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易地扶贫搬迁4集纪录片(搬出深山幸福来)
“感谢祖国感谢党,易地扶贫搬出山;搬到联山幸福地,永远难忘党恩情。”近日,在天柱易地扶贫搬迁联山安置新区,龙春燕一家6口喜气洋洋地和前来串门的邻居一起唱起了搬进新家感谢党的山歌。那充满浓情的山歌从C8栋一单元16楼2号房飘出,悠扬回荡,余音绕梁。
龙春燕和家人把家具从老家搬出。
龙春燕和家人搬家到联山异地移民新区。
近年来,天柱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上,坚持落实“五个超前”,把交通便利、人气旺盛的联山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超前建设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和医院等,还帮群众把房子建好、装修好,搬迁户直接拎包入住。
·“我的新家可漂亮啦!”龙春燕高兴地说,她的新家有120个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厨一厕,另外还有一个阳台。三间卧室宽敞明亮,卧室里摆放着崭新的棉被、崭新的席梦思,安装着崭新的吊灯,显得极为温馨;敞亮的客厅摆放着沙发、电视、茶几,简约舒畅;厨房里电饭锅、电炒锅齐备,还预备了液化气灶,充满了现代厨具的气息;厕所里安装了沐浴、洗漱等装置,活脱脱城里人的享受。站在阳台上,颇具现代新城气派的联山移民新区尽收眼底,三十里水景长廊美景在望,风景优美的凤城二中一览无余,商贾云集的黔东商贸物流城映入眼帘,四十米大道和高速公路匝道车辆穿梭,门前的公交车每间隔10分钟就有一趟,不远处的超市、农贸市场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异常繁华。龙春燕说住在这样的新房子里,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感。
龙春燕搬家前与丈夫在家务农。
龙春燕搬家后在异地移民新区“党建扶贫工厂”当上了技术骨干。
与新家相比,龙春燕的老家显得“寒碜”。龙春燕是天柱社学村白蜡土冲关坳人。10多年来一家6口人一直挤在70年代建的半边木房子里。木房低矮、潮湿、阴暗。阿公阿婆同住一间房,她和丈夫、女儿、儿子四人共挤一间屋。显得异常拥挤。厨房就是一茅棚,杂木为柱,夹板为壁,掘地为火塘,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生火做饭,浓烟呛鼻。门口的过道是木头铺就,下面悬空,人走在上面嘎吱着响,生怕掉下高坎。一家人住在深山,喝水要到两里外的山脚下去挑,孩子读书要翻山越岭跑到5公里外的学校去读,家人生病了也要爬坡过岭跑到5公里外的医院就医。这种苦,只要长期生活在深山里的人才能体会到。她丈夫没文化不敢去江浙打工只能窝在家里种几亩薄田。一家人一直处于贫困的窘境里。
搬家前狭窄局促的生活环境。
搬家后宽敞明亮的客厅。
天柱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文化服务、培训和就业“五个体系”建设,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创业问题,在联山新区建成4家“党建扶贫车间”。到2019年底,将建成服装“党建扶贫车间”15家,可吸纳劳动力就业3000人以上,确保实现“搬迁一户就业一人”目标,让搬迁户搬得来、稳得住、能就业、得致富。
搬家前小孩上学走山道。
搬家后学生上学都坐上了公交车。
“从老家搬到新家,从深山搬到城里,从糠箩跳到米箩,这全得村干的劝说和鼓励呀!”龙春燕的丈夫杨本明说,他开始担心搬到联山后家里没有了田地,无法生活,经过社学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宗润等三番五次的劝说,龙春燕到扶贫工厂参加服装裁缝培训后看到了以前的搬迁户过上了好日子,他一家才决定搬迁。搬迁过后,他在城里跑三轮车,帮人送货,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龙春燕在服装厂上班,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工资。一家人一个月有4000多元进账,比在老家白腊土冲关坳的收入强多了。孩子读书可以坐公交车,几分钟就可以到学校,即使走路也就十来分钟而已;父母看病就在家门口,那多方便啊!
龙春燕的婆婆劳作的双手捧着老家房门钥匙。
龙春燕的女儿捧着扎有红花的新家钥匙。
“您看,联山新区还成立了文艺队,吃晚饭后,我们还可以看文艺表演呢!”龙春燕的阿公杨宗林高兴地说。
龙春燕一双儿女在老家做作业。
龙春燕在晾晒衣服,儿女在新家明亮的客厅里做作业。
像龙春燕一家一样,天柱4997户2141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大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图/金可文 文/陈光昌)
老家饮用水都是在两里外的地方去挑。
新家厨房里用上的是哗哗的自来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