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归黔府诗文(揽辔录爱国诗人泪撰)
1
公元1170年夏六月,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金国国都中都(今北京,史称燕山)的宫殿里。
金世宗完颜雍(注一)高坐龙椅,堂下站满朝臣。正中立着一个南宋来的国信使,四十多岁年纪,身穿紫衫锦袍,系一条橙色横裥。但见他相貌堂堂,不怒自威。
“启禀陛下,我朝所送薄礼均在宫殿外,以表示愿与贵国永结盟好。这是我朝天子亲写的国书,请陛下过目。”国信使(注二)说话不卑不亢。
“朕也有此意。范大夫一路辛苦。”金世宗让人传上国书,边看边点头。
“陛下,我朝黎民百姓还有一事相托,就是贵国归还我朝先帝的陵寝之地,让我们好尽忠。这是我写的奏书。”说到这里,国信使从怀里掏出一份金黄色的帛书。
范成大塑像(网络图)
范成大写此书,并非心血来潮。这得从他的身世谈起。
范成大是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自小聪慧无比。公元1154年,28岁的他考中进士,任户曹(相当于地方的科级干部),开始仕途之路。年轻时,他醉心诗歌,从江西派入手,继承了白居易、王建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成一家。30多岁时,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以反映南方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一个上进的人,不会永远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范成大也是这样。眼见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失去恢复中原的决心,他一度痛心不已。宋孝宗登基后,锐意进取,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范成大便时时想着为国效力。
宋孝宗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金朝归还祖宗的陵寝。原来,公元1127年,金国灭亡北宋,将宋徽宗、宋钦宗俘虏北去,两人均死在漠北。宋高宗赵构南下建立宋朝,史称南宋。
宋徽宗、宋钦宗及数万百姓被金国押送北上(网络图)
公元1170年农历闫五月,宋孝宗拟派国信使出使金国,索取先朝陵寝。右丞相虞允文推荐大臣李焘、范成大二人同行。可是,李焘和当时大多数大臣一样,怕金人怕得像老虎,哪敢去送死?一贯正直的范成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慷慨请行。后来,诗人罗大经闻听此事,作诗表达对这位同行的钦佩:“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羚羊解乳不。”
诗人范成大北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心中挂念北方的遗民。他诗中的南方田园清静而恬适,北方金国统治下的汉人生活得如何呢?这是他一直掂念的问题。第二,他希望亲自考察金国的地理、民俗、文物等情况,整理成册,为后人统一中原作参考。
3
带着压抑、悲怆而又激动的心情,资政殿大学兼国信使范成大上路了。
北游每一天都让他伤感、心碎。在河南地区的东京汴梁城(今河南开封,北宋的国都),昔日繁华的都市,如今长满荒草;人潮如织的大相国寺,如今残垣破壁,布满蛛网;百姓见面,第一句问的就是宋朝军队还会回来吗……心痛之余,范成大写成著名的《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在河北地区,由于沦陷很久,当地的百姓大多胡化,有的秃顶辫子很长,有的穿着胡人衣服。看到范成大后,年轻人哭着喊着“华夏人来了,华夏人来了”,而老头老太婆们则跪在地上,含泪问南宋军队何时光复中原……
金朝统治下的百姓(网络图)
“我一定要把这些见闻写下来!”范成大对自己说,“不只是交给朝廷,更重要是为了百姓。”
原来,宋与辽、金朝南北对峙,时而战争时而和约。和平时期,双方各设国信使,以沟通政府的关系。于是两国沿途设“四方馆使”、“省司”,并提供食宿。每每朝中有大事,如新皇帝即位、上尊号、生辰等,双方派遣使臣进行祝贺。国信使通常带有朝廷的礼物。仅宋、辽1005年至1122年一个多世纪,双方派遣使臣1600多人,宋朝占了一半。
按规定,宋朝使臣出使他国,都要写“日记”,记录沿途,尤其是对方国土内所见、所闻情况,包括山川、河流、道路、桥梁、驿站、物产、居民、城池等等。其中大部分为地理内容。这些“日记”都要上交朝廷。
当时国信史们写的著名北游“日记”,有路振《乘绍录》、富弼《富郑公行程录》、张舜民《使北记》、楼钥《北行日录》、周辉《北辕录》、金嵘《使燕录》、宋敏求《入蕃录》等。这些“日记”,对元、明两代游记文章的大盛,可谓开了先河。(注三)
4
公元1170年农历九月,范成大历尽艰辛,回到临安。同时带回的,除了一堆北行“日记”书稿外,还有金世宗的敕命——虽然不归还前朝皇帝的陵寝,但同意归还宋钦宗的梓宫(注四)。从当时的外交政策上看,也算不辱使命。
范成大没有急着上交作业,而是让人先把这堆“日记”录了一个副本,然后花两个月时间,含泪完成一部对后世影响甚大的“北游记”——《揽辔录》。
《揽辔录》一书,详细记载了从宋、金分界线的泗州,到金国统治中心中都的全部行程及沿途所见,包括经过的府、县、镇、山、河的名称、距离,以及河南境内大量的旅游文化资源,如雷万春墓、双王庙、伊尹墓、扁鹊墓和开封、安阳城市面貌以及风土人情。这些记录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可以作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佐证。比如,“卢沟,去燕山三十五里,虏以活雁饷客,积数十只,至此,放之河中。虏法五百里内禁采捕故也。”记录了当时野雁很多,当局采取了保护野雁的政策。这是古代野生动物保护的最早记录之一,卢沟景区开发也曾用过。
《揽辔录》中提到的伊尹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县城西南22公里魏堌堆村北,始建于3500多年前,安葬着商代宰相伊尹(网络图)
而书中记载金国中都宫殿布局的部分,堪称古代建设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该书对于后世研究金国历史地理、典章文物、建筑艺术等大有裨益。
与其它地理学著作不同的是,《揽辔录》不但文采斐然,而且作者把真情实感融入文字当中。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此书既是科普读物,也是文学精品。比如,写东京汴梁城的残破,“凡东京一门一楼,皆罗列其旧名与虏改之新名,而新宋门内,弥望悉荒墟”;大相国寺里,“倾檐缺吻,无复旧观”……一读就会触景生情,仿佛回到当时。而写河北地区的百姓,“男子髡顶,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而父老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凡有心之人,读到这里,莫不黯然神伤。
从这方面讲,作为旅行家,范成大比明朝的徐霞客差远了;但作为士大夫和诗人,其精神世界远比徐霞客这样的“专业旅行家”更丰富。这也是后世很多人称范成大为“爱国诗人”的原因之一。
5
《揽辔录》的问世,并没为范成大的仕途带来多大改变。从金国归来没多久,刚正不阿的他反对奸臣外戚张说,得罪宋孝宗。范成大自动请辞,回乡归里,为朝野称道。公元1172年到1182年,受朝廷委派,他继续为官,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
这期间,范成大没有忘记撰写地理学著作。《骖鸾录》记录了他于公元1172年从苏州出发,经浙江、江西等到广西的沿途见闻,《吴船录》则记录他公元1177年沿长江水路回到苏州的情形。这两部书都成为后世研究当地地理民俗的名著。
尽管《揽辔录》一书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大,但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对范成大心生敬佩。同时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看了《揽辔录》,作诗感叹:“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夜。” 明代学者卢襄则称:“(此书)事核词雅,实具史法。读之若履其地,觏其人,有不知旷数世、隔千里者。”
遗憾的是,经过800多年的风雨,宋朝国信史们所写的“北游记”大多都散佚,《揽辔录》目前也只留下来3000多字。20世纪80年代,现代学者孔凡礼(注五)点校整理此书,并将其收入《范成大笔记六种》(另五种为《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梅谱》、《菊谱》)之中。十多年后,中华书局将该书列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于2002年初版。现代学者研究宋金历史、地理,多参照此书;而书中所记,也被许多北方景点刻在石头上,永传后世。
《揽辔录》的命运,再次向世人证明了那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揽辔录》封面及内页(孔夫子旧书网)
注释:
注一:金世宗完颜雍,完颜阿骨打之孙,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对金朝中期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他励精图治,使农民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为其孙金章宗明昌之治的鼎盛时期定下了基础。金世宗被后世称为“小尧舜”。
注二:国信史,官名,又称泛使。宋朝与辽、宋、金间进行交流时,国家派出的使臣。由于代表国家,所以国信使的言行都要非常讲究。宋朝科学家沈括、宋敏求等都当过国信使。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屡败,所以根据盟约,南宋作金朝的子侄之国,国信史朝见也要行拜见大礼。
注三:北游“日记”,大宋一朝,周边的国家主要辽、金、西夏、蒙古等国。每个国信史出使这些国家都要写信使“日记”。据统计,南宋朝廷有1000多部“日记”。目前所存仅20多部,而《揽辔录》也只存3000多字。
注四:梓宫,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被俘到北国后,被鑫帝海陵王完颜亮派人杀死在燕京,因范成大的争取,其梓宫直到金世宗时才送回临安。
注五:孔凡礼(1923-2010年8月20日),安徽太湖县人,专门研究苏轼的专家。先后点校了《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出版)等书。研究范成大的作品,只是他的“兼职”工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