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瓦窑村真武庙(万柳营和大教场)

《说岳全传》有“岳飞枪挑小梁王”故事,说小梁王柴桂为摘得武状元桂冠,在教场立下生死文书挑战岳飞,结果被岳飞的沥泉枪挑于马下小梁王的死,让端坐将台观战的大奸臣张邦昌怒火中烧,喝令立斩岳飞抵命,结果惹得牛皋砍倒教场巨纛,最后岳飞在宗泽和众兄弟庇护下脱身归乡公道说,这段书无论真伪如何,都算得上说岳故事中的华彩乐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太原北瓦窑村真武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太原北瓦窑村真武庙(万柳营和大教场)

太原北瓦窑村真武庙

《说岳全传》有“岳飞枪挑小梁王”故事,说小梁王柴桂为摘得武状元桂冠,在教场立下生死文书挑战岳飞,结果被岳飞的沥泉枪挑于马下。小梁王的死,让端坐将台观战的大奸臣张邦昌怒火中烧,喝令立斩岳飞抵命,结果惹得牛皋砍倒教场巨纛,最后岳飞在宗泽和众兄弟庇护下脱身归乡。公道说,这段书无论真伪如何,都算得上说岳故事中的华彩乐章。

开头聊这些,是因为北宋时期的太原,也辟有一处大教场,名字斯文中透着凛凛杀气,叫做“万柳营”。

教场,也称“校场”“演武场”或“演兵场”。古代中国的城池,通常都有驻军保卫戍守,而卫戍部队则必须每天出操习武。军事训练既不能随意扰民,也不能练无定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春秋时秦国有“具囿”、郑国有“原圃”,均为定点教习兵马、校阅军队的场所。太原有城以来即面临“地近边徼,讲武最急”的地理环境,因此必定自晋阳古城始即有固定演武之处,而北宋时期在府城西门外汾河滩修建的万柳营,是最早见诸于史册的。

一般说来,规模较大的官方教场除了拥有宽阔平坦的场地,还建有供主持演武和教官休息、办公,甚至供士卒放松、娱乐的设施。比如阅兵台和成组的合院建筑。旗帜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旗杆台也是大教场的标准配置。开头讲牛皋用四楞镔铁锏“砍倒巨纛”,就是把教场上的旗杆击倒了。万柳营也应该竖着高大的旗杆,但史籍没记载。清康熙版《阳曲县志》详细记述了这处演兵场的规制:“演武堂五间,前牌坊一座,匾曰‘振扬威武’。左右有官厅,后有堂,匾曰‘运筹帷幄’。东西列厢房。演武堂下,将台巍然。东西鼓厅、箭道,诘戎坊一座,方圆计地五顷。旧四围柳树万余株,名‘万柳营’,以汾水泛涨漂没。”

这段珍贵的记述使后人知道,第一,北宋太原驻军大教场占地“五顷”约250亩,几乎相当现代2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第二,大教场上的主要构筑物包括演武堂、牌坊、官厅及堂、东西厢房、将台、鼓厅、箭道、诘戎坊,其中“箭道”是射箭训练场,“诘戎坊”类似当代军演时的导演部;第三,教场四周植有“万余株”柳树,不仅酷夏时可供军士纳凉避暑,同时也与园林水景“柳溪”连绵成片,构成府城西门外最阔大的一片绿荫;第四,规模如此宏大的万柳营,后来竟因为汾河水屡屡泛滥废弃了。

但汾河不只是让万柳营“漂没”了,它时常“波撼晋阳城”的洪水,还让北宋太原城西门“金肃”、明初太原城西南门“阅武”“振武”,随着它的节奏更名换姓,叫成湿意盎然的“水西门”,让原名“金肃”“阅武”“振武”只留在发黄的史籍中。后来,太原官府和民间在西门外陆续修建了镔铁祠、真武庙、镇河楼,还蹲了两座黑黢黢的大铁牛,但汾河水却变得更加无法无天。清雍正三年(1725年),汾河平地起水四五尺;过了10年,汾河再次暴涨,大教场被彻底冲毁,成为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四战之地”太原必不可少的演武场,必须择址另建了。

道光版《阳曲县志·兵书》记载了清代太原大教场的新建过程。方志说,原在水西门外的大教场,由于“屡被漂没”,因此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移入城中东北隅”。这次移建,一是由城外临河低洼处移至城中东南较高处,消除了水患威胁;二是临近清军精骑营驻扎处,方便士兵就近操演;三是尽管占地面积没有万柳营阔大,但地面构筑物更多、配套设施更全。方志说:“建庙院二所,内正殿五楹,祀关帝、火神、马王,其余以栖僧众。外乐楼一座,武演厅三楹,帅台一座。院官厅三楹,东西厢房各三楹,大门一楹,司道官厅三楹,东西厢房各三楹,大门一楹,大照壁一。地僻而廓,箭道宽敞,密迩精营,士卒以时习武甚便”。

应该说,清大教场增建的“庙院”和“乐楼”最富时代特色,堪称古代军营文化建设。“庙院”供奉的诸神,可以抚慰时刻面临生死之境的士卒,是寄放官兵魂魄之所在,利于凝聚忠君报国、从容赴死的精神;而“乐楼”是悬空搭建的戏台,不仅可以让操演中的军人获得身体放松和内心愉悦,也有益于引导他们通过观剧,潜移默化地树立道德观和人生观。

但这些精心安排似乎管不了多少年。随着四方承平、江山稳固,久居庙堂之高的清廷渐露颓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太原精骑营官兵和后来也迁建到附近的新满城旗兵变得军纪废弛,教场上很难听到官兵演武的铿锵声音。精骑兵和旗兵扔下生满铁锈的刀枪,纷纷甩着油光可鉴的大辫子捧戏子、吸鸦片去了。蒿草很快覆盖了昔日演兵场,太原老百姓撵走在此安营扎寨的野兔和流浪狗,开始在大教场上盖新房。就这样,原先杀声震天的武场,清末演化为太原城一处新的居民区。大教场再遭废弃,只余街名“教场巷”。但这次,它并不是被汾河水“漂没”。

如今的教场巷,是古城太原贯通小东门街和府东街的一条南北向街道,全长只有两华里多一些,已很难让今人体悟到昔时大教场的辉煌模样。在教场巷东汽车制造厂的院子里,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关帝庙,但《阳曲县志》说,此庙重修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看来比清代教场中那处供奉关老爷的“庙院”历史要久远得多。但在这座关帝庙的西北向,有三面围廊厅堂和带廊的古旧建筑,疑似260多年前大教场的遗迹。

马绍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