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骚了解释(有点骚)

有点“骚”,却如此风骚——

如此“风骚”,识得好歹,很风骚!!!

中国文字极其有趣,反义性是其常态。

你很风骚,

你风骚得很!!

没有前后的语境,

你是判断不出其字词表义的指向,

说起“风骚”,

其一指《诗经》和《离骚》,代指古代诗歌或文化;

其二指妇女举止轻佻。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

如果究“骚”其根源,其一切在于“蚤”;

与其关联“搔、瘙”字,也在于“蚤”

01

那一只“蚤”虫扰“马”,

就【骚】啦!

你可想象一下,

因“蚤”寄生在“马”身上的情景,

“骚”的自然景象画面——

一只只跳蚤,噬咬马身,嗜吸马血,

并在马身上跳来跳去,扰得马不停乱动。

这就是“骚”。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2)

由此,“骚”因“蚤”产生“扰,动”,

于是就有“骚扰、骚动”之关联词。

因“蚤”而马骚动。

在许慎《说文》中说:“骚,摩马。”

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

摩马,如今人之刷马。”

扰也。一曰摩马。从马蚤声。

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伸为骚动,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3)

“骚马”也是“刷马”

根源在“蚤”——

就是那一只“蚤”虫——跳蚤。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4)

“蚤”—小篆图形

“蚤”,啮人跳蚤。

虱子只是啮人,

而跳蚤不但啮咬,且还不停跳跃,

跳蚤比虱子更让人厌恶。

啮咬

“叉”,抓挠物之虫;“虫”,指爬虫类物。

蚤,指什么

“虫”如“叉”抓挠物,

或者,如“叉”抓挠物之虫。

以此定义表达啮人跳跃之跳“蚤”。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5)

再看看“蚤”构成字——搔、瘙、骚

上面说的“骚”,

是跳蚤在马身上引起“扰、动”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6)

那么,

“蚤”,在人身上跳来跳去啮咬,

就会引起身不舒服而“痒”,

怎么办?用手挠,

这就构成了“搔”字,

“搔”就是用手挠因“蚤”引起身上痒。

于是就有“搔挠,搔痒”组词。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7)

“蚤”在人身上跳来跳去啮咬而得“疒”,

就是“瘙”。

“疒”,指躺在床上,比喻躺在床上有病。

“瘙”,其实就是比喻蚤啮咬人而创伤。

像长疥疮那样发痒:瘙痒。

这个“瘙”就是“疥疮“。

如,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三·果部·慈姑》中:

“(慈姑叶)捣烂封之,调蚌粉涂瘙疿。”

又如,在组词瘙病名中,

瘙疳(疮名。性病的一种),瘙蹄;瘙痒病。

02

屈子离忧,很【离骚】,

一段离愁的牢骚话!

屈原《离骚》是千古传诵的作品,那“离骚”该怎么理解?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8)

我们先看看司马迁的文字记录——

《史记·屈原列传》中曰:离骚者,犹离忧也。

“骚”,从马蚤声。因“扰、动”则生忧,故曰忧。

“骚”,忧愁。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据此,可知《离骚》作于屈原放逐后。也可以理解放逐而远“离”。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9)

邮票中《屈原像》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忧愁幽思”和怨愤,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0)

毛泽东小楷《离骚》墨迹 1913年,是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的作品。

综上背景,

“离骚”从字面上是可以这么来理解——

《离骚》是屈原放逐后所写诗作。

“离”,就是“远离、离开”,因放逐而远离楚国政治中心。

“骚”,心中有骚动不安而产生担忧。

通俗一点说,心中有担忧而有牢骚,满腹牢骚叹气话。

“离骚”

其实就是屈原远离楚国政治中心,

而担忧楚国政治前途而心有牢骚,满腹牢骚叹气话。

故,

《离骚》中有大量“兮”的语气感叹词,

一句一叹,句句叹“兮”!!!

悲痛欲绝,才会有满篇如此“兮”!

《离骚》最后两句实际上说出其心声——

乱曰:已矣哉!

(绝望了,罢罢罢,算了吧。)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算了吧!

楚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兮,绝望的悲叹气)

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

既然不能足以可有为实现理想政治,(兮,又是绝望的悲叹气)

我将追从彭咸之所归处!

【附:

彭咸,乃颛顼的后世子孙,是楚人的祖伯。

据《宋史·邓得遇传》说他的故乡在潭府(长沙)。

彭咸,是个胸怀大志、刚正不阿、不从流俗,

在殷商末之际为殷商朝臣贤大夫。

他是殷朝耿介之士,直谏商王不听,不得其志,

以投江自尽表示抗议,被后世列为人臣的楷模。

后人赞称彭咸为“天下第一谏”。】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1)

米芾行书《离骚》局部

不能实现政治理想,

绝望至极,学了彭咸,投汨罗江了!

彭咸的自沉于江的归宿被屈原效仿,

在一声声长叹后自沉于汩罗江。

《离骚》结句咏叹: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在作品中屡屡提及,

“愿依彭咸之遗则”就是最好的表达。

结果呢,绝望了,

屈原步了彭咸的后尘——

留下这千古名篇《离骚》之后,

投了江啦!

03

最早“风骚”词之后,开始代表文学

“风骚”一词最早源于《南朝·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在《南朝·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相如工为形似之言,

二班长于情理之说,

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

并摽能擅美,独映当时。

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

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附:——出自于《宋书·谢灵运传论》,作者:沈约)

其中“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的意思是

400多年来,文体虽不断在变,

——

探其文体之源始,

没有不是以《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为典范。

赞美诗作“媲美风骚”,

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称誉。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2)

在这“风骚”之后,泛指文学

“风骚”,

指《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

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等《楚辞》 ,

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如,

在唐·贾岛《喜李馀自蜀至》诗中,

“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又如,

在清·姚莹《论诗绝句》之二中:

“辛苦十年摹汉魏,不知何故远风骚。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3)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4)

文征明行书《离骚》局部

可以

借指诗文或文采

唐·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

“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

“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

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八:

“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

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

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闲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

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5)

也可以——

风光,光彩。

如,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文中。

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到任。

寄华此时身子如在云里雾里,好不风骚。”

在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文中,

“上元景,好风骚,灯如花,月如锣。”

在赵翼《论诗》文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04

“骚”最初因“蚤”有瘙痒病之义

在古文中,“骚”作为“蚤”啮咬表达“痒”病名之义,其意就是 “瘙”,“瘙”字是后来才出现的——

“骚”作为一种病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多鮆鱼,其音如叱,食之不骚。”在近代出土文献《睡虎地秦简》中曾记载:“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横厄……”

这里的“骚马”指的是患骚病之马,而骚马虫就是骚病的病原体,其实就是疥虫,也就是“疥疮”。

而“骚病是疥疮”的解释,在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中有更明确的记载:“身病痒,脓出,为骚。”骚为疥疮,其最典型症状就是痒。其后,“骚”字的这一含义逐渐被“瘙、搔”所代替,出现了“瘙痒”等词,而“骚”痒之义也就不再用了。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6)

“蚤”—甲骨文图形

不论是“骚”,还是“瘙、搔”,其表达均“痒”病之义,

其根源于跳“蚤”的啮咬跳动引起的,

这就是为什么理解汉字“骚、搔、瘙”字义,

一定要理解其构成“蚤”的自然特性的原因。

05

搔首弄姿,也是卖弄“风骚”

卖弄风风,卖弄风情,很骚!就是“风骚”。

风情万种,卖弄风骚;

“风”,本是在地球自转而产生附着地面上气流动,

用字时常比喻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

“骚”,因“蚤”啮咬跳动而扰动,

有“搔、瘙”而“痒”症状,

人痒而手“搔”抓挠,就会出现“搔首弄姿”等效果,

“骚”扰动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之“风”就是乱动不太正经,

古人讲究人的坐、立都要稳重,不能乱动,

特别是古时女子乱动不符合传统的礼数,

“搔首弄姿”而“举止轻佻”

“风骚”便有了俗语中“举止轻佻”(一般指妇女)的另一种涵义。

发骚了解释(有点骚)(17)

搔首弄姿,也作“搔头弄姿”

搔:用手指梳。形容卖故意弄风情。

今多用于指女子故作姿态,取媚异性。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

“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之心。”

如,在清·王士祯等《师友诗传录》中,

“昧于诗之正变,而徒掇拾古今诸家之片词琐语,

描头画角,搔首弄姿。”

又如,在曹禺《日出》第三幕中——

“又开始搔首弄姿,掸掸衣服。”

又如,在清·袁枚《子不语·卷一五·尸香二则之一》中——

“秀姑不从,乃遣所嬖某作饵,搔头弄姿,为蛊惑计。”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体系、说文解字、快速识字、汉字思维、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