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自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凝聚合力促发展)
7月,上海港预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超430万标准箱,创历史同期新高;8月11日,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突破50亿元……长三角地区处处活力迸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度自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度自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7月,上海港预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超430万标准箱,创历史同期新高;8月11日,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突破50亿元……长三角地区处处活力迸发。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肩负深切厚望、重大使命,长三角地区不断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强大合力,着力当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市场主体涌动发展活力
聚焦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市场主体涌动强劲发展活力。
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遴选12家成员入盟,将联盟成员扩展到了53家。2020年8月,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立。“不通过管委会或开发公司等传统形式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入盟’,让企业、高校、研究院等不同单位来到同一平台,各展所长。”开发者联盟首批12个创始成员之一的普华永道管理合伙人兼上海主管合伙人黄佳认为,示范区相对去中心化的机制,有利于联盟成员根据各自特点开展业务。
中国三峡集团牵头编制示范区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积极参与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国交建集团和上海建工开展环元荡岸线贯通示范段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实现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两地步行交通和生态岸线的连通;上海城投联合上咨集团共同成立长三角城市咨询公司,针对基础设施改造、古镇能级提升、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战略研究……
项目建设的同时,示范区在绿色发展、要素流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让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更便捷。“不破行政隶属,却能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必将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
2021年5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成立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共享各自贸试验区优势长板资源,共同谋划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已发布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并举办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论坛。
促进资源要素跨域流动,破解跨域治理难题
在科技互联互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长三角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发力,协作推进,促进资源要素跨域流动,破解跨域治理难题。
2020年10月,科技部批复支持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2021年6月3日中心正式揭牌,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落地。
在创新资源端,长三角国创中心目前已建立4个海外合作平台,与国外72家和国内61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到长三角区域落地转化;在研发载体端,已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拥有具有一流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的研发载体87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在产业需求端,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18家,凝练提出技术需求936项,帮助企业对接达成技术合作341项。
截至2022年5月底,沪苏浙皖4地共同打造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3个、大型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余万、服务机构2429家、服务项目15700余条、国内外标准160余万条,平台访问量已达185万人次。
在生态环保方面,沪苏浙两省一市强化深化联合河湖长制,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协同治理湖体蓝藻污染,开展太湖清淤固淤试点,环太湖沿岸生态湿地加快修复,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太湖总氮、总磷浓度指标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方便快捷
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愈发方便快捷,长三角城市之间越来越“近”。
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目前,沪苏湖铁路、沪通铁路二期、宁淮铁路、合新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7月13日,沪苏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铁路东起上海虹桥商务区,南至浙江嘉兴市区,西至苏州市吴江区。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工程已开工建设,苏州市轨道交通S1线实现全线洞通,建成后将实现沪苏轨道交通全面“握手”。
数字新基建建设有力度。在长三角地区,三大运营商等累计落地投资超过2000亿元,建成5G基站38.2万个,占全国比重达24.9%。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已经建成运行,长三角区域共67个二级节点接入,覆盖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新材料、工程机械等领域8.4万家企业。
“一网通办”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目前,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了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在实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基础上,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和超万家医疗机构,自2018年9月试点开始至2022年6月底,累计直接结算超940万人次。长三角地区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新模式,截至2022年6月底,长三角社保卡实体卡持卡人数达约2.4亿,电子卡持卡人数约1.2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