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

随着与世界交流的增多,如何分辨中国人和外国人呢?其实很简单,带他去中餐馆,如果他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双筷子。”这肯定是中国人。中餐,是中华国粹之一,作为享用中式美食的必备餐具,小伙伴们每天都在用的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不为人知。

起源于中国的筷子,距今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用的就是一双象牙筷子。除此以外,还有木、竹、骨、瓷、金属、塑料等材质的筷子。

筷子的诞生传说与大禹有关。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常在野外吃饭,由于食物太烫,无法及时进餐。为了及时赶路,大禹用折断树枝夹住食物,又快又方便,于是,用筷子的习惯迅速在古人中流传开来。

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1)

图1 禹,姓姒,史称大禹

先秦时期,筷子称为“梜”,汉代改为“箸”,一直流传到明代。据明代文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了由“箸”变“筷”的缘由。当时,吴中船夫和渔夫特别忌讳“箸”,因为“箸”与恶字同音,很不吉利。船夫们认为船“住”了,就不能接活跑单了。渔夫将“箸”和“蛀”联系在一起,船蛀了就会漏水,自然会断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将“箸”改“筷”。如今,箸常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在民间普遍改称筷了。两百多年前,“chopstick”成为筷子的新马甲,意思是“很快的棍子”。

握筷的手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下面的筷子用无名指和虎口压住。在使用时,上面的筷子活动,下面的筷子固定,两者一动一静,相互配合,完成夹、捡、挑、拨等动作。

筷子的长七寸六分,上方下圆,这其中就颇有讲究。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人是有情感和欲望的,古人用七寸六分作为筷子的长度,提醒小伙伴们要控制过分的欲望。筷子方圆的形制,圆的一头代表天,方的一头代表地,表示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古人在使用筷子时,融合了“天、地、人”三才,体现了对人和万物质朴的理解。

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2)

图2 古代的汉灶 (红色箭头为自己筷子)

成双的筷子,遵循古人太极、阴阳的思想。一双筷子既是整体,也是个体,整体代表的是太极,个体代表的是阴阳。一双筷子,一方主动,属阳,另一方被动,属阴,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万物的发展规律。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筷子情有独钟。在《魏书》中,有“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的谜语,用拟人手法,将筷子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落魄郁闷的心情。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有一首与筷子有关的诗,“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以筷喻人,嘲讽那些趋炎附势之徒。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咏箸诗》,诗日“少小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此诗用筷子比喻同甘共苦的爱情,成功打动了卓文君的心,矮穷挫成功迎娶白富美,两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一双筷子。

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3)

图3 筷子的使用原理

早期的筷子以木质的主,类似于二根棍子。商周时期,青铜筷子受到了古人的青睐。到了汉代,竹木筷子成为主流,筷身涂漆,颜值很高。隋唐年间,经济发展,社会富足,出现了金银材质的筷子。这种贵金属材质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

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筷子较之前有了新的变化。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一则与筷子有关的逸闻。自北魏始,金质餐具由皇家垄断,上至王公士大夫,下至普通老百隆,不许私养金匠,打造金器是犯法的。有一次,唐玄宗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子,这位名相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宋璟这才明白,原来皇帝是表彰自己正直如筷。他如释重负,将这双筷子供奉在相府。

无独有偶,宋代的筷子在材质上精益求精,工艺上精致考究。当时的权贵认为象牙筷,不足以显示其日益膨胀的虚荣和贪欲,于是在象牙筷上镶金子,体现身份和地位。明朝奸相严嵩抄家时,总共有“金厢(镶)牙箸一千一百一十双”。不仅如此,古代还出现过犀角筷、宝石筷、景泰蓝筷等,不胜枚举,奢侈之极,工艺精美。

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4)

图4 清代老铜筷子

金银材质的筷子尽管价值不菲,却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金银材质分量过重,使用不便。其次金银表面过于光滑,对于表面同样光滑的食物,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筷子徒有其表,欠缺真正的实用价值。

是时候敲黑板、划重点了。什么材质最适合做筷子呢?明代文物鉴赏家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出“乌木出海南、南蕃、云南,性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今伪者多是檕木染成作箸。”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也有类似记载:“乌木,琼州诸岛所产,土人折为箸,行用甚广。”乌木是柿树科常绿乔木,质硬色黑,纹理细腻。乌木筷子既有竹林的轻便,又有金属的手感,是筷子中的精品。

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5)

图5 清代的乌木筷子

小伙伴使用筷子,一个不雅的细节,分分钟暴露自己的修养。常见的禁忌下面几种:

一是三长两短。在使用或摆放筷子时,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这样是很不吉利的。古时的棺材是由三块长板和两块短板做成的,筷子的不一致,代表着“死亡”,长辈看到了,必定会责骂的。

二是仙人指路。小伙伴用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持筷,食指伸出,这相当于竖中指骂人,与此相似,吃饭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是品箸留声。这是把筷子含在嘴里来回嘬,同时发出声响。是十分下贱的行为,被视为没有家教的表现。

四是击盏敲盅。显而易见,用筷子敲打碗盆,通常是乞丐要饭,极其低俗,为人不齿。

五是执箸巡城。小伙伴拿着筷子在菜盘上来回摆弄,不知如何下筷。这种旁若无人的行为,是毫无修养的表现,易致他人的反感。

六是迷箸刨坟。小伙伴用筷子在菜碗里翻刨,寻找合适的食物,此举与盗坟掘墓相似,令人生厌。

吃饭用一根筷子还是两根筷子(天天都用筷子吃饭)(6)

图6 晚清时期用筷子吃饭的场景

此外还有泪箸遗珠、颠倒乾坤、定海神针、当众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惊神等禁忌,这些行为顾名思义,都与修养品行有关。细节决定成败,小伙伴们在平时可要注意了哦。

如今,筷子已经遍及汉文化圈,成为日常的饮食用具。在数千年文明的熏陶下,小小的筷子积淀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会筷子的中国人能在三分钟内用外国的刀叉,会刀叉的歪果仁却不可能在三分钟内用中国的筷子。要知道三千年前,古人就弃用刀叉了,举手投足之间,既是智慧,也是传统,代代相传,永不止步。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韩非子·喻老》《南越笔记》《开元天宝遗事》《菽园杂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