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遇龙河的传说(连载阳朔古迹古镇山水传说)
前言: 阳朔每一个古村古镇风景和故事都尘封一段故事,只有你去慢慢挖掘,你一定被这些远古离奇的历史所沉迷
遇龙河景点传说
共计10集已经全部写完
第111集
仙桂桥
遇龙河支流的石拱桥,是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桥高2.2米,长26米,宽4米。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桥体结构独特,桥采取极为罕见的并列砖法,用9组券石拱砌,共用石281块并列而成。经过八百多年风雨剥蚀和洪流冲击,桥体完好无损
第112集
遇龙河的由来
遇龙河古名安乐水,曾被称为归义江。很久很久以前,遇龙河本叫作安乐水,河上没有一座桥,明代永乐年间。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走到河边,正逢“水怪”兴风作浪,狂风呼啸,浊浪排空,无法过河,叹道“此生休矣!”恰在这时一位女子从河边经过,得知原委后,顿生爱怜之心,欲助一臂之力,她让书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自己腾云驾雾飞往东海,请来龙王和八仙。龙王亲率虾兵蟹将协同八仙,斩妖除魔,大战数百回合乘胜而归,从此以后安乐水平静下来。说也奇怪,也在同时河上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拱桥,让书生过河。书生哪里知道,这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女子本是龙王的千金,来此一游,与书生不期而遇。书生千恩万谢,于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便许下山盟海誓,期盼结为百年之好。不久,书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三年之后目睹皇权纷争遂辞官南归。与龙女在安乐水边筑庐为舍,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书生为感“龙”恩,请来九十九位能工巧匠,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本地大理石建造一座造型雄伟美观,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命名为“遇龙桥”,安乐水也因此而更名为遇龙河。他们居住的地方遂叫遇龙村。遇龙村那座栖凤山,就是龙女化作玉凤期待书生回归之所,河下游的情侣山,就是他们贴身相拥,永不分离的见证;遇龙河下游百米处的石龙山还藏着龙王的一颗宝珠呢,每逢夏日,河中浅水处随处可见的龙虾螃蟹,据说它们都是龙王的爱将的后代呢?而遇龙河畔的八仙岩就是八仙下凡停留的地方,那清澈的河水,由于龙女朝夕沐浴洗指,因而变得一碧澄清并发散着诱人的清香,河两岸那纯朴,善良,勤劳的村民便是他们的后裔。至今,遇龙桥上还立有祭祀龙女的小庙呢!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第113集
遇龙桥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遇龙河本叫作安乐水,河上没有一座桥,明代永乐年间。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走到河边,正逢“水怪”兴风作浪,狂风呼啸,浊浪排空,无法过河,叹道“此生休矣!”恰在这时一位女子从河边经过,得知原委后,顿生爱怜之心,欲助一臂之力,她让书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自己腾云驾雾飞往东海,请来龙王和八仙。龙王亲率虾兵蟹将协同八仙,斩妖除魔,大战数百回合乘胜而归,从此以后安乐水平静下来。说也奇怪,也在同时河上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拱桥,让书生过河。书生哪里知道,这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女子本是龙王的千金,来此一游,与书生不期而遇。书生千恩万谢,于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便许下山盟海誓,期盼结为百年之好。不久,书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三年之后目睹皇权纷争遂辞官南归。与龙女在安乐水边筑庐为舍,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书生为感“龙”恩,请来九十九位能工巧匠,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本地大理石建造一座造型雄伟美观,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命名为“遇龙桥”,安乐水也因此而更名为遇龙河。他们居住的地方遂叫遇龙村。遇龙村那座栖凤山,就是龙女化作玉凤期待书生回归之所,河下游的情侣山,就 是他们贴身相拥,永不分离的见证
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龙,巡游到此,看到如此胜景,觉得东海黯然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这条龙晚上浮出水面贪婪的观赏美好的风光,后来忍不住有时白天也偷着出来,许多村民都曾见过,遇龙河因此得名。也有说是她古名安乐水,后因中游有著名的遇龙桥,改为遇龙河 遇龙河上一石拱桥,位于白沙镇遇龙村旁,明代所建,桥长60米,宽 遇龙桥 5米,高9米,跨度18米,全用石头砌成,未用灰浆,历经数百年而无损,是阳朔县重点文物古迹。桥体巍峨壮丽,石桥两侧爬满青藤,古色古香;桥下水悠悠,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担水、洗衣,月转星移,遇龙桥见证人世沧桑,却依然坚固如初。《刘三姐》中的第一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桥上立有《遇龙村抗战胜利纪念碑》,记述了当地群众在遇龙桥对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据守长达9个月,与日寇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的英雄业绩。“文革”期间,该碑被捣毁丢入河中,1987年政府派人捞得下半残碑.并设法补齐重新立于桥上原位,供人缅怀。由于该桥所处交通便利,名闻遐迩.每天都有不少中外游人到此游览
第114集
遇龙河龙头石
龙头石是遇龙河的一大景观:盘卧江边,昂头、张嘴,龙头飘然,气势非凡。龙石中又呈现无数条龙,老龙静坐养神,大龙昂首挺胸,小龙活蹦乱跳,他们或上或下,或东或西,可爱极了。村人称其为“龙头石”,又称“龙窝”。据说,如来佛祖身边有一对金童玉女。金童是金宝深山里千年老龙修身所变,文质彬彬,英俊潇洒;玉女则是漓江河里的龙母净化而成,善良、端庄、漂亮。如来佛祖非常喜欢他们,除了自己出行金童玉女不离左右外,平时总是任由他们玩耍嬉闹。久了,这对金童玉女在天上玩腻了,便相约回故乡阳朔这块人间仙境玩玩。有一天,如来佛祖睡着了,金童玉女先后溜出南天门。门神深知他们是佛祖的爱童,哪个敢管敢拦,连问都不敢问。于是,金童玉女一个跟斗,腾云驾雾飘至阳朔。在哪里落脚呢?到漓江?玉女不想去,那里有她太多的亲戚故旧,龙子龙孙,仅应酬就烦死人。金童也不敢回金宝,因为他从前在那里很捣蛋,得罪了众多的龙哥龙弟。金童玉女在空中盘旋了几圈,看中了遇龙河这地方,此处离金宝不远,河水紧连漓江,风光优美,真是好地方。玉女自小在水里长大,特喜欢水,何况这遇龙河的水又那么清,那么柔。因此,就整天泡在遇龙河里畅游,还悄悄地传信给过去在漓江耍得好的姐妹来玩。金童呢?自小在山里长大,看惯了山的雄奇、伟岸,便整天爬山、游洞,好不快活。遇龙堡村后山,奇峰独秀,壁立千仞,山腰有个岩,空阔奇绝,上有石洞,平坦如室,宽约丈余,洞中重叠如楼,还有七个小洞,深不可测,可谓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宛如仙境。金童无意中撞进此洞,犹如“叫化佬捡得金元宝”、“瞌睡人遇着枕头。”那股子高兴劲就甭提了。这里离遇龙河很近,伸长颈子就可喝到遇龙河水。金童整日里在洞中溜上溜下,出出进进,玩了几天,他感到不够瘾,就一声长吼,将金宝那些从前在一起玩的龙哥龙弟们召来。那些从前的龙哥龙弟们如今都老了,正闲着无事,就把那些玄孙子们都带来。山龙素来豪放而不拘小节,嗓音特别的洪亮。那么多的龙聚集到这洞里,这下可热闹了。殊不知,这一吵,却把早在洞中睡眠的八仙闹醒了。这还了得,仙家居所哪能让凡物放肆,众仙怒起,一口气就把众龙吹出了洞外。那天,金童不在洞里,跑到河边与玉女约会去了。被赶出洞外的龙哥龙弟全部溜到金童的头下躲藏。八仙将龙哥龙弟赶出洞中还不解恨,追至河边。性急的铁拐李也不问青红皂白,挥杖便朝金童头上打,“嘭”的一声,铁杖与龙头迸出了耀眼的火花。金童被打得眼冒金星,那未泯的凡间好斗恶习又陡然燃起,张开大口,欲将追来的八仙吞灭。还是吕洞宾眼亮,反应快,当他一见龙头冒金星,就知此物非凡,细瞧,这不正是如来佛祖宠爱的金童吗!如来佛祖是得罪不起的,何况金童也是仙家。他赶忙拦住众仙,晓以利害。但众仙也咽不下这口气,自己的窝给他人扰乱了,于是就一齐飘上天找如来佛祖告状。天上一日,凡间千年,如来佛祖一觉醒来,不见金童玉女,却听堂前闹烘烘的,忙起身出来。原来八仙是告童子的状,八仙告童子不就等于告自己吗?如来佛祖也有私心,但对八仙又不便发作,就说:这事不要扯到玉帝那里了,我马上召回童子严加管教,另外你们八仙也不对,怎么也下凡间了呢?八仙想想也有道理,自己也有错,若让玉帝晓得,弄不好自己也要挨惩罚。也就默不作声了。事后,如来佛祖施法将金童玉女收回到身边。但他留了一手,把金童在河边的原形化在那里,而八仙住过的洞,亦授民间署名“八仙岩”,以防八仙日后到玉帝那里扯皮告状。他嘱人为洞口题写“怀安洞”,寓意:怀记安宁,八仙也好,金童玉女也罢,凡事以佛为本,安宁为上。如今,“八仙岩”的传说还流传甚广,“怀安洞”石刻仍在,龙头石更受游人青睐的一大景观:盘卧江边,昂头、张嘴,龙头飘然,气势非凡。龙石中又呈现无数条龙,老龙静坐养神,大龙昂首挺胸,小龙活蹦乱跳,他们或上或下,或东或西,可爱极了。村人称其为“龙头石”,又称“龙窝”。
第115集遇龙河富里桥
阳朔县城12公里处,处于遇龙河上游500米,石结构单拱,长30米,宽5米,高10米,筑于明代,距今约500余年历史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是阳朔三大古桥之一。桥头各有古树一株,桥长与高大致相似,远远望去,桥拱与倒影相接,酷似一轮满月。立桥头观四野,青山环抱,绿水绕庄,一派南国风光桥上是观赏田园风光的最佳处。从水面的桥上,远眺富里桥,一轮圆月映在清澈遇龙河,河边的三角梅,上游的秀美山峰,桥上的台阶,让步步时景的感触难以言表,站立桥上,富里桥的上游不远处,翠竹、清流、峰林,走进就若坠入世外桃源,上午清澈阳光里,站立水边,就融入了风景
第116集
阳朔归义古城的由来
遇龙河山清水秀是尽人皆知。可是,在那岸边,曾有座四四方方的土围墙围着的古城,也许知道的人就不多,其作用呢?晓得的人或许会更少。你想知道其由来吗? 说来话长。在土围墙朝西的山峦中有个穿山的洞,当地人叫它“川岩”又叫“读书岩”。从前,在那岩洞里住着一户孤儿寡母,母叫“慧娘”,儿喊“义仔”。慧娘原本是阳朔县城里的大家闺秀,从小聪明、贤淑,饱读诗书,且琴棋书画、针脚刺绣样样精通,是个难得的才女,其夫是遇龙河畔自小父母双亡的穷小子,为人忠厚老实,学得一身武艺。那年城里举行大比武,他过五关斩六将获得第一名,县太爷封他个武教头。慧娘慕名拜访,一见钟情,继而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之结合了。慧娘的娘家,买通官府,把其夫的武教头职务给撤了。慧娘夫妻回到老家遇龙河畔,尽管穷点,但夫妻恩爱,习文练武互补,日子过得也还可以。不久,慧娘生下一子,取名“义仔”。未曾想到,三年后,丈夫暴病突死。慧娘年轻漂亮,孤儿寡母常受人欺凌,娘家又不许回去,于是,就跑到村后山那岩洞里住下,一边做些针脚、刺绣的装饰品拿到城里卖钱度日,一边专心教义仔读书习武。 一转眼,义仔到了18岁,他腰粗膀宽,浓眉大眼,力气特大,200多斤的大板刀,他玩起飞飞转,200多斤的石凳能一脚踢出5米远。他精通十八般武艺,熟读《孙子兵法》。那时,广西称南蛮,唐武德年间,阳朔这地方,天高皇帝远,到处闹“绿林”,村村寨寨都拉起人马,扯起大旗,占山为王,且势力越来越大,像月亮山脚那群,建成了“龙城”,还有金竹山那边,号称“天子圩”。好多队伍都来拉义仔入伙,许以副首领之职。义仔听他娘的话,哪伙都不沾边,只顾砍柴烧炭度日。但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把义仔逼上了“梁山”。 在川岩脚下,有个比义仔小两岁的归姑娘,自小与义仔同玩遇龙河水长大,归姑娘长得水灵灵的,是那一带的“村花”。归姑娘十九岁那年,给村里的财主看中,将其父母害死在河里,而后说她家欠了许多债,强抢归姑娘做小妾抵债。义仔闻讯火冒三丈,趁夜下山把财主砍死,救走归姑娘,还烧了财主的住宅。官府派兵来抓他, 义仔走投无路,一怒之下,邀起几个儿时伙伴, 在关帝庙前喝了血酒,扯起了义军大旗。他为人讲义气,杀富济贫,安良除暴,深得十里八乡的穷苦人家敬仰拥戴,很快成了一支人马众多的强大队伍,直至威胁了阳朔县衙。 消息传到了京城,皇帝早为“龙城” 、“天子圩”之举发了怒犯了愁,时常三天十六夜睡不着觉,现在又冒出个义军,更使皇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弄得六神无主。这时,有个谋士为他出主意说:南蛮讲究忠义,你对他好,他敬重你,你惹火他,天王老子他都不认,因此治南最好用南人;继而献上一策:把遇龙河那一片设县而治,县令就用当地有威望的绿林头目当。皇帝想想有点道理,别无它法,只好试一试。即命该谋士为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前往阳朔。 钦差是个精明人,到了阳朔,先作了一番很深入的调查,了解到“义军” 的实力强,影响大,百姓拥护,其头领义仔武艺高强又是讲忠孝礼义的人,其母慧娘更是个知书识礼的女中豪杰。钦差有意请义仔出山作新县令,又怕义仔不答应, 遂心生一计:派人把义仔的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舅母、表哥、表妹统统请到县衙住下,命其修书一封给慧娘义仔,晓以顺昌逆亡灭族的利害。慧娘获悉,原本她就不赞成义仔当绿林,打打杀杀的,早就有心劝义仔放下“屠刀”。现知父母兄嫂侄儿生命危在旦夕,急忙把义仔叫到跟前,嘱咐一番。义仔最听娘的话,即刻率军下山归顺了朝廷。 且说那唐朝的皇帝讲话还算数,即刻拨出银两,就在川岩下的田园中,圈了数亩地建新县衙,把原阳朔县属遇龙河以西的地方划归新县管辖。钦差请义仔当县令并向慧娘征求县名,慧娘思索良久:义仔归顺了朝廷又当了县令,期望他对国要忠对民要讲义,儿“义”媳“归’’, 期望“ 归义”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于是,她建议取名“归义”县。钦差得知,连称:“妙哉,妙哉!” 义仔当了归义县令,亲率义军捣毁了“龙城”、废除了“天子圩”,招降了其余各路兵匪,使一方人们安居乐业。后来,阳朔县令升迁,建议撤消归义县,并举荐义仔当阳朔县令。朝廷原本设归义县是迫不得已,因为那地盘太小了。现在,义仔治理有方,是个人才,于是就准奏。 唐武德六年归义县被撤,重属阳朔县管辖, 义仔被任命为阳朔县令。就这样,归义县仅存在六年。 县衙迁走了,留下空城一座。归义城的人们对义仔母子给地方造福感恩不尽,又因为这里曾为县治,出了位县令,深感荣耀。于是,就立下规矩,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城池。有个老学究把义仔住过的岩取名“读书岩”, 在县衙内的那口古吊井上, 刻下两个深深的石印“ 守旧”二字,期望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守好这个旧县城,发扬义仔的精神
第117集
遇龙河书童山传说
很久以前,阳朔归义城有个财主叫周武,他老婆在四十岁时才生了个儿子,取名周文。大概是周家从此文武双全的意思!其实呢,周武不能武,他全身滚瓜溜圆的,活象用精料催过了头的大肉猪,走起路来一步三挪,那两斤力气,只好去和公鸡打架。周文就更不能文了,一篇文章拿给他,颠来倒去分不清头尾,那真叫大字麻麻黑,小字认不得喽!周武为了使儿子成名,曾经用重金请了好几个出名的秀才做老师。但周文天生愚笨,教了下文忘了上文,记了后面忘了前面。那些老师一个个都被气走了。俗话讲:好柴烧火不冒烟,好马过桥不用鞭。周文一点没学成,想不到他的书童跟在他的身边伴读,倒还学了不少东西。有一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决定普天之下实行大比,从中选拔栋梁之材。周武觉得这是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只可恨周文小畜生不争气,连个贡生都没捞上,还有什么希望当大官呢?周武一想到这些,就气得像猪一样嗷嗷怪叫。一天,他正在烦恼,他的弟弟钟灵山道士周成回来了。周成见周武气色不好,就问:“兄长今天脸色那么难看,是不是碰上了不顺心的事?”周武点了点头,叹着气说:“还不是为了你那不争气的侄,本想让他成龙……”周成跟随钟灵山老道修炼多年,学到了不少法术,还懂得阴阳八卦。他哥哥说出伤心事,也为侄儿着急,就屈指一算,算得本月十五有天上文曲星下界,要路过木山渡口,他赶忙把这事告诉周武,并对周文说:“等到十五那天,你早早到木山渡口等候,见到一个白胡子老公公,手里拿着一本天书,那就是文曲星了。你只要机灵善变、对答得上,捞到了天书,我保证你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周文听了,也不说话,只是嘻嘻地傻笑。周成怕周文到时会误事,就和周武商量怎么办。商量来商量去,两人都觉得只有采取张冠李戴的办法,让书童代替周文去等文曲星,先把天书拿到手再说。没过几天,十五到了。书童和周文照着周成的说法,早早就来到木山渡口等候。不多一会,果然来了个白胡子老公公,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急冲冲地在赶路。书童忙迎上去问:“老公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老公公说:“有缘是本天书,无缘是白纸。”书童很高兴地说:“那一定是本天书了,送给我好吗?”“唔!”老公公连连摇头说:“天书是送给今科状元的,怎么能随便乱送呢?你还是让我赶路吧!”书童两手一张,拦住老公公:“今科状元难道规定改谁当不成,你把天书给我,让我当当也行呀!”老公公笑着说:“那好,我问你两个问题,答得出来,天书送你,答不出来,放我赶路。”“老公公,你尽管问来。”“‘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同样坐,夕阳西下两只瓜。’这是什么东西呀?”书童略微想了想,答道:“是指‘春夏秋冬’吧?”老公公点了点头,又问:“‘虫入凤窝飞鸟去,七人头上长青草,大雨落在横山下,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有什么指什么呢?”书童连想都不想,答道:“风花雪月。”老公公乐哈哈地把天书送到书童手里,翘起大拇指说:“好啦好啦,送你一个今科状元吧!”说完一晃就不见了。书童得了天书,急忙翻开来看。他见里面尽写着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他暗想:天书是我凭本事得到的,状元应该是我做,为什么要白白送给呆子周文呢!书童不愿把天书交给周文,周文就和书童在江边打了起来。正在这时,周武和周成也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书童见他们人多,便甩脱周文跑上了桅杆山,理直气壮地说:“天书是我得的,你们为什么要抢?”周武骂道:“就凭你是我家的奴才。蠢东西,连考场都没资格进,难道你还梦想当状元吗?”说罢就要追上山来。书童双手抱着天书毫不退让地说:“当不了状元,你们也休想抢走我的天书,我宁愿和天书一起喂鱼虾,也决不愿意让天书落到你们手里。”周武气的没法,只好问周成:“怎么办?”周成冷笑着说:“我侄儿捞不到天书,哪个都莫想得!”说罢他口中念念有词,也不知用了些什么法术,顿时就把书童化成石头了。从此以后,桅杆山就多了一个双手抱书的书童,因此,人们又把它叫成了书童
第118集
探秘天作寨
天作寨位于阳朔白沙遇龙桥畔,当地人为躲避战乱筑于清咸丰年间。1944年日寇至村,村民与县大队据寨坚守至金宝之通道,长达九个月,战斗20余次,始终未被攻破。成为当地的抗日佳话。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桥附近石山上,有一个被当地村民称为抗战堡垒的山寨———天作寨。当年侵华日军为了抢劫粮食,围攻天作寨近一年,进犯天作寨 20多次,均被寨中群众组成的抗日自卫队击溃。日本侵略者付出重大损失,天作寨竟然固若金汤。小小天作寨,为何能阻强敌于山下?日前,记者与多名驴友结伴,来到天作寨探秘。易守难攻的两道天险
从遇龙桥出发,往西行约一公里,就来到天作寨的山下。从山下仰望天作寨,它地处一组石峰中央的山窝,四周的石峰拔地而起,刀劈斧削般陡峭。山顶周围突出的多座石峰,犹如一朵莲花,护卫着莲台般的山窝———天作寨。,上天作寨只有两条险要的羊肠小道,正面的一条与遇龙河遥相对望,背面的一条在靠近金宝乡的一边。两条通道都设有三道一样的防御天险。我们沿着正面的一条山路,爬越 200米来到半山腰时,在一处险要的地方发现一座石门挡在小道中央。石门全用料石垒砌,部分已损毁。在石门上方的石壁上,可见记载的天作寨抗战碑文(现为阳朔县文物保护单位)。“这石门就是通往天作寨的第一道防御天险。”他说,原来在石门上还砌有碉堡,四周依山凭险用石块垒起防御工事。寨中的抗日自卫队员,持枪日夜守在这里。第一次进攻的日军刚接近石门,就被自卫队开枪击毙一人,其余一看这里易守难攻,情况不妙,慌忙逃往山下。其后,日军在遇龙桥上架起大炮,猛烈轰击天作寨第一要塞,并发起多次进攻,但最终都在这里被自卫队打败。
第119集天作寨抗战记
离开第一道天险,上行约 200米,就来到两石峰交接处的险要地带。向导说,这是天作寨的第二道防御天险。当年,日军有一天曾攻陷自卫队防守的第一道天险,摸到第二道天险范围。守在两个山头的自卫队员,遂从山顶滚下大量雷木炮石,砸得侵略者死的死,伤的伤,喊爹叫娘地滚下山去,自卫队员趁机夺回第一道天险。攻防兼备的防御工事壁垒森严的门洞再往上爬约 200米来到山坳处,突见一堵近 100米的城墙挡在坳口,坳口的中央有一个用大料石砌成的寨门。向导说:“这是天作寨的第三道天险。”站在寨门的门洞中,只见一块大料石上刻着碑记,记载天作寨修建于清咸丰四年,供附近村民躲避战乱用。通过寨门,便来到占地面积约 200亩的山窝。山窝基本呈长圆形,但是不怎么平整,随处可见当年村民依山势修筑茅草房的一些平台。第三道天险的城墙,全用石块垒砌, 2米多高,外高内低,防守者既可蹲在城墙上对外射击,也可跳下城墙向接近山坳的敌军发起冲锋。敌人攻上来时,自卫队就将城门关闭,然后蹲在城墙上向敌人射击,居高临下,敌人施不开战术,难于靠近。由此来看,天作寨的城墙是一道攻防兼备的防御工事,与葡萄镇石头城的城门基本类似。朱名有回忆,当年日军先后进攻天作寨 20多次,自卫队凭天险沉着应战,抗击日本侵略者近一年,日军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攻下天作寨。一天,日军在炮兵的增援下,将天作寨包围,分兵两路佯攻进寨的两条通道,另一路则从南面一座石峰偷偷爬上山顶,往天作寨射击,打死打伤多人,天作寨一度告急。自卫队员占据另外几个山头,与日军对射,阻击日军进入寨中,连续战斗六天六夜。后来,有援军由香花坳抄袭敌后,自卫队遂一鼓作气反击日军,终将日军击溃,顿解天作寨重围。随后,中国军民乘胜追击,于 1945年 7月 14日拂晓,夺回被日军占领的交通要塞遇龙桥,击毁日军建在遇龙桥上的碉堡,并收复白沙。有待开发的抗战旅游胜地不久,日军战败无条件投降。当地文化名人陈宝书于当年 10月 10日作《天作寨抗战记》,刻于天作寨正面第一道天险处的石壁上。因自然风化严重之故,陈宝书的后人于 1994年出资复制《天作寨抗战记》碑,立于遇龙桥上。天作寨抗战从此更是美名远扬。碑中所记载天作寨的抗战历史,与朱名有所讲的亲身经历差不多。当地村民说,天作寨地势险要,风光秀丽,加上就在遇龙桥景区附近,这里应该是一处有待开发的抗战旅游胜地。广大客在这里进行户外活动的时,还可以得到先辈抗战的统教育
第120集
黄山寨
位于遇龙河畔,独山一座,山势险要,海拔300米,建于清代,由旧县村黎氏大户人家历时五年之久建造而成。从山脚登上山顶到达古塞时间只需二十五分钟,在山寨上可将遇龙河秀丽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是各位摄友摄影最佳的景点之一
听故事,观美景!喜欢旅游,欣赏佳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图片和文字说明侵权请联系强哥删除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