直处于“小邦”时代。在《贤者喜宴》、《汉藏史集》等多部关于西藏历史的书籍中都有关于“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和四十小邦”的记载。这个“小邦”,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部落,氏族。也就是说古时候的西藏前期是由多个部落、氏族组成的,后期一些部落做大了,就变成了部落联盟,这个状态一直保持到松赞干布统一雪域高原。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这个部落的概念没了,但是人们还是经常用这些称谓来表示自己。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5)

工布藏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主要集中在林芝一带,从“十二小邦”时代就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作为藏区唯一深处深山老林之中的人,工布藏族的无论从穿衣、饮食还有生活习惯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所以也就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自然崇拜。工布拉赞、杰钦朗拉嘎布、萨玛热则、贡措湖、巴松措这些大山大湖就是承载了工布藏族信仰的神山神湖。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6)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7)

扯得有点远,咱们言归正传。

鲁朗的海拔位于3300米的样子,这个海拔比拉萨低了300多米。正是这300米的落差和这里独特的地形,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地貌。相比于拉萨贫瘠的植被覆盖,这里森林覆盖面积超过了80%,而剩下的20%也被草甸和河流占领了。于是西藏的主色调“黄”,在这里换成了“绿”。鲁朗两侧的高山从低向高,依次分布着灌木丛、云杉和松树。而高山中间的谷地则是整齐的草甸和蜿蜒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森林,用颜色标注着种类和年龄,正所谓“幼林明媚母林幽”,再加上草坪上怒放的野花,大自然把最美好的风光都留在了这里。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8)

在森林下,草原旁,是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屋,木桥。牧牛和经幡散落在草场河畔仿佛洒落的群星,而头顶的雪山此时正在被流云影地斑驳陆离。如果把这些挥毫泼墨,那便是一幅优美恬静的山居图。而放在了照相机里,这又成了我心中的那个“中国式的阿尔卑斯山”!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9)

写到最后,突然发现上面所有关于“中国式阿尔卑斯”的标签都是伪命题。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标签的基础。而我心中的那个“中国式阿尔卑斯”,不是包含雪山、森林、草甸、河流、木屋、牛羊的画卷,而是在这幅画卷中坐在木桩上,边喝茶边欣赏风景的惬意生活!

川西中塔草原(川藏线上的这个小镇)(10)

鲁朗画了一个大大的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又在哪里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