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地区非遗传承直播(省级非遗)

文|马惠彬

淮海地区非遗传承直播(省级非遗)(1)

山东省德州“跑驴”又称跑毛驴、小黑驴、小毛驴等,系一人执道具扮演骑驴的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民间传统文艺节目。

据民国《德县志》记载:“……兴集立会,发展贸易,经济繁荣。高跷、狮子、龙灯、彩车、旱船、跑驴、竹马、花棍、云灯、地秧歌等民间文艺蓬勃兴起……”其中的“跑驴”多年来就在德州城乡流传,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今已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2013年,通过审核进入了“省级非遗名录”。

德州“跑驴”的来源

德州城马庄的跑驴,几十年前就大有名气。据考证:德州城的“跑驴”起源于马庄。1930年前后,马庄的袁福生以赶马车为生,期间他结识了当时在德州驻防的二十三师的军人刘长河,两人都有爱好民间传统节目嗜好,故在一起共同探索将五音戏《王小赶脚》改编成民间文艺节目。

五音戏《王小赶脚》属喜剧类,它载歌载舞轻松活泼。其主要内容是:新媳妇二姑娘雇驴回娘家,通过与赶脚的王小在雇驴、讲价、骑驴、追驴、上山、过河、观景、数钱、赠挎包等情节,表现了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喜悦心情。在表演中动作逼真、乡土气息浓郁,唱腔酸中带甜令人陶醉。

通过刘长河和袁福生改编后,将其定名为“跑驴”,因起源于马庄也称“马庄跑驴”。演员两人,即一骑一赶:骑驴者称“二姑娘”,十七、八岁的乡村妇女,行头接近于戏剧中花旦的装束,其服饰鲜艳,化粉妆或淡油妆而扮相俊美。赶驴者称“王小”,二十岁左右的乡村男青年,憨厚淳朴。装扮类似戏剧的武生打扮,青、红、蓝、白等色的剑衣裤(颜色应与女角服装有明显色差),穿紧口软底鞋手持皮鞭。两个演员均应有点武术功底。

道具:为一扎糊的小毛驴,上身驴形中空备演员进入驾驭,下身围裹白布画形象逼真的四条驴腿。

剧情改编为新婚夫妻回娘家探亲。新娘骑驴、新郎赶驴,演员的装素、表情均逗人喜爱。马庄的袁福生凭借多年赶车饲养弄牲口的经验,把勒僵、挥鞭、扬蹄、过河、过桥、上坡、下坡、毛驴尥蹶、卧驴、打滚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刘长河一挥鞭即发出轻清脆皮鞭响声,他前后翻滚,跳跃、劈叉显示出较高的武功。通过舞蹈和简单的对话,他们把夫妻二人的欢快心情表现的淋淋尽致。

表演时,乐队以全套的锣鼓为主、表演高潮时唢呐伴奏,锣鼓点以“行步点”、“紧急风”和“将军令”等为主。演员步调与锣鼓点相一致,简洁明快、动作大方、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当年在德州城一亮相就博得了人们的好评,马庄小毛驴即声震州城。

德州跑驴的新生

1937年10月,日本人侵占了德州城,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就消失了。1953年后,毛泽东主席题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德州城的部分传统文艺节目再次获得了新生。这期间马庄“跑驴”再一次名震德州城。

在这期间的表演中,男演员年青英俊,手持皮鞭在锣鼓声中,前扑虎跳、翻着跟头登场,胜过戏剧中穆桂英的马童;随后骑驴的女演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在场中心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二姑娘俊俏靓丽,令观众眼前生辉。

继而开始跑圆场,赶驴者挥鞭赶驴,毛驴着鞭抖膀、弹蹄尥蹶,时而撒欢窜跳,场面十分活跃。二小时而关护二姑娘含情脉脉,二姑娘目送秋波、眉目传情;舞姿轻松优美,小夫妻情意缠绵。时而,毛驴两耳直竖,昂头炸毛,扬蹄尥蹶,似癫若狂。

男打驴、女勒嚼,毛驴暴躁,前咬后蹄,打横转圈,上窜下跳。时而将赶驴者蹄倒在地,毛驴在赶驴者身上蹿越,赶驴者摸爬滚打,随机应变;

骑驴者心惊肉跳,慌而不乱,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一场惊险过后,小两口相安无事喜笑颜开,挥鞭、勒嚼,再现情绵缠缠。

德州跑驴再次唱响州城,而且,大有超越前辈的势头。期间多名青年人学会了“跑驴”技艺,相继出现了马市街、胜利街、柴市街等多个跑驴队。而且各队均有自己的绝技,“跑驴”这个民间文艺节目再次登上了巅峰。

1958年后,由于多种原因民间传统文艺再一次进入了低谷。有段时间将这类的传统节目被划进了“低级下流”行列。只到改革开放初期,各类民间传统节目才再度显现。可岁月的流失,那些身怀绝技的演员都年近花甲,有的步入了古稀之年,像这种高难度、拼体力的节目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米市跑驴队的诞生

淮海地区非遗传承直播(省级非遗)(2)

为了让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传承,2003年米市街以老艺人为班底,成立了“跑驴”文艺队,由67岁的任健担任教练。

任健系德州“跑驴”的第四代传人。1957年的某天,某跑驴队想找个会武术的青年当赶驴演员,从小练过武术的任健就加入了跑驴队。在跑驴队里他拜马文学和于某某为师傅,在两位老师的精心辅导下,经自己的刻苦努力,他掌握了“跑驴”的各种技巧,从而他也爱上了跑驴,成了较出色的德州“跑驴”传人。

1963年胜利街组建了跑驴队,家住胜利街的任健便成了骨干,刚成立的跑驴队有四个演员(任健与夏广毕一对,李志军与王秀英一对)任健为教练,他认真的将各种技艺传授给了其他演员。经他们的刻苦努力,胜利街跑驴队在1964年全市“跑驴”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民间传统文艺节目经十几年的低潮后,进入新世纪后又出现了高潮。2003年顺成社区(米市街)成立了跑驴队,已67岁的任健担任教练。在训练中,任健严格要求、认真传授技艺。演员认真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一招一式的演练,共同切磋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的招式,将每一个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同时,他们将一骑一赶的单驴表演,改成了“对驴”和“驴队”。米市跑驴队有队员百余人,最多时他们有十六对跑驴同时上场演出。

期间,他们多次参加了省、市、区组织的文艺演出。比如:在山东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联合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大赛中,他们荣获最具特色节目奖;在“国际幽默艺术节”上,深受泉城人民的喜爱;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时受到好评;连续四年获得德州市暨德城区文化艺术节展演金奖;德州市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金奖等。

“跑驴”作为我市特有的民间艺术,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故2008年,“跑驴”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并将其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2011年,开始申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德州“跑驴”通过审核,进入了“省级非遗名录”。

“米市跑驴队”使这一频临失传的民间传统节目,又展现出了靓丽的风采。

淮海地区非遗传承直播(省级非遗)(3)

淮海地区非遗传承直播(省级非遗)(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