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的真实历史完整版讲解(历史上有两次湖广填四川)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比如我们熟悉的“走西口”、“闯关东”等,这些移民潮只是为了解决当地的饥荒,而向食物相对丰裕的地方迁移。
在南方的历史上,还有两次出名的“湖广填四川”,不同的是,这两次移民潮,是在惨烈的战争过后,四川人口急剧减少,时局和平下来之后,才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南宋后期,川蜀地区成为进行抗击蒙古铁骑最后的堡垒,南宋军民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元军展开殊死斗争,战争一直持续打了五十多年。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哥大汗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伐宋。蒙哥亲率的一路大军进攻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钓鱼城)。
蒙哥率领铁骑东征西讨,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然而,他却在钓鱼城下遭到了顽强的抗击,始终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伤重不治而亡,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这是强悍的蒙古军队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唯一一个在战场上被打死的大汗。由此可见南宋时四川人民的战斗力之强大和战斗意志的顽强。
但是,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四川百姓死难无数,导致人口锐减。后来,蒙古人灭掉南宋,攻陷成都,就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城行动,“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在元朝的统治下,成都了无生机,几乎等同于一座死城。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 ,四川人数还不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的十分之一!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后,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州)人明玉珍带领农民起义军入川,建立了大夏国(1363年—1371年),给四川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四川的局势相对稳定,于是大量的难民涌入四川。
由于当时两湖一带战乱不断,因此,更多的湖广人陆续避难移民四川,这就是第一次的“湖广填四川”。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全省人口再次锐减,总人口只有50万左右。这是因为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时候,张献忠进川,又一次大开杀戒。
据野史记载,他曾写过一道“七杀碑”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但是,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屠杀尽四川人民,还是历史上一个难解之谜,因为,在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张献忠就被豪格率领的清军偷袭射杀了。
但是,清朝最后平定四川是在张献忠死后十三年的顺治十六年(1659年)攻陷渝城(重庆)才告结束。
这就有一个大大的问题:在张献忠死后的十三年中,清军是在和谁作战?可想而知,绝对是四川人民在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因此,有一种意见认为:造成四川人口大量锐减的时间应该是清军入川时期。吴三桂进川,更惨无人道地对待川民,其将川民“皮穿髓竭" ,搜刮得一干二净。
为了隐瞒真相,清廷把他们自己干的这些大屠杀全部栽赃给了张献忠。
假如张献忠真如清廷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
那么,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为何还能抵抗十多年?
已经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何需清兵们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
当战争结束后,四川已经是十室九空,杳无人烟,老虎等猛兽公然在大街上行走。清朝的官员看到四川偌大一个省份,几乎荒芜,感觉十分痛心。
于是,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获准, “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
并且,朝廷还专门出台措施,对川民免赋。因而,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年间,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陕民举家迁往四川。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的人口才得以上升,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同时,湖广等地不同的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川蜀文化。
本文参考自:《老成都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