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养生的五种方法(秋天养生重在收敛)
来源:广州日报
南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陆小曼《红叶秋思图》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与“愁”,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古人在造字上已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将“秋”和“心”合成一个“愁”字。
然而,秋愁最伤身。在秋季该如何养生呢?看《黄帝内经》怎么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每逢秋天,悲绪更浓
“秋”和“愁”有何关联?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云:“秋,禾谷孰(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说文》释“秋”为禾谷熟,即“收获”。《集解》释“秋”为掣敛,即“收敛”。秋天万物收敛,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愁”字,《说文》的解释是:“愁,忧也。从心,秋声。”这既是一个形声字,又是一个会意字。首先,“秋”代表收获,“愁”字的本义是担忧秋天农作物的收成如何。其次,“秋”有收敛之意,此时秋风萧瑟,形成一种悲凉的气氛,极易触动人的愁绪。
正因如此,古诗写秋天,常有“悲秋”之语。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诗: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又如杜牧的《早秋客舍》诗: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多愁善感的杜甫因老且多病而“悲秋”;怀才不遇的杜牧因漂泊他乡而犯愁,每逢秋天,悲绪更浓。
秋天最伤身的正是“愁”
然而,从养生的角度讲,秋天最伤身的正是“愁”。
秋天凉风起,天气干燥。所以《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礼记》云:“秋者,愁也。”秋天与忧愁相对应,但忧则伤肺。《内经》称“喜胜忧”,是从五行相克论情绪关系,喜属火,忧属金,火克金,故喜胜忧,即言秋天要常怀喜悦之心,以防忧伤肺。
诗人刘禹锡在秋天就感到喜悦,他的《秋词二首》其一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达出豁达乐观、奋发进取的豪情。这种情怀,正是秋天最佳的养生之道。
秋天养生 重在收敛
《黄帝内经》对秋天养生,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论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所谓“容平”,是指秋天万物已成熟收敛。此时天气干燥,衣服在秋天易干,就是燥气的收敛功能产生作用。地气也就跟着明亮通透,所以人们常说秋高气爽。秋天的作息,宜早睡早起。早上听到鸡叫,就要起床。
秋天情绪要保持宁静,不要急躁。秋气寒起,加上秋燥之气,万物易伤,故要安宁其心,否则身体会出现久咳或上火等症。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是说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道,精神向内,专气致柔,使身体保持柔顺轻松的状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也是说要顺应秋气之收敛,神志向内不向外,这样就能使肺气清爽了。
上述这些,就是秋天的养生之道。《内经》称为“养收之道”,是突出“收”字,即秋天养生,凡事以收敛为主。如果逆此“养收之道”,就会伤肺。“冬为飧泄”,“飧”是夕食,即晚饭。“飧泄”的意思是食饭消化不良,吃的东西没有完全消化就排泄出去。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伤了,肺气虚弱,肠道的运化能力也弱了。
“奉藏者少”,是说如果在秋天作息、神气、意志等没有收敛好的话,身体能量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就少了。冬天养生的要点是“藏”,假如秋天养生出了问题,到了冬天就没什么东西可藏了。
此外,古代医家还提醒,秋天肺气旺,味属辛,五行属金,而肝属木,味属酸,因金能克木,故秋天肝气弱,当秋之时,饮食方面应减辛增酸,少吃辛辣之物,多吃酸的东西,这样可以养肝气。
早上起来,闭目叩齿21下,咽下津液,然后用两手搓热,贴在眼上,反复数次。据说秋三月用这种方法,有明目之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